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時便利店、地球港價值多少?
ofollow,noindex">全時便利店 、地球港當下出現的一系列問題,直接導火索是這兩家企業的母公司——復華集團出現了資金鍊緊張問題。造成了這兩家企業的“供血”不足。
那麼,接下來的問題就是,被投向市場、需要“補血”的全時便利店、地球港在當下市場中的價值如何?
《商業觀察家》獲悉的一些情況是,一段時間來,全時便利店、地球港也接觸了許多“買家”、投資者,包括傳聞中的和沒有進入“傳聞”的。整體來看,地球港所面對的局面可能是有沒有價值的爭論。全時便利店則可能面臨的是個價格問題。
就全時便利店而言,有市場人士告訴《商業觀察家》,目前,全時便利店不同區域的資產都有向外界報價的情況,各自跟各區域有意向的投資者在談,北京市場則是集團在談。
至於估值,“全時北京肯定是有價值的,如果談得好,還有可能溢價。不過也是有時間視窗,拖一天就是一天的成本。但在佈局不成規模的地方,投資者可能就會要求全時便利店按照淨資產和折舊來談了。”
地球港
地球港所要解決的問題可能更麻煩一點,所處的局面可能更嚴峻一點。
表現在二個方面。
-
成本結構相對不好,“買家”受眾面相對窄
地球港的業務拓展處於剛起步,及建立品牌的階段。
這意味著,地球港目前為止所構建的零售業務,所花費的成本應該不會太低。
比如,有市場人士告訴《商業觀察家》,地球港的一些物業租金成本拿得很高(新品牌的新開店必然如此),高物業租金水平卻沒有匹配到相對應的零售額(還在業務學習階段)。
所以,這帶來了一個問題,目前,市面上,具有品牌議價能力的零售商,主要是處於擴張期的新零售運營商,對地球港可能不會有太大興趣,因為,這些擁有品牌議價能力的零售商,當下很受市場歡迎,他們完全有能力拿到更低的物業租金價格等,實現更低的開店成本。
加上,地球港線上下是做大店,主要分佈於一二線市場,一方面,這型別的零售業態大多是“區域為王”,所以,區域內“買家”、投資者本身就相對少,他們自身也大多擁有區域內的門店覆蓋密度基礎。另一面,地球港定位新零售,當下市場,有擴張需求的新零售運營商,大多都是基於技術驅動的模型,有很高的投入門檻,“買家”受眾面也相對窄。
-
沒有密度
地球港在北京、青島、大連擁有5家左右門店。所以,地球港沒有市場覆蓋密度。
零售業務太散很難有成本效率。
而作為新零售方向的運營商,地球港在技術方面,看起來似乎也沒有令人興奮的核心資產。
到目前為止,《商業觀察家》聽到的一些關於地球港的聲音,重點集中在,地球港到底有沒有價值層面的探討。
全時便利店
全時便利店則與地球港有些不同。
有接觸過地球港的零售商對《商業觀察家》表示,其認為地球港沒有價值。而傳聞接觸過全時便利店的零售商在回覆《商業觀察家》時則表示,沒有考慮。
“沒有考慮”的意思是:“現在沒有考慮,很難說以後不考慮,沒有絕對的。”
所以,即便是傳聞中的洽購企業,也很難有澄清宣告。
目前,《商業觀察家》仍不清楚全時便利店的負債情況,所以,難以全面描述全時便利店的市場價值。
但從產業、市場端來看,全時便利店是有價值的。一些便利店經營者也對《商業觀察家》表示:“關鍵是價格。“
個別便利店企業則稱:”全時便利店要價還是比較高。“
《商業觀察家》認為,全時便利店的市場價值主要有五點。
-
有密度。
零售網路太散,沒有形成市場覆蓋密度,價值相對就不會太高。區域市場內點位覆蓋密度對於零售業而言,意味著更好的物流效率、人效等成本效率表現,以及採購議價權、更好的毛利表現等。
全時便利店在一些區域市場是有點位覆蓋密度的。比如在北京,門店就有數百家之多,形成了一定的覆蓋密度。在一線市場有這麼多店,還是不易的。至少,物業、員工團隊都是現成的。
-
鮮食”過剩“
便利店業務的核心是鮮食。看一家便利店企業經營好壞與否,其實主要就是看鮮食。
過去幾年,便利店市場有哪些變化?
市場在前些年,整體對鮮食進行了大幅投入。以至於鮮食供應在當下呈現出了一些過剩的情況,一些區域其實表現得還比較嚴重。
而產能一旦過剩,渠道就會變得更重要。
這也是之前一些新創便利店品牌能快速鋪開業務的原因之一。
-
市場向好,政策導向
整體來看,便利店仍是各零售細分業態中,成長性相對不錯的一個細分領域。政策層面,國家對便民生活的重視,各地方政府陸續出臺、配套了很多優惠政策。
-
橫向存在比較優勢
儘管全時便利店早前曾高薪挖人、高價搶鋪,可能部分拓展成本會相對高一點。但全時便利店的整體經營產出,市場橫向比,可能還是有吸引力的。
不能拿全時便利店跟全家便利店比,肯定比不上。但全時便利店若與其他一些規模新進入者,以及一些區域便利店經營者相比,可能單店產出、經營情況還是相對更好的。由此,全時也可能意味著是相對更高效率的標的資產。
-
“受眾面”相對較大。
便利店(小店)離消費者更近,所以,這塊業務有一定想象空間,加上市場成長性相對不錯。一方面,從近一年來的便利店融資案例看,市場整體的估值水平還是相對不錯的。另一方面,不同領域的很多企業希望,或正在發展該塊業務。
比如,很多大賣場企業在做便利店業務,B2B運營商在做便利店業務,融到資的一些社群團購運營商也在做便利店業務,一些百貨零售商在做便利店業務,電器起家的零售商在做便利店業務,大型線上平臺也在做便利店業務,便利店行業本身則在跑馬圈地中等等。
所以,全時便利店的”買家“、潛在投資者的群體面,還是相對較廣的,有議價空間。
未來,就看事態、商談進展了。
回顧2018年,“電商一把手”阿里巴巴和“流量生產機”騰訊在瘋狂地收割線下;社群便利店、生鮮店強勢擴張;智慧貨櫃開始取代無人貨架站上舞臺;小程式、社交電商引發鉅額資本入局;類網易嚴選的家居生活形爆發……隨著消費升級大潮來臨和人工智慧技術的落地,零售行業迎來了又一轉型升級的重要週期。商品的生產、流通與銷售的通路中,每個環節都面臨著創新改造。本次論壇將彙集零售行業創新者,共同把脈零售未來智慧化、品牌化的消費新趨勢。
詳情及報名連結: https://www.iyiou.com/post/ad/id/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