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阿里釘釘近三年,我們總結了10大企業級產品的營銷套路
在知乎上有一個問題:「為什麼釘釘這款產品發展非常迅猛,但為何口碑又如此不好?」
知友henu評價:釘釘或者說市面上企業服務軟體不同,發展迅猛和口碑沒啥關係。這裡的“口碑”範疇就是大家預設的“網路評價”,對企業服務軟體的負面評價大多是來自基層員工,而軟體的決策者是管理層。換句話說,釘釘的發展迅猛和“基層員工發出的網路評論”沒有關係,和管理層的口碑有關係。
釘釘在管理層的好口碑,導致了釘釘發展迅猛。
對於企業級產品,總是會面臨使用者和決策者訴求不同的問題,把時間倒回到微信和QQ一統社交江湖的三年前,正是因為足夠差異化的功能,釘釘才得以苟活,做到今天這樣的規模。
和其風格鮮明的產品相似,釘釘的Marketing也不同於以往我們對於企業級產品的認知;通過分析釘釘從2015年1月推出至今的廣告及市場活動,我們總結了10個2B產品的營銷套路,供參考和討論:
講 故 事 篇
套路1:借勢創始團隊背景
每個品牌都要講故事。羅永浩在《創業乾貨日記》裡提到:“有的品牌說他們不會講故事,只會踏踏實實的做產品,這實際上這也是一個故事:一個關於本分和踏實創業的品牌故事。”
釘釘早起的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任何廣告,靠的就是講故事,釘釘的故事是:
"一群從來往盛大失敗的陰影活下來的,滿身是傷的年輕人,迴歸產品初心,最終逆襲的,大集團內部的創業故事"

是不是很熟悉? 逆襲的故事我們聽得不少,但釘釘的故事不是小人物的逆襲,而是失敗者的逆襲,因為這場失敗足夠有知名度,所以會引起關注。
套路2:打造產品文化
和電商業務不同,釘釘是阿里巴巴少有的產品驅動的業務。
一個產品的最早期體驗者,往往是產品經理觀光團;釘釘的“三不三光”政策以及延續至今的與企業使用者的“共創文化”,在產品圈內得到推崇,也讓迴歸產品“初心”的品牌故事得到了夯實。
釘釘的“三不三光”原則:不講對手、不講戰略、不講未來、光講體驗、光講產品、光講使用者價值。
如果說釘釘的產品文化是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瘋人院文化,那麼老對手微信的產品文化則是更加溫和和內斂。
定 位 篇
套路3:反向定位競品
如何快速建立品類認知?
里斯在《品牌的起源》中提到,打造品牌的方法並非只有一個,而是兩個:成為第一品牌並把你的品牌打造成領先品牌,或者成為第二品牌並把你的品牌打造成領先品牌的對立面。任何新品牌,除非有一個敵人,否則無法成功。
在釘釘之前,更多的人同時用微信處理工作和生活的溝通, 釘釘通過反向定位微信為生活社交APP,而釘釘上只有工作,來強化其差異化的價值和在使用者心智中的品類認知。

↑和微信撕逼爭議很大,在產品達到一定的體量後,採用這樣激進的方式也會有品牌形象損傷的風險。
決 策 層 用 戶 溝 通 篇
套路4:名人名企代言
前方預警,非土豪請繞道!
前後給釘釘代言的名人佔了整個中國企業界的半壁江山了:海底撈張勇,錘子科技羅永浩,夢隴酒莊趙薇,滴滴打車程維,創新工場李開復,36kr劉成城,萬合天宜易小星,暴走漫畫王尼瑪,統一集團楊壽正,魅族楊顏......
↑通過大量的知名企業CEO代言,來打知名度和影響力
套路5:找核心用 戶共鳴
釘釘的地鐵廣告,通過前後兩波#創業很苦##堅持很酷#的廣告,主打創業者的共鳴,而微信公號的排版設計,顯然是為了網上的二次傳播,造話題。


套路6:會議營銷,各個擊破
通過各個城市巡迴的阿里巴巴DING峰會,來對本地企業家進行集中的宣講和溝通,促進轉化。

套路7:行業的精耕細作
釘釘此前在中國酷公司釋出會上釋出了一款“樣板房”產品,說白了就是分享釘釘上各行業龍頭企業的優秀方式。而釘釘在行業上的精耕細作,突出表現為其在政府事業單位使用者上的突破。

通過政府事業單位,下沉到當地的更多企業,從而達到規模性獲客的目的。
普 通 用 戶 溝 通 篇
套路8:通過福利促進C2B轉化
釘釘的福利社是一個常態的針對普通員工群體溝通的營銷手段,通過和各大知名品牌跨界合作,為普通使用者提供福利,以利益驅動基層使用者使用釘釘。

套路9:產品價值的趣味傳達
通過一系列有趣的場景化視訊,來進行產品功能的教育。2B產品天生較消費級產品更為複雜,通過這樣輕鬆有趣的視訊,能讓普通的使用者快速的理解產品的價值。
釘釘《並沒有》篇網路版整合篇_騰訊視訊
套路10:團隊故事的趣味傳達
釘釘的官微沒什麼動靜,但他們員工開的自媒體號@管真寬同學 倒是人氣不小,管真寬同學是類似網易的王三三,支付寶小編這樣的非官方發言人的存在,主打趣味職場視訊,而他的題材大多也來自釘釘日常辦公的故事。
程式員的那些事_騰訊視訊
結 語
2B產品不一定就是死板跟枯燥的。時代在改變,市場的語境也在改變。企業的背後是活生生的人,2B終究還是要對人來溝通,雖然這些套路只是管中窺豹,阿里爸爸的資源調動能力才不可小覷。但別忘了,爸爸也失過手,最終,只有那些足夠的差異化的產品,才能在市場存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