網際網路顛覆傳媒,區塊鏈重構金融
2018-9-16 06:50
來源: shiliucaijing
網際網路的出現重新定義了“傳播”的概念,媒體生態和廣告形態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普及迅速重構。區塊鏈技術的爆發式發展,也會對當前業態帶來迅猛的衝擊。金融,作為區塊鏈應用重鎮,將首當其衝。
本文編譯自《哈佛商業評論》,作者從應用層面分析了區塊鏈技術對金融行業的影響。
作者簡介:
Joichi Ito是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主任,也是麻省理工學院媒體藝術與科學實踐教授。 Neha Narula是麻省理工學院數字貨幣專案的研究主任。 Robleh Ali是麻省理工學院數字貨幣專案的研究科學家。
01
網際網路顛覆傳媒,區塊鏈重構金融
儘管網際網路已經出現很多年了,許多人仍然認為這只是一時的流行。從購買商品和服務,到日常社交方式,到意識形態革命如阿拉伯之春,再到政權更迭如2016年的美國總統大選,網際網路已經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然而,在20世紀90年代尼古拉斯·尼葛洛龐帝(Nicholas Negroponte)做出網際網路預言,指出未來大部分人都是從網上看新聞而不是從報紙上新聞時,主流媒體對他進行了一番冷嘲熱諷。
將時光快進二十年:我們會很快看到加密貨幣和區塊鏈帶來與網際網路類似的影響嗎?與網際網路一樣,比特幣等加密貨幣的驅動因素是核心技術的發展進步,以及一種新型的開放架構——比特幣區塊鏈。就像網際網路那樣,區塊鏈技術的目標就是通過“層”實現去中心化,其中每一層都由一個具有互操作性的開放協議定義,在此基礎上,公司和個人可以構建產品和服務。此外,區塊鏈跟網際網路一樣,在開發的早期階段,存在許多相互競爭的技術,所以詳細說明你所討論的區塊鏈是哪一種是很重要的。而且,正如網際網路那樣,當每個人都在使用同一個網路時,區塊鏈技術才是最為強大的,所以未來我們可能都在談論“區塊鏈”。
網際網路及其各個“層”的發展耗時數十年,每一個技術層都開啟了創意和創業活動的大爆發。早期,乙太網規範了計算機通過線路傳輸位元的方式,3Com等公司也能夠在他們的網路交換產品上建立帝國大業。TCP/IP協議用於處理和控制資料包在計算機之間的路由方式。而思科利用這一協議開發了網路路由器等產品,到2000年3月,思科已經成為了全球最有價值的公司。1989年,Tim Berners-Lee開發了另一種開放的、無許可的HTTP協議,這種網路催生出了眾多大型企業,如eBay,谷歌和亞馬遜。
02
殺手級應用
在區塊鏈和網際網路之間,有一個主要區別:早期的網際網路是非商業性的,最初是通過國防資金髮展起來的,主要用於連線研究機構和大學。 同時,它的設計初衷並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開發出最強大、最有效的網路建設方式。最初缺乏商業參與者和利益滲透,這對於網際網路的發展至關重要——它促成了共享資源的網路架構的形成,而這種共享方式在以市場為導向的系統中是不可能發生的。
早期網際網路的“殺手級應用”是電子郵件; 它推動了網際網路的普及與強化。而比特幣是區塊鏈的殺手級應用,比特幣推動了其底層技術區塊鏈的普及,其強大的技術社群和程式碼審查程式使其成為各種區塊鏈中最安全可靠的一種。就像電子郵件一樣,比特幣的某些形式很可能會持續存在下去。但區塊鏈還將支援各種其他應用程式,包括智慧合約,資產登錄檔以及許多超越金融和法律用途的新型交易模式。
我們可以把比特幣理解為一個新型去中心化、自動化運作的小型金融系統。雖然它目前的功能仍有一定的侷限(例如,與傳統的支付系統相比,比特幣網路能夠處理的交易量很低),但它提供了一個引人注目的未來前景,因為程式碼描述了一個可監管的經濟系統。例如,交易必須滿足某些規則才能被接入並記錄到比特幣的區塊鏈中。比特幣的程式碼自行設定規則,並通過網路檢查是否合規,而不是像目前的金融體系那樣,通過制定規則並指定監管機構來監督違規行為。如果違反了交易規則,比如數字簽名不符合規則,網路就會拒絕這一交易動作。甚至比特幣的“貨幣政策”也被寫進了它的程式碼中:每10分鐘就會有新的貨幣發行,而且供應量有限,因此比特幣的數量將只有2100萬枚,這是一種類似金本位(貨幣供應量固定在某種商品上而不是由政府決定的一種制度)的硬通貨規則。
這並不是說比特幣目前提供的選擇是完美的。事實上,許多經濟學家不同意比特幣的硬通貨規則,律師們也認為僅通過程式碼進行監管是不靈活的,無法發揮有用的自由裁量權的作用。但無可爭議的是,比特幣是真實的,同時也是有效的。人們認為比特幣具有真正的經濟價值。維護比特幣區塊鏈的“礦工”、編寫人們以及比特幣錢包供應商,無一例外地遵循著這些規則。它的區塊鏈一直保持著抵禦攻擊的能力,而且它支援著穩健的基礎支付系統。我們正在區塊鏈爆發的風口,區塊鏈的發展和普及面臨極佳的機遇,這必然對傳統的金融體系帶來顛覆和重塑。
03
投資過熱
不幸的是,金融科技的投資熱情遠遠超過了該技術目前的發展水平。我們經常看到所謂的區塊鏈,它們其實並不是真正具有創新性,而僅僅是已經存在了幾十年的資料庫,但為了趕上區塊鏈潮流而自稱區塊鏈。
之前有許多“前網際網路時代”的玩家,例如電信運營商和有線電視公司試圖通過他們的網路提供互動式多媒體,但沒有一家能產生足夠的吸引力,以至於讓人們記住他們的名字。 我們可能會看到區塊鏈技術經歷類似的趨勢。目前的情況下,現有的金融機構正在進行漸進式的改進,而新的初創企業則在迅速變化的基礎設施之上搭建場景,它們期望在一切成為定局之前佔得一席之地。
就加密貨幣而言,風險投資的熱情要遠勝於網際網路早期發展階段。投資者和企業的過度興趣使得加密貨幣從根本上有別於網際網路,因為區塊鏈沒有幾十年的靜默期供非商業研究人員來擺弄、實驗、迭代和重新思考其架構。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在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MIT Media Lab)數字貨幣專案(Digital Currency Initiative)中所做的工作如此重要的原因之一:它是為數不多的幾個拋開經濟利益和動機,為實現技術和基礎設施而付出巨大努力的專案之一。這是至關重要的。
目前,現有的金融體系非常複雜,而這種複雜性也帶來了風險。使用加密貨幣的新型去中心化金融系統可以通過消除中介層而變得更加簡單。它可以幫助防範風險,並通過不同方式轉移資金,可以為開放不同型別的金融產品提供可能性。加密貨幣也可以向目前被金融系統排除在外的人開放,降低他們的准入門檻,並帶來更充分的競爭。藉助區塊鏈技術,監管機構可以重新思考實現政策目標的最佳方式,並以此來重塑金融體系,而無需降低標準。與使用者一樣,監管機構也受到資訊不對稱的困擾,藉助區塊鏈技術,使系統更加透明,減少中介環節,可以顯著降低金融系統各方的交易成本,也會促進系統性風險的降低。
04
區塊鏈的未來
隨著一項新技術的成熟,這項技術的應用方式及其價值將產生巨大的轉變。對於區塊鏈而言,尤其如此。
比特幣最初是為了應對2008年的金融危機而誕生的,創始社群具有一種強烈的自由主義和反正統主義,在許多方面,這與開源文化相似,擁有強烈的反商業化特徵。然而,就像Linux作業系統現在內嵌到幾乎所有的商業應用程式或服務中一樣,區塊鏈的許多技術創新最終都會成為政府、企業巨頭等規模化商業應用的家常便飯。
同樣,許多人認為區塊鏈技術和金融科技都僅僅是一類載體技術——可能類似於電腦光碟驅動器(CD-ROM)。事實上,就像網際網路對傳統媒體和廣告公司帶來的顛覆性影響類似,區塊鏈將對金融業態和監管體系產生深遠的影響。這種底層技術的重構將對業務核心產生重大影響,當前市場上所有的業態都不得不面對這一挑戰。為這些變化做好準備意味著要投資於研究和實驗。那些已經在行動的群體將會在新興經濟體系中最先享受創新的紅利。
The Blockchain Will Do to the Financial System What the Internet Did to Media
https://hbr.org/2017/03/the-blockchain-will-do-to-banks-and-law-firms-what-the-internet-did-to-media?referral=03759&cm_vc=rr_item_page.bott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