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窺華為Mate 20 X開發祕辛:石墨烯技術提前3年儲備,要做就做業界第一
做一臺手機,一臺旗艦,有多難?
手機的研發故事,很少會出現在大眾視野裡。大家看到的手機,更多接觸的是手機出來之後的宣傳和評價。而手機研發則始終在後臺耕耘,默默地做幕後英雄。
而真相是,手機和今天的任何一種工業品一樣,都經過了無數人長年累月的付出、努力,最終才凝聚成你手中的玩物,其中的故事大有可說。
事有湊巧,極果君前段時間有幸接觸到了華為Mate 20 X的研發人員,也瞭解了一些手機研發背後的祕辛。今天極果君就開啟講故事模式,給大家看看這臺今年最特別的旗艦機,背後到底都有些什麼故事。
散熱這件小事
“發熱”跟“卡”這兩個關鍵詞,常常聯絡在一起。
Mate 20 X 跟師兄師弟最大的不同,就在於相對寬大的機身中,塞進了一套VC均熱板+石墨烯膜的散熱方案。不僅增強了Mate 20 X的散熱表現,更增強了它的遊戲效能。
但為什麼會想到要用石墨烯散熱技術呢?
其實Mate 20 X也嘗試過很多其他方案:單熱管、雙熱管、銅、鋁……都嘗試過。但都無法滿足一個要求:長時間遊戲不卡頓。
在市面上的主流遊戲中,《刺激戰場》和《堡壘之夜》兩款是最吃配置的。最開始在沒什麼優化的情況下,整機的遊戲平均功耗是4W,峰值功耗能到8W,很容易撞上溫度牆。後來軟體團隊通過AI排程和GPU Turbo,把功耗降到了3W,可以保證半小時內頻率不降。
不行,半小時還是不夠長,怎麼辦?
經過計算,發現要想做到持續遊戲而不撞上溫度牆,必須把散熱能力整個再提升 20% 。
最後手機團隊找上了華為的2012實驗室,已提前儲備預研了3年的石墨烯散熱技術, 正式浮出水面啟動量產程序。
要給手機做散熱,無非分兩步:第一步,把熱量從SoC拽出來;第二步,把拽出來的熱量從機殼上散出去。
吸走熱量,其實大可以用熱管來做。但當時手機內部只剩下0.4mm的可用厚度,這個規格的熱管根本無法完整覆蓋SoC。再加上散熱速度的要求,傳統方法已不可行,只能用VC均熱板。可VC原來是用在伺服器上的,要2-3個毫米才能放下。想要進手機,必須小型化。
怎麼辦?華為請2012歐研所VC團隊,理論分析蒸汽通道極限厚度。結果發現瓶頸出在蓋板上:VC上下蓋板各有0.2mm。如果做0.4mm,兩個蓋一疊加,蒸發通道直接就沒了。
所以,第一步要把上下蓋板材料給換掉。抽真空後純銅強度不足會凹進去,那就把銅換成合金。但是牽一髮而動全身,合金銅焊接的時候有化學反應,導致VC散熱能力上不來,最後又與合作伙伴一起作工藝的改進,一次就要幾個月時間驗證,最後終於把壁厚做到了0.1mm。
這還沒完,因為蓋板太薄,傳統厚度VC毛細結構的銅網工藝用不了了,最後借鑑了積體電路,掩膜+曝光+藥水,才在上蓋板上做了微米級的蝕刻,把VC整體做到了0.4mm,成功塞進手機。最終測下來,它的導熱能力是熱管的2倍,純銅的20倍。
熱量抽出來了,接下來要把它散出去。
把石墨烯引進手機其實佈局的更早。VC進手機是提前兩年開始搞,石墨烯2015年就開始啟動了研究合作。這些年裡也是經歷了無數的困難:工藝路線、裝置都全部換過。大學裡研究的東西往南飛,實際產品應用往北爬,必須有人在中間牽引。
華為和合作夥伴開發人員感慨: 石墨烯的開發過程,就像提煉鐳一樣! 雖然做行業跟隨者, 可以少走很多彎路, 但還是要做第一。道理很簡單,大家都知道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 沒多少人知道第二高峰是誰。
燒出石墨烯膜只是個開始。這個東西柔性好,所以它在切割的時候,早期良率不到10%,但量產要達到良品率85%。新工藝裝置要重新選購,良率要重新改……工藝上最後解決方案可能很簡單,但需要大量測試驗證。華為方面五月份開始駐廠,保證了百萬級以上的發貨,到使用者手裡面,熱效能也可以滿足要求。
何況有付出就有回報,傳統的那種石墨膜有工藝的限制,單張做不厚,只能多層石墨中間用膠粘,華為的新工藝直接可以做很厚的。如果以後要有更高的散熱要求,傳統的就要十層、八層的粘在一起,但現在可以直接做成一張。
兩種技術,3年時間,最後在Mate 20 X身上匯聚到一起,做成了今天這套散熱系統。
Mate 20 X,到底為誰而生?
在測評的時候,Mate 20 X就給極果君一種很奇特的感覺:大屏、遊戲,顯然是面對年輕愛玩的使用者群。而大字型、手寫筆的配置,有似乎帶著濃重的商業氣息,向著原來Mate系列的定位去靠近。
這兩面,到底哪面是真?從華為手機自己的資料來看,似乎兩種人群對它都很喜歡。
除了手機本身的遊戲能力,華為手機還出了一個單邊手柄。這個手柄通過無線方式連結手機,手機插入自動開啟“遊戲空間”。不光是Mate 20 X,Pro和普通版Mate 20也可以用。華為還給Mate 20 X配了合計1W的立體聲雙揚聲器,在影音娛樂這塊做足了功夫。
至於商務的一面,華為手機在配件上也花了不少小心思:Mate 20 X的開窗皮套其實有一個收納位,可以把配套的手寫筆別在“書脊”位置。系統裡也做了軟體優化,任何介面都能快速新建筆記。還有全域性的語音備忘錄,算是個不大不小的“隱藏祕技”。
爵士也是會玩遊戲的。
幕後英雄
華為工作強度大,業界知名。但很少有人意識到,從中國到非洲,華為的成績都是這些工程師一步一個腳印扛起來的。
比如一個最簡單的問題:都說華為訊號好,到底是為什麼?
極果君得到的答案相當令人吃驚:華為手機的好訊號,幾乎都是華為的工程師揹著裝置一點點測試、優化做出來的。
大家可能之前有看過這個報道,華為跑到京滬高鐵上去做測試,最後實現了京滬高鐵全程不掉話,也就是訊號不斷。其實那是華為的工程師帶著裝置沿途來回跑,從北京上車開始打電話,坐在高鐵上,哪裡斷了就記下來。
然後帶著資料,去跟運營商溝通、優化。最後甚至把基站資料扔進了手機裡,讓手機提前知道那裡切換最順暢,訊號最好,不用使用者去等手機找網。其實不光是高鐵模式,電梯也是這樣,出去了第一個連上4G,因為不用找,手機自己知道附近訊號最好的基站是哪個。
這種壯舉,大概國內也只有他們能做。畢竟作為全球的通訊巨頭,華為基站數量佔據了全世界的三分之一。華為手機的朋友們講到此處,難掩興奮和驕傲。隨後這幾位理工男笑了笑:基站還是人家買去的,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
最後,極果君還是問了那個大家最關心的問題:下一代華為手機,會是什麼樣子?
他們是這麼說的:
“我們不敢保證今天停下來保持一年,沒人追得上。但是我們很相信,我們對於新知識新技術的探索精神。大家有機會的時候,可以晚上10、11點看看上海的研發團隊,大樓燈火通明,我們始終給自己提更高的要求。這個行業就是這樣的,你要做的就是更加努力,更加勇於嘗試,我相信有著我們這樣的投入,可以做出持續領先的東西。”
“我們很有信心。”
本文由極果使用者D.K.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