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資料一樣的文章,裡面的差距究竟有多大?
如果你不能衡量它,那麼你就不能有效增長它。
作者:冉凱
來源:春羽計劃投稿
本文為作者授權鳥哥筆記釋出,轉載請聯絡作者並註明出處
因為工作調整的關係,新接手了一個理財類賬號。在接手之初,必然要對賬號的使用者和已有資料進行分析。看好賬號的團隊成員對於資料分析接觸不多,因此也藉著資料分析的機會,對團隊成員灌輸一些資料的分析意識,也藉此整理成文和大家分享。
為什麼要做資料分析?引用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說過的一句很經典的話,能夠幫助大家理解:
如果你不能衡量它,那麼你就不能有效增長它。
新媒體是一個快速發展的行業,沒有成型的框架能夠幫助我們分析理解。對我們唯一有參考意義的,就是往期的資料。因此只有對呈現出的資料有了深刻的理解,才有可能改善我們的行動,實現增長。
對資料進行分析,分析的究竟是什麼?在我看來,資料分析的核心,是分析變化。有變化,有對比,才能發現問題。這天的資料為什麼高?那天的使用者增長為什麼低?為什麼這幾天的開啟率起伏很大?
如果資料一直一成不變,那很難發現問題。不過現實的運營當中,沒有不變的資料,只有你發現不了的問題。
在正式開始資料前,首先需要釐清影響因素,然後在控制變數的前提下,對某個因素進行重點分析。
我們先看一篇文章閱讀量的影響因素有哪些:
(1)賬號內閱讀量:開啟率
1)使用者基數:粉絲總量
2)頭條開啟率:推送時間、標題、選題
(2)賬號外閱讀量:分享轉發
1)分享轉發數:文章質量(選題、語言風格等)、文章長度、文章結構設定(誘導、留言互動等)
2)朋友圈二次傳播度;標題、選題、文章質量
從上面的梳理來看,單單是一個文章的閱讀量,就受到以上種種因素的影響,這也是大多數運營者做不好資料分析的關鍵:光盯著閱讀量,永遠看不到真正的影響因素。因此定量分析格外重要,我們在做日常的運營中,就要有意識的做好歸納對比,為後期的資料分析做好基礎。
閒話不多說,下面從賬號的具體資料入手,幫助大家手把手實操資料分析。
因為近期我們更加關注使用者增長,因此我們先從使用者增長入手。調出9、10月份的使用者增長情況,按照增長使用者從多到少排序,發現一個明顯的資料突出。10月15、16日和22、23日兩個週期裡,使用者增長明顯高於往期的資料。(見圖一)
檢視賬號的傳送記錄,可以輕易的發現一個共性問題,就是15號、22號,都推了一篇盤點整合類的文章。由此可見,我們的使用者對於這類內容接受度很高,今後可以固定的來進行此類整合內容。
你覺得資料分析就到此為止了?那你就太小瞧資料的力量了。
在分析兩篇文章的過程中,我們發現 兩篇文章內容高度類似,但是資料細節卻有明顯差異: 點贊數量、留言數量差異很大。這就不由讓人異常好奇,同樣類似的內容,為什麼會對使用者有如此不同的影響。
為了發現背後的問題,我們又調出了使用者來源:從“圖文頁內公眾號名稱”帶來的粉絲資料(一般情況下,該項資料所影響的使用者增長,直接體現為文章的內容質量),以及使用者在後臺傳送訊息資料的資料(當天訊息傳送數量越多,證明使用者活躍度越高)。
從新呼叫的兩項資料來看,15號和22號的資料,仍然有明顯的差異。這再次印證了我們最初的猜測,雖然15號和22號的使用者增長量及閱讀資料差異不大,但兩個文章背後的資料構成卻有明顯區別。

新增人數

訊息傳送人數
懷著好奇心,我們打開了兩篇文章的後臺詳細資料,看到的反饋反而讓我們更加疑惑:兩篇文章的開啟率天差地別,15號的開啟率在20%,而22號的開啟率只在6%左右。
雖然更加好奇,但從目前的情況我們可以推測出,15號的內容對於使用者有更高的吸引力,所以才會有20%的開啟率(我們日常的開啟率在5—8%左右);另一方面,22號的內容雖然開啟率低迷,但是最終呈現的閱讀量卻與15號的不分伯仲,那22號的內容在二次傳播上無疑佔有絕對優勢。
開啟 率 15號
開啟率 22號
結合上面的猜測,我們又對兩篇內容做了更加細緻的對比。因為是盤點類文章,兩篇文章的內容構成很類似,而且非常簡單,都是簡單的內容盤點的乾貨表格+引導使用者到後臺留言的模式。不過除此以外還有一些區別:15號的文章,引導內容在前,乾貨盤點在後;22號的內容與之相反。
這就解釋了最開始的資料差異問題:引導在前的文章,使用者看完後面的乾貨內容後,就會直接到後臺回覆,這就讓15號文章的使用者增長和訊息傳送次數高於22號文章。反之,由於22號文章的乾貨內容在前,使用者看完就會直接的分享轉發,雖然引導到後臺的使用者變少,但更有利於使用者的轉發分享。
同時,在文章對比中,我們發現15號內容底部還有一個廣告,整體文章的篇幅會多於22號的文章,因此造成了15號文章雖然促進活躍度的提升,但使用者的留言反而少於22號文章。
到此為止,我們才算基本摸透了兩篇文章及背後所隱藏的細節。讓我們在總結一下:
1.我們的受眾對於盤點總結類文章,有很高的需求度。
2.類似的內容,類似的標題:使用者會產生疲憊,導致開啟率降低。
3.文章的內容結構變化,對於文章所起到的效果會產生巨大的不同:誘導內容在前還是在後,決定了文章的效果是引導關注還是刺激轉發。
需要說明的是,兩篇文章的標題句式和內容基本一致,故排除掉標題的干擾;兩篇文章的推送時間基本一致,故排除推送時間造成的影響;賬號閱讀量除了受粉絲基數影響,我們本身也有自己的分發渠道,分發的資料能佔到總閱讀量的一半以上(這也是為何22號文章開啟率這麼低,但閱讀資料依舊能趕上15號文章的資料的原因),不過15號和22號的文章分發渠道一致,顧排除該項因素干擾。
以上就是整個資料分析的流程。雖然看似很短,但裡面涉及的資料頗多,需要運營者明確知道每個資料所代表的內涵,才能用好這些資料。希望大家可以借鑑整個資料分析的思路,為大家的自己資料分析提供幫助。
個人微信:rkai555,歡迎大家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