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態硬碟介面都有哪些
引言
筆記本電腦買的時間一久就會變卡,尤其是隻有機械硬碟的筆記本。那麼解決這個問題,大家都知道給自己的本子加一個SSD硬碟就可以了,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固態硬碟,但是固態硬碟介面種類很多,所以,我們得了解清楚以後才能決定到底加哪種固態硬碟。
正文
固態硬碟(SSD)是一種採用固態電子儲存晶片陣列而製成的硬碟,其介面規範和定義、功能及使用方法上與普通硬碟的完全相同,但讀取速度更快,解決了傳統硬碟的效能瓶頸,已經成為新裝機或主流筆記本的標配。目前,一些主流的ssd介面有SATA、M.2、PCI-E、mSATA,那麼這些介面有什麼區別,又適合什麼平臺呢?

SATA3.0介面
SATA Revision3.0簡稱SATA3.0或SATA 6Gbphs,它代表使用的是SATA Revision3.0標準,相比SATA2.0速度更快,正常情況下是2.0的一倍。SATA 6Gbphs介面是一個不太規範的說法,正確說法是SATA III(SATA3.0),介面速度是6Gphs。有的網友說,如果看到你買的硬碟規格是SATA 6Gbphs,那麼八成是山寨的。

需要注意的是,想要讓硬盤獲得最佳的讀取速度,不僅取決於硬碟,還取決於硬碟介面。也就是說,只有當硬碟支援SATA3.0介面,並連線在支援SATA3.0介面的主機板上這臺電腦的硬碟才會發揮出最佳效能。一些老的膝上型電腦主機板可能僅有SATA2.0,這類介面由於最大支援速度有限,就算你想換個SATA3.0也沒什麼用,所以,在加裝固態硬碟之前,一定要了解清楚你的電腦主機板是不是支援3.0的介面。
mSATA介面
mSATA介面是SATA協會開發的新的mini-SATA(mSATA)介面控制器的產品規範,新的控制器可以讓SATA技術整合在小尺寸的裝置上。mSATA也提供跟SATA介面標準一樣的速度和可靠度,提供小尺寸CE產品(如Notebooks/ Netbook)的系統開發商和製造商更高效能和符合經濟效益的儲存方案,這個介面比較廣泛的運用於超極本、商務本等追求小型化的膝上型電腦中。

實際上msata介面是SSD小型化的一個重要過程,但是mSATA依然沒有擺脫SATA介面的一些缺陷,比如依然是SATA通道,速度也還是6Gbps。
M.2介面
M.2原名為NGFF介面,它是為超極本量身定做的新一代介面標準,以取代原來基於mini PCIe改良而來的mSATA介面。無論是更小巧的規格尺寸還是更高的傳輸效能M.2都遠勝於mSATA。由於SATA介面技術瓶頸不斷凸顯,越來越多的主機板商也開始在自家產品線上預留M.2介面。

現在M.2介面全面轉向PCI-E 3.0 x4通道,理論頻寬達到了32Gbps,遠高於之前水準,大大提升了SSD效能潛力。同時,使用M.2介面固態硬碟還支援NVMe標準,相比目前主流的 AHCI,通過新的NVMe標準接入的SSD,可以獲得大幅度的效能提升。
其他的一些非主流介面
1.PCI-E介面
早在SATA介面的SSD發展之初,PCI-E介面的SSD就出現了,因為後者的優勢實在太大了,其他SSD不論採用什麼介面,都是從SATA 向原生PCI-E走進,而PCI-E介面的SSD直接是一步到位,省去了中間過程。不過PCI-E硬碟最初多用於企業級市場,因為它需要不同的主控,效能高的同時成本也高了,消費級市場也沒多少需求,只是這兩年來PCI-E硬碟才在高階消費級市場上崛起。
2.SATA Express介面
這個介面雖然說能達到12Gbps的速度,不過只是針對企業級市場,並且對原介面做了很大變動。它的物理介面是由SATA 6Gbps介面改造而來,已經在市場上推出了好幾年。該產品的亮點在於向下相容SATA 6Gbps介面。

3.U.2介面
U.2別稱SFF-8639,是由固態硬碟形態工作組織(SSD Form Factor Work Group)推出的介面規範。U.2不但能支援SATA-Express規範,還能相容SAS、SATA等規範。所以可以簡單認為U.2介面是四通道版本 的SATA-Express介面,其理論頻寬高達32Gbps與M.2介面無異。

總結
從價效比以及技術上的成熟度來說,SATA3.0接口占據了絕對大部分的市場。大部分臺式電腦與主流筆記本都直接採用SATA介面,相容傳統的機械硬碟與新的固態硬碟,該介面也將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是主流。
那麼,我們如何選購一款自己滿意的固態硬碟呢?歡迎大家交流自己的心得,期待你的點贊,期待你的「一鳴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