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款 iPad Pro 體驗:毫無疑問是世界上最好的「平板」,但它能成為你的「電腦」嗎?
體驗新 iPad+Pro/">iPad Pro 一週後,我想它毫無疑問已經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平板」。看到那顆強大的 A12X 仿生晶片時,我想大家都會問這樣一個問題:iPad Pro 到底離代替「電腦」還有多遠?
外觀:「回到原點」的設計,體驗卻大不相同
當第一眼看到新款 iPad Pro 時,我不由地想起 2010 年蘋果推出的第一代 iPad。四周圓角的造型、稜角分明的側邊、等寬的螢幕邊框,如果你把它們放在一起,可以明顯感到它們在設計語言上有很多相似之處。

在解釋新款 iPad Pro 的設計時,蘋果的首席設計官 Jony Ive ofollow,noindex" target="_blank">表示 他們不希望使用者有非常明確的「方向感」。傳統的筆記本電腦有著明確的使用方向,設計師在一開始就已經假定使用者會把螢幕橫向使用。但 iPad 從一開始就不希望這樣,「你可以任意旋轉使用 iPad(You can turn iPad anyway you want)」,喬布斯曾在 2010 年的釋出會上這樣介紹。豎著讀郵件和看電子書,需要寫郵件和做筆記就橫過來,這種「怎麼拿都是對的」的感覺在新款 iPad Pro 上要比前幾代 iPad 明顯不少。
新款 iPad Pro 之所以能夠採用這種「回到原點」的設計,主要得益於兩項進步。一個是支援全方向識別的 Face ID。這項蘋果在 iPhone X 上首次使用的新技術,已經證明了它在體驗上的可靠性。這次在新款 iPad Pro 上,你可以在豎著、橫著甚至是斜著的狀態下解鎖它。Face ID 的解鎖速度和成功率在新款 iPad Pro 上都令人很滿意,當你不小心擋住攝像頭時,它還會提醒你「相機被遮住」,而你手一放開立刻就完成了識別。

另外,由於取消了 Home 鍵,蘋果也在新款 iPad Pro 上引入了全面屏手勢操作。不過此前 iPad 上已經有了一套完整的多工手勢,所以兩者的功能難免會有一些重合。在使用的過程中,我的感受是當使用外接鍵盤時,全面屏手勢要更加方便,因為觸控條的位置離鍵盤頂部很近,你不需要把手頻繁遠離鍵盤去操作。而當我握持使用時,傳統的多工手勢會更方便,畢竟這時需要大量的觸控操作,我會很自然地在螢幕上用手指進行滑動和點觸的操作。

新款 iPad Pro 的另一個進步則是更小的尺寸和重量。新款 12.9″ iPad Pro 比上一代要明顯輕不少,尺寸也縮小到類似一張 A4 紙的大小。理論上這樣應該比上一代有更好的握持感,但由於側邊不再使用有弧度的設計,長時間握持使用的感受其實不算舒服。蘋果一直在設計上追求極致的輕薄,而對於這次的側邊設計,Jony Ive 在 採訪 中表示,他們的設計團隊已經將 iPad 做得做夠薄了,不再需要曲面來營造出輕薄感(事實上新款 iPad Pro 比上一代還要薄 0.2 mm)。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或許新款 iPad Pro 的設計才是蘋果心中 iPad 應該有的樣子。

最後,對於新款 iPad Pro 上的這塊 Liquid Retina 螢幕,其實不應該存在這麼大的質疑,因為我覺得螢幕從來都不是購買 iPad Pro 的使用者需要擔心的問題,這塊螢幕可能依然是世界上最出色的 LCD 螢幕,色彩和亮度的表現都無可挑剔。
USB-C:一次令人興奮的改變,一個稍顯遺憾的「缺陷」
新款 iPad Pro 採用了 USB-C 介面,這聽起來的確是一個好訊息。不過,這馬上也帶來了一個新的問題:iPad Pro 上的 USB-C 是哪一種?
這個問題產生的原因是 USB-C 只是一個介面的外觀設計標準,它可能是 USB 3.1 Gen 2,可能是 USB 2.0,還可能是 ThunderBolt 3。不同的答案意味著完全不同的傳輸速度和用途,這便是我們目前所面臨的 USB-C「亂象」。同樣外觀的兩條 USB-C 線,一條可以輸出 4K 60Hz 的視訊,另一條則只能用來充電。
說回新款 iPad Pro 上的 USB-C,它支援 USB 3.1 Gen 2 協議,理論傳輸速度可達到 10 Gbit/s。蘋果此前從未公佈過 Lightning 介面的傳輸速度,但 官網 上顯示在 iPad Pro 上使用 Lightning 介面的 SD 讀卡器可以達到 USB 3 的傳輸速度,因此我們可以推斷 Lightning 介面的理論傳輸速度起碼能達到 5 Gbit/s。
更換介面對於蘋果來說不是一個輕鬆的決定,畢竟在追求極致輕薄的前提下,USB-C 要比 Lightning 大上不少,但 USB-C 優秀的拓展性是蘋果看中它的原因。
在今年的釋出會上,蘋果主要介紹了 iPad Pro 上 USB-C 的三種用途:顯示拓展、連線相機傳輸檔案和為 iPhone 充電。連線顯示器並不是一個新功能,之前 iPad Pro 可以通過 Lightning to HDMI 轉接線來連線顯示器,但只能映象顯示內容,並且由於顯示比例問題,兩側都會看到明顯的黑邊。
這次新 iPad Pro 則支援以拓展的方式顯示內容,例如在 iPad Pro 上使用 iMoive 進行剪輯時,你可以同時在外接顯示器上預覽剪輯中的視訊。新款 iPad Pro 理論上可以輸出 4K 解析度的視訊,但需要注意的是隨 iPad Pro 附贈的 USB-C 資料線由於只支援 USB 2.0 的協議,因此不能實現該功能。如果有需要,你可以前往 蘋果官網 購買一條價格 328 元的 Thunderbolt 3 資料線,或者其他能夠支援 DisplayPort/HDMI 協議的 USB-C 線。

連線相機傳輸照片和視訊是我個人這次最看重的新功能,雖然此前一直在使用 Lightning 介面的 SD 讀卡器,但如果可以直接連線相機,還是比每次取卡插卡要方便不少。
我拿手中的 a7m2 進行了測試,發現照片的傳輸體驗非常穩定,直連的情況下 iPad Pro 可以直接讀取傳輸 RAW 格式檔案,另外 USB-C 介面的讀卡器也可以正常使用。但視訊傳輸上遇到了問題,在 USB-C 直連的情況下 iPad Pro 無法識別索尼微單拍攝的視訊。
網上也有 攝影師 發現了類似的問題,例如佳能和富士的相機在使用 USB-C 直連的情況下,傳輸 4K 視訊時會出現錯誤等。這些問題大部分都可以歸咎於軟體上的不完善,希望之後蘋果和相機廠商能夠合作解決它們。

由於 USB 3.1 Gen 2 相容 USB Power Delivery 充電協議,因此這次新款 iPad Pro 也支援為其他裝置供電和充電。根據此前 網上的測試 ,在連線 iPhone XS 的情況下,新款 iPad Pro 的充電輸出功率可以達到 7.5 W。我嘗試將鍵盤和 LED 燈等小功率的裝置連線到新款 iPad Pro 上,發現都可以正常供電使用。如果把新款 iPad Pro 當做充電寶,或許出門以後可以少帶一樣東西了。

儘管新款 iPad Pro 的 USB-C 有一些實用的場景,但它卻缺少了一個最重要的功能:存取外接儲存器(U 盤、行動硬碟等)的檔案。我將手上的 USB-C 介面 U 盤和行動硬碟連線到新款 iPad Pro 上,雖然能夠識別到它們,但 iPad Pro 表示不能正常讀取內容。

這種設計讓很多使用者表示難以接受,對於一個面向專業使用者的裝置來說,提供檔案的傳輸和備份是最基礎的功能。試想一下,假如你是一個專業的視訊製作者,平時會使用外錄機來錄製許多 4K 高清視訊素材,這種時候你很有可能會使用硬碟來協助儲存。如果你手上有這樣一臺效能強勁、螢幕出色、容量高達 1TB 的 iPad Pro,你自然非常希望能夠把視訊匯入到裡面,進行快速檢視和初步剪輯。
存取 U 盤內容在系統設計上並不是什麼難事,此前甚至有 第三方廠商 生產過專門為 Lightning 介面設計的 U 盤,所以這顯然是蘋果有意為之的設計。蘋果之所以會這樣設計,應該是因為它認為以現在的網路情況,無線傳輸已經完全可以勝任資料傳輸的工作,而 U 盤作為本身不會產生資料的儲存載體,只是一個數據轉移的方案而已。而在之後我們採訪蘋果工作人員時,他們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他們認為這樣設計是因為目前雲端儲存已經成熟,未來對 U 盤轉移檔案的需求肯定會越來越小。
我們同意之後 U 盤的需求會隨著技術的進步而減少,但目前這個時間點來看,畢竟相機等裝置直連 iPad 偶爾還會有些問題,這次大跨步還是引起了一些使用者的不滿。不過蘋果這種「提前擁抱未來」的做法已經不是第一次了,如果你在幾年前就購買過只有一個 USB-C 介面的 MacBook,新款 iPad Pro 的這種設計甚至都不能算「激進」。
A12X 晶片:趕超膝上型電腦的強大效能,需要好的應用來輔佐
新款 iPad Pro 上的這顆 A12X 仿生晶片的效能之強無需多言, GeekBench 的跑分已經證明了這一點。按照蘋果自己的說法,這顆 A12X 仿生晶片的處理效能超過了目前 92% 的便攜 PC。如果拿蘋果自己的膝上型電腦來比較,新款 iPad Pro 的單核和多核跑分大致與今年剛推出的 15 英寸 MacBook Pro 標配相當,雖然兩者的晶片採用不同的指令集,但我們還是能看出蘋果在晶片研發上的實力。
但相較於分數,我更關心的是這樣野獸般的效能到底能讓新款 iPad Pro 比之前多做哪些事。就我個人使用上一代 10.5″ iPad Pro 的體驗而言,除了使用Adobe Lightroom CC處理未經壓縮的 RAW 檔案時偶爾會遇到很小的卡頓之外,iPad Pro 沒有讓我感覺到效能不夠用的情況。
體驗新款 iPad Pro 一週後,我覺得與其說新 iPad Pro 能讓你做得更多,不如說它能你做得更「爽」,甚至是非常「爽」。整個使用新款 iPad Pro 執行 Adobe Lightroom CC 的過程中我從未遇到任何卡頓的情況,開啟相簿、縮放 RAW 格式照片、調整引數、匯出儲存……整個過程比我使用 2016 年帶 Touch Bar 款的 MacBook Pro 還要流暢。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 App 都能讓我有這樣流暢的體驗。在測試過程中,我嘗試使用了 Adobe 剛剛推出的視訊剪輯工具Premiere Rush處理一段使用索尼微單拍攝的視訊,實際感受可以說非常地糟糕,不僅匯入時間很長,而且每次拖動視訊到某一幀都要經過等待才能顯示畫面,而同樣的視訊在蘋果自家的 iMovie 裡剪輯體驗就好上不少。這種參差不齊的 App 體驗讓人有種雖然 A12X 仿生晶片很強,但應用卻在拖後腿的感覺。

但我相信新款 iPad Pro 仍有巨大的潛力可挖,在釋出會上 Adobe 宣佈即將於明年推出的 Photoshop CC 就讓人印象深刻。Adobe 的演示人員當時在 Demo 中使用了一個由 157 個超過 12,000 畫素 × 12,000 畫素的圖層組成的,總計大小超過 3 GB 的 psd 檔案,但整個展示過程中幾乎沒有出現卡頓的情況,這說明新款 iPad Pro 有足夠的效能來應對重量級的工作。

但是,如果你仔細觀察目前的 App Store,會發現大部分專業應用廠商還是將 iPad Pro 作為電腦的補充工具,僅提供一些基礎的功能。比如目前 iPad 上的 Adobe Photoshop 與桌面端的 Adobe Photoshop 相比就缺少很多核心功能。只有少量的應用,如Affinity Photos、Affinity Designer和 Procreate等等,專門為 iPad 提供了全功能的專業工具。
Adobe Photoshop CC 的出現是一個非常好的訊號,至少它說明像 Adobe 這樣在專業領域擁有絕對話語權的廠商看到了 iPad Pro 的潛力,希望它能成為一針「強心劑」,讓更多的廠商有信心在 iPad Pro 上開發能夠獨立完整工作的專業工具。
配件:這才是 Apple Pencil 該有的樣子
今年蘋果為新款 iPad Pro 帶來了升級後的第二代 Pencil/">Apple Pencil。第一代 Apple Pencil 因其奇怪的充電方式和較差的便攜性被許多人吐槽,而第二代 Apple Pencil 在這些方面都提高了不少。首先在材質上,新款 Apple Pencil 由上一代的光滑材質變為了啞光材質,筆桿的一側變為了扁平設計,長度也略短於上一代,這些變化讓新 Apple Pencil 的握持感提升了不少。

不僅如此,第二代 Apple Pencil 還採用了無線充電的方式,將筆桿扁平的一側貼近 iPad Pro 上帶有音量鍵的側邊框,Apple Pencil 會「啪」的一聲吸附在 iPad Pro 上進行自動配對和充電,筆尖向上或向下都可以正常識別。新款 iPad Pro 吸附的磁力比想象中要強很多,所以放在包裡 Apple Pencil 也不會輕易掉落。筆尖的部分則與第一代相同,所以書寫和繪畫的感覺也沒有什麼變化。

這一代 Apple Pencil 新加入了一個側邊的觸控區,筆桿向上 1/3 的區域都可以成功觸發,預設功能為切換橡皮工具,但你可以在系統設定裡,或是第三方應用中自定義功能(例如在LiquidText裡可以設定為高亮工具)。整個體驗下來感覺非常自然,我平時喜歡大拇指握筆,觸控區剛好在我的握筆位置,需要切換工具的時候輕點兩下筆桿即可,非常方便。總而言之,這代 Apple Pencil 基本上解決了上一代的各種問題。如果你喜歡上一代 Apple Pencil 的書寫體驗,但因為設計和充電方式沒有購買,那你應該會喜歡這一代了。

除了第二代 Apple Pencil,蘋果還為新 iPad Pro 推出了新的鍵盤:鍵盤式智慧雙面夾(Smart Keyboard Foilo)。新的鍵盤不再像上一代 Smart Keyboard 一樣正面高低不平,但重量上也有所增加。它擁有兩個不同的角度,一個適合放在桌面上使用,另一個則適合放在腿上打字。
由於新款 iPad Pro 將 Smart Connecter 的位置從側邊框改到了背後,蘋果在 iPad Pro 背後加入了大量的磁鐵來保證鍵盤吸附的牢固性,你甚至可以把它穩穩地整個貼到你的冰箱門上。鍵盤採用和上一代一樣的材質,鍵程和手感也基本一致,但上一代的問題如沒有 ESC 鍵、放在腿上不夠穩等依舊存在。雖然這個鍵盤可能是 iPad Pro 上體驗最好的鍵盤,但還是覺得它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觀點:iPad 離代替電腦還有多遠?
2010 年的釋出會上喬布斯初次介紹 iPad 時說,我們需要介於手機和電腦之間的第三個裝置,是因為它可以在這些重要任務上提供遠好於兩者的體驗:瀏覽網頁、收發電子郵件、看照片、看視訊、聽音樂、玩遊戲和讀電子書。當時 iPad 的主要競爭對手是上網本,而 iPad 的確在這些領域做得更好,沒過多長時間,它輕鬆地贏得了這場比賽。

新款 iPad Pro 依然在這些它擅長的領域上做得很棒。強大的處理能力、流暢的系統、出色的螢幕、體驗更棒的揚聲器……它能夠滿足你對一個「平板」的所有期待,如果你想買目前世界上最好的「平板」,我想你找不出第二個。
但蘋果的計劃遠不止於此,它們不希望 iPad Pro 只是手機和電腦之間的「第三者」,他們想讓它可以做更多事。如果你有留意這兩年蘋果在釋出會上的用詞,你會發現蘋果在不斷地強調 iPad Pro 相比傳統電腦的優勢,並告訴你它是臺多麼出色的「電腦」:它的處理器比大多數電腦都要快,它的螢幕比你的電腦素質高,它可以拿在手裡而你的電腦只能放在桌上,它還有一支體驗非常棒的手寫筆……甚至蘋果還專門在 官網 做了一個頁面,告訴你為什麼你應該選擇 iPad Pro 作為你的「電腦」,而不僅僅是一臺「平板」。

但對於消費者來說,像新 iPad Pro 這樣出色的產品雖然有吸引力,但想要讓他們放棄手上已經天天在用的傳統電腦,很重要的一點是需要考慮到使用者的「沉沒成本」。這個概念源自經濟學,指那些已經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
對於一個正在使用傳統電腦工作的使用者來說,如果希望轉用 iPad Pro,那麼已經付出的「沉沒成本」有金錢投入(買電腦的錢、買 App 的錢),還有為了熟練掌握在電腦上工作而付出的時間和精力投入,而後者往往就是目前大多數使用者不選擇使用 iPad Pro 的原因。
你經常可以聽到這些理由:iPad Pro 沒有某 App、iPad Pro 上的 XX 功能不如電腦上方便、iPad Pro 沒有滑鼠和觸控板……這些理由從本質上都可以歸為「我不想放棄我在電腦上已經付出的成本,除非 iPad Pro 能讓我不需要再多費功夫」。
因此,考慮 iPad Pro 是否可以代替電腦這個問題,可以從「沉沒成本」有多高入手。例如我,從事以文字為主的工作,偶爾做個簡單的文章題圖,時不時為拍攝的產品圖進行後期編輯,這樣的工作「沉沒成本」很低,普通的 iPad 配合藍芽鍵盤都可以完成,而新款 iPad Pro 能讓我完成得非常「爽」,所以我認為它可以替代我的電腦。
但對於一個專業的設計師來說,在將主力電腦更換為 iPad Pro 這件事上,「沉沒成本」就要遠高於我。除了金錢上的投入,還付出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熟練掌握電腦上的 Sketch、Adobe Photoshop、Adobe Illustrator……雖然 iPad Pro 上有 Affinity Photos 和 Affinity Designer 這樣的「替代品」,但這些都不足以放棄已經付出的成本,重新嘗試這些新工具,更別提現在的 iPad Pro 很難讓這些人用得足夠「爽」。
蘋果其實也看到了「使用者遷移成本高」這一點,從 Microsoft Office 到 Adobe Photoshop CC,蘋果不斷地希望幫助使用者來減小「沉沒成本」,讓 iPad Pro 的體驗接近傳統電腦。更重要的是,他們在尋找那些沒有多少「沉沒成本」的使用者,比如正需要購買自己第一臺電腦的大學生。蘋果同時還在積極地培養使用者,比如把 iPad 送到剛剛接觸自己人生第一臺電腦的中小學生手中。蘋果想做的不僅是讓 iPad 成為一臺電腦,而且還要在人們心中重塑「電腦」這個概念。
從這一點上看,新款 iPad Pro 在硬體上的確是一次有力的嘗試,不過至少從軟體層面上看,可能蘋果還需要更長的時間來證明 iPad Pro 就是人們心中那臺最合適的「電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