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24小時跌逾14% 盤中連破六道關口跌破4700美元
原文首發於11月19日16:59,現更新週一美股時段細節。
對加密貨幣走勢的大量警告,令投資者和交易員日益擔憂。過去二十四小時內,整個數字貨幣市場一起遭殃,比特幣、比特幣現金(BCH)、以太幣、Stellar和萊特幣等再次下跌。
北京時間週一下午,Bitstamp報價顯示,比特幣價格跌破5200美元,創2017年10月來新低,日內跌近7%。 週一美股午盤,同一平臺數據顯示,比特幣跌破5000美元大關,為2017年10月以來首次 ,目前報4960美元,24小時急挫超10%。 週一美股盤後,比特幣接連跌破4800和4700美元兩道關口,過去24小時跌逾800美元或近15%。
這代表,過去七天比特幣跌超22%,今年以來累跌超65%。由於比特幣跨過1萬美元關口發生在2017年感恩節之後,目前與去年同期相比,比特幣跌超30%。據CNBC觀察,CME和CBOE比特幣期貨也創下去年12月推出後最低。
據CoinMarketCap.com統計,從上週起,伴隨著比特幣打破相對平靜開始下跌,其他主流數字貨幣普跌。過去24小時,瑞波幣跌5%,以太幣最深跌15%,前十大數字貨幣大多呈雙位數跌幅。整體數字貨幣市值在過去一週抹去至少400億美元,週一不足1680億美元。從今年1月高位以來,數字貨幣整體市值抹去至少6600億美元。
10月資本市場的特點是,主流風險資產類別普遍被拋售,但數字貨幣領域維持了相對的平靜。但上週開始,波動性突然重回數字貨幣市場,華爾街見聞會員專享文章《 ofollow,noindex">平靜了兩個月後,比特幣用放量暴跌選擇了方向? 》認為,從基本面上看, 加密數字貨幣集體大跌,與BCH(比特幣現金)於11月15日進行第二次硬分叉有關,因為增加了不確定性:
按照設計路線圖, 每隔六個月就會對BCH進行一次硬分叉 。BCH在2018年5月完成了第一次硬分叉,各開發團隊在分叉時達成了共識,沒有產生新的分叉幣,將區塊的大小從8M提升到了32M。
本質上,比特幣之於其他數字加密貨幣的偉大之處在於通過雜湊碰撞,憑空創造出了供應的稀缺性。但其他數字加密貨幣每分叉一次,擴容幾倍, 就會導致稀缺性越來越差 。
而這一次BCH面臨硬分叉, 本質是受到澳大利亞人Craig Steven Wright(人稱“澳本聰”)的攪局,令BCH社群面臨分裂的局面 。
英國《金融時報》記者Jemima Kelly一直以來都不看好加密貨幣:“可以無限複製的東西必然缺乏長期價值,無論加入多少花裡胡哨的東西,都是徒勞。”
而且,一些金融媒體和機構集體看衰比特幣為首的數字貨幣,加劇了市場賣出的壓力。
《福布斯》週一報道,畢馬威(KPMG)上週警告稱,在比特幣和其它加密貨幣尚未被歸類為法幣的情況下,將其用作儲值貨幣是件“蠢事”;加密貨幣及其資產繁榮需要的“制度化”管理,原本預計今年能實現,但依舊沒有看到具體措施落地,因此全球的銀行和金融機構都在觀望,等待監管機構的行動。
彭博社援引eToro分析師Mati Greenspan稱,數字貨幣市值最大的比特幣下一個支撐位是5000美元,如果失守,下一個支撐位或為3500美元。甚至有分析師預測,比特幣可能跌至1500美元,比當前水平再下跌超過70%。而比特幣目前已經從去年12月接近2萬美元的高位跌超了70%。這加劇了投資者對比特幣的負面情緒。
第三,上週五美國證監會SEC宣佈了首例針對代幣融資ICO的民事處罰決定,Airfox和Parago Coin這兩家公司發行的ICO沒有被註冊為證券,各需繳納25萬美元罰金來補償投資者。SEC主席Jay Clayton年初就說過,除了比特幣和以太幣以外,所有數字貨幣或代幣都是需要被監管的證券。這引發了市場對從嚴監管的恐慌。
歐洲方面的監管態度也不容樂觀。歐央行執行理事Benoit Coeure上週在“央行的央行”國際清算銀行BIS講話稱,比特幣是“泡沫、龐氏騙局和環境災難的結合體”。他承認,比特幣的創意非常聰明,但不是每一個聰明的主意都是好主意,在很多方面,比特幣是金融危機後的邪惡產物。
第四,10月下旬以來英偉達與AMD的數字貨幣“挖礦”業務不佳,本身預示著數字貨幣需求的疲軟。自上週公佈不佳財報後,英偉達週一再跌約10%,市值再縮水100億至900億美元。Creative Planning的聯席首席投資官Peter Mallouk對彭博社表示,英偉達股價下跌象徵著數字貨幣助漲的需求在消退,“晶片巨頭股價不佳,是比特幣等其他數字貨幣煤礦裡的金絲雀”。
*本文來自華爾街見聞(微信ID:wallstreetcn)。開通華爾街見聞VIP會員,即刻獲取金融市場體系化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