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屏手機造型發展史:劉海水滴成主流,滑蓋逼格最高!
全面屏,一個在2018年已經被手機行業“用爛”的營銷詞彙。儘管當下並不一定每個使用者都用上了全面屏手機,但是絕大多數人一定聽過這個詞,也見證了這場關於“螢幕”的戰爭。
到底全面屏因何而來,未來又將何去何從呢?不同造型的全面屏各自有何優缺點?應該如何選擇?今天,小雷(微信:leitech)就為大家從頭到尾梳理了一遍全面屏手機的發展史。
全面屏概念的誕生
2016年10月,小米釋出了小米MIX,這款手機標誌著全面屏概念的誕生。沒有小米MIX,即便如早已推出類似設計的夏普,也並沒有想過給它取一個真正具有營銷意義的名字。
那一天,整個手機行業被掀起了滔天巨浪。市場競爭的白熱化,迫使各個手機制造商、螢幕研發商都開始將自己的“全面屏”產品提上了議程。
小米MIX採用的是當時罕見的三邊超窄設計,為了實現這一設計,小米對前置攝像頭、聽筒等各個元器件都下了一番功夫。其實現在看來,這款產品的實用性並不強,但是它給了其他友商一個在ID上改革的思路。
18:9全面屏的興起
2017年2月,韓國廠商LG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18:9全面屏手機LG G6。18:9全面屏指帶額頭和下巴的上下對稱式設計,也稱作高屏佔比全面屏。
正是該機和小米MIX的釋出,讓谷歌開始考慮讓安卓加入對超長螢幕比例的適配。
2017年3月,另一家韓國廠商三星推出了主打全視曲面屏的Galaxy S8。它也算是高屏佔比全面屏中的一類,只不過它加入了曲面屏,這在業內並不多見。
高屏佔比全面屏這類設計,最大的好處是視覺效果和諧。因為它講究的是視覺設計中的“對稱美學”,在保證屏佔比提升的同時,螢幕顯示區域完整無缺。但缺點是其額頭下巴還存在,不完全符合全面屏的字面含義。
劉海屏的反擊
或許是因為視覺效果仍不夠極致,高屏佔比全面屏並沒有在行業內風光多久,以劉海屏為代表的異形全面屏隨後迅速佔領了高階市場。
2017年9月,蘋果推出了採用劉海屏的iPhone X。時至今日,關於劉海屏設計到底好不好看,依然沒有一個標準。有說法認為,劉海屏破壞了顯示區域的整體性,但也有使用者表示他們並不介意螢幕少一塊。
如果按照時間點來說,美人尖其實要比劉海屏更早出現。但是情況比較特殊的是,美人尖在初期非常的小眾,幾乎沒有廠商願意跟進。而劉海屏因為具有“蘋果效應”,在2018年的上半年形成了機海。
美人尖、水滴屏的風潮
2017年8月,Essential Phone和夏普AQUOS S2兩款機型釋出,它們是第一批採用美人尖造型的機型。隨後,美人尖沉寂了很長的一段時間,被劉海屏給刷走了存在感。
直到2018年的下半年,經過國產廠商“改良”後的水滴屏出現。OPPO R17、華為Mate 20等一眾熱門機型都採用了水滴屏設計。
美人尖和水滴屏本質都是異形全面屏,但它們不同的地方在於前置攝像頭周圍的弧度並不相同,後者相比前者看上去要更加的圓潤和柔和。
機械式全面屏的發展
2018年中下旬,一股“機械風”席捲了整個手機行業。
首先是以OPPO Find X和vivo NEX為代表的全自動機械式全面屏,它們都是通過加入自動升降結構,來起到讓手機螢幕屏佔比提升的目的。其中,vivo NEX升降的是前置攝像頭模組,OPPO Find X則是通過潛望式雙軌結構將一部分中框升起。
接著是以小米MIX 3、榮耀Magic2、聯想Z5 Pro“滑蓋三劍客”所代表的全手動滑蓋全面屏陣營,它們的共同點是完全由使用者手動控制前置攝像頭的出現或隱藏。
機械式全面屏設計目的是為了讓正面接近100%屏佔比,所以它們的造型基本都是三邊超窄型,最直觀的區別可能就是下巴的尺寸。由於都採用多層式結構,所以這類產品的機身並不算特別的輕薄。
未來全面屏該何去何從?
儘管經歷了以上這麼多種型別的發展,全面屏未來並不會伴隨著摺疊屏的出現而消失,至少短期內不會這樣。因為從技術上來看,這類設計其實仍然有繼續提升的空間。
未來至少還會有兩類全面屏造型會出現:
一類是挖孔全面屏,就是在螢幕面板中挖出圓形孔來露出前置攝像頭,其和現有異形屏設計的區別是,是否需要改變整塊螢幕的形狀輪廓。
另一類是真全面屏,其中一種實現方案是“屏下攝像頭”,即將攝像頭置於螢幕下方,通過縫隙來實現其工作。
這兩種型別目前還並沒有實際產品出現,但到2019年,它們應該就能和我們見面了。據稱,三星Galaxy S10系列就是採用的挖孔全面屏方案。
回顧完全面屏的發展史,不妨談談你最喜歡哪種型別的全面屏,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