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置”騰訊
投中網(https://www.chinaventure.com.cn) 編者按:騰訊正在跨出它的舒適區。
騰訊20歲了。
2018年11月14日,騰訊釋出了2018年Q3財報,這是騰訊20歲生日後的第一份財報,也是騰訊在宣佈重大架構調整,正式對外宣佈開啟轉型之路後的第一份財報。
起承轉合,在騰訊的這一輪週期裡,2018年的這份Q3財報,敲下了騰訊“承”字的第一個字母。
遊戲:魔鬼與天使的共同體
2018年第三季度營收805.95億,同比增長24%;淨利潤233.33億,同比增長30%;經調整淨利潤197.1億元,同比增長15%;備受關注的遊戲業務收入258.13億元,環比上季度增長2.42%,成功止跌——市場給出的反饋是:超過預期。
但問題依然是存在的。
2017年,騰訊全年收入2378億元,其中網路遊戲貢獻約979億元,佔總收入的比重為41%。
半壁江山,遊戲業務對騰訊意味著什麼,所有人都清楚。2018年3月21日,騰訊釋出2017年第四季度財報,那份財報裡遊戲收入的環比下滑,開啟了騰訊股價暴跌的路途。
那之前,騰訊是香港市場毫無疑問的“股王”,2017年貢獻了港股市場9.57%的成交額,佔恆生指數比重10%(恆生指數權重上限)。
那之後,騰訊的股價開始走下神壇,一度從最高點跌落47%,市值蒸發了2300多億美元,被市場看衰一再下調目標價。很多媒體還在用著“港股第一大盤股”來稱呼騰訊,但事實是,在這份Q3財報釋出之前,騰訊佔恆生指數的比重已經跌破9%,在全部成分股僅僅排在第三位,單純從權重來講,已經落後於友邦保險和匯豐控股。
遊戲為騰訊寫下神蹟,而後又將它打落神壇。財報釋出後,馬化騰、劉熾平、首席戰略官James Michelle和CFO羅碩瀚等公司高管一同召開財報電話會議,幾乎把一半的時間都用在瞭解答遊戲業務相關的問題上。
James Michelle說,騰訊的遊戲審批仍在推進中,未成年人對公司的手遊營收貢獻不是很大,因此不會對公司的業務造成實質影響。但就市場預期的結果來說,遊戲監管依然是壓制騰訊股價最大的因素。
3月29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釋出《遊戲申報審批重要事項通知》,所有遊戲版號的發放全面暫停;8月30日,教育部印發《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對網路遊戲實施總量調控,控制新增網路遊戲上網運營數量;10月,關於手遊成癮的報道一路甚囂塵上……
8月13日僅上線六天的遊戲大作《怪物獵人:世界》被勒令下架整改,停止遊戲售賣。這讓騰訊WeGame平臺的野心遭遇重創,最終三季度騰訊端遊業務給出了收入同比下降15%、環比下降4%至124億元的成績單。
過去一年騰訊砸下重金運營並推廣兩款“吃雞”遊戲,但受限於新遊戲版號審批暫停,這兩款遊戲卻無法進行商業變現,已經開始成為吞噬騰訊資金的產品。同時原版《絕地求生》在Steam平臺的熱度也有明顯下滑,日活躍使用者數從高峰期暴跌超過7成,FPS類遊戲短生命週期的特質依然沒有改變。
近八個月過去了,遊戲版號依然沒有開閘,強監管的環境在未來幾年中預期也不會有改變。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騰訊想要往前走,就得離開自己的舒適區,找到新的增長點。
轉型新戰場:雲端計算打響第一槍
當我們把目光從遊戲,放到整個財報。
從財務角度來說,這是一份相對中規中矩的成績單,真正把增長率放在過往幾年中看,這份Q3的資料並不能說是亮眼:以收入增長來說,同比24%的增速,是騰訊連續13個季度以來的新低,經調整後淨利潤增長環比也只是持平。
整份財報真正的亮點,是收入結構的披露背後,騰訊在業務佈局上昭然若揭的野心與調整——此前一直並未單列的“騰訊雲”和“騰訊支付”,這次開始走上臺前。
三季度,騰訊“其他業務”收入為202.99億元,同比增長69%,主就是要來自於支付相關業務和雲服務,騰訊甚至第一次在財報中單列並強調了公司雲服務的營收資料。
即便前三季度騰訊雲的營收只有60億元,剛剛超過阿里雲第三季度56.67億元的單季收入,要在這一領域趕上阿里雲的市佔率,對於騰訊來說依然任重道遠。但中國的雲端計算領域,三大運營服務商(電信聯通移動)之外,剩下的巨頭玩家也就只剩下BAT和華為。騰訊雲要增長,首先面對的則是是金山、華雲、世紀互聯這樣的對手。
毫無疑問,優勢是壓倒性的。
雲端計算撐得起一個曾經市值萬億美元的亞馬遜,自然也能撐得起其他的公司。更重要的是,國內雲端計算市場本來就還沒有迎來爆發,無論是阿里也好,華為也好,百度也好,國內所有廠商在這一領域營收的絕對數值都還不算太大。
更強勁的可能是支付:騰訊移動支付的日均交易量同比增長超過50%,與二季度相比增速加快,其中線下日均商業支付交易量同比增長200%。加上此前騰訊已經宣佈商業支付筆數佔總交易筆數的比例過半,微信和小程式給騰訊支付帶來的巨大優勢仍在發揮。
當騰訊終於將目光從遊戲轉向雲端計算,轉向產業網際網路,所看到的是巨大的增長空間,和依舊留存的機會。收入結構調整的背後,是騰訊轉型的號角。
逝去的流量紅利:從To C到To B
每一個企業家,和行業研究者都知道,沒有轉型是一蹴而就的。
2018年的騰訊過得並不太順利,業務承壓,股價暴跌,八年之後再次面臨輿論環境惡化,甚至被人指責組織僵化,沒有夢想。
每一家企業的路途都不會是一帆風順,騰訊也遇到了屬於它的波折。而這份波折背後,是整個網際網路流量紅利期的逝去。
我們必須面對的一個問題是,隨著全球網際網路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越來越高,增長越來越慢,社交軟體也就越來越接近它們的天花板。而對於騰訊來說,由於微信未能真正走出國門,因此它的天花板,或者說使用者上限,差不多就是中國的人口數。
在騰訊的Q3財報中,微信和Wechat合併月活躍使用者數為10.825億,相比6月增長2.34%,它仍在增長,是一個好訊息,但它增長的越來越慢,可能會是不得不去面臨的一個問題。尤其是當這份月活已經到了10億的體量,還有多大的增長空間我們需要打一個問號。
這意味著,在騰訊的主戰場,未來可能會出現的是一個“存量博弈”的局勢,而且這個局勢已經初見端倪——
以頭條系App來說,根據Questmobile提供的資料,2017年7月騰訊系App總使用時長佔總使用者時長的54%,到了2018年9月,佔比則降到了47%。頭條系App佔比則上升到了9.7%,在14個月裡,頭條擠佔的使用者時長,幾乎就是硬生生從騰訊一家切過去的。
以前是大家一起做蛋糕,做得越大越好,人人都有的吃。而現在是蛋糕做好了,接近定型了,要分而食之。
在網際網路世界有一個概念,叫做“增量打流量,存量打質量”。當局勢走到了此消彼長的博弈之時,騰訊對於流量的收割很難再像以前那樣“舒服”,要比拼的環節將會越來越多,越來越複雜和精細,成本也會越來越高。
流量是騰訊的根基,中國網際網路巨頭中,騰訊成為了流量紅利期逝去時,最大的“受害者”。
而當局勢已經迫在眉睫,從To C到To B,成為了騰訊必然的選擇。
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劉熾平說,假以時日,在產業網際網路領域,我們相信,這些產品一定會發展出各式各樣的商業機會。
繞不過的問題是,無論是雲端計算這樣的新的增長點,還是視訊業務這樣用來搶奪流量的武器,騰訊的先期投入,勢必會影響到一段時間內公司的整體利潤率。許多年前,貝索斯說,只要相信你的產品能夠給帶來使用者帶來價值,就不要太過在意短期資本市場的波動。
因為資本是殘酷而嗜血的,但價值是永恆的。
所以劉熾平說“假以時日”——是的,騰訊需要時間。需要時間去調整,去重置,去走上新的冒險之旅。
所有的轉型,都是一場“歷劫”,伴隨痛苦的取捨和決斷,成為一場脫胎換骨的重置,乃至重生。騰訊正在跨出它的舒適區,但沒有任何一樣突破是在“舒適區”裡完成的,這就是為什麼“危險”被稱為最大的“機會”。
2018年Q3財報只是騰訊完成組織架構調整後的第一份財報,未來會有更多的變化出現在這個巨頭身上,如果以騰訊最擅長的遊戲做比喻,20歲的鵝廠,正在重置引數,開啟一條全新的故事線,會打出怎樣的結局,還要留待騰訊人親筆書寫。
而我們或許可以一同盼望——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麼?
(編輯:齊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