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向”健康中國2030″ 浪潮助力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開啟雲時代
目前,資訊碎片化等問題限制著國家疾控資訊化工作,傳統的IT架構和原有基礎設施難以滿足中國疾控業務不斷增長的需求。如何快速部署新資料中心,又不影響現有業務?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空間?如何節能降耗,降低成本?浪潮一體化集裝箱式資料中心採用模組化設計等技術,機房內部空間利用率高,穩定可靠,建設週期縮短80%,部署密度提高3倍以上,幫助中國疾控中心輕鬆應對雲端計算時代規模、彈性和成本三大運營挑戰。
隨著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提出"健康中國2030"規劃以滿足人民對 "預防、保健和治療"的新健康需求。疾控資訊化作為"健康中國2030"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預防和控制重大疾病具有重要意義,能有效提升我國公共衛生服務科學決策、精細化管理和個性化服務能力。但如今,傳統的IT架構及基礎設施難以滿足中國疾控中心不斷增長的業務,必須要用資訊化手段全力建設好疾控資訊系統,保障"健康中國2030"的成功實施。浪潮憑藉其突出的IT硬體及雲端計算技術,助力中國疾控中心開啟雲時代。
由"疾病管理"轉向"健康管理"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以下簡稱中國疾控中心),是由政府舉辦的實施國家級疾病預防控制與公共衛生技術管理和服務的公益事業單位,其使命是通過對疾病、殘疾和傷害的預防控制,創造健康環境,維護社會穩定,保障國家安全,促進人民健康。

浪潮助力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邁入疾控雲時代
面對新的健康需求,中國疾控中心提出了由"疾病管理"向"健康管理"轉變,以資訊化帶動和促進民生領域跨越發展的新要求。然而現在疾控資訊化工作面臨著資訊碎片化、業務條塊化、工作分割化等痛點,疾控中心的原有資料中心難以應對不斷增長的疾控業務需求。
中國疾控中心認識到,想要做好疾控資訊化工作,首先要轉變思想、轉換思路,打破原有傳統資料中心建設限制,通過建設基於雲平臺、雲機房、雲終端的新IT基礎設施,基於智慧化園區和智慧園區管理的資訊化建設,實現以大資料為核心的智慧疾控、安全疾控、人文疾控。
破解基礎動力環境老化和擴容難題
中國疾控中心原有資料中心建設於2003年,其IT基礎設施已經難以滿足當前業務需求。據中國疾控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一直以來,疾控中心就沒有專門的資料中心建築,辦公用房建立機房面臨著基礎動力環境老化及擴容難的問題,而且機房供配電有侷限,尤其是新系統上線時,很難停電進行擴容。此外,機房專用空調等重要IT基礎裝置早已超生命週期執行,在核心繫統不能停電的情況下,很難進行維修和更換。同時,機房與辦公用房混合建設,機房為了規避供暖及製冷所需能耗較高,電力成本高且不利於節能減排。
面對這些問題,中國疾控中心經過多方考察對比,最終選擇了浪潮一體化集裝箱資料中心,建設全面雲化疾控資料中心。
有效應對雲端計算時代規模、彈性和成本三大挑戰
浪潮一體化集裝箱式資料中心採用模組化設計、行間級製冷、冷熱隔離等技術。在機房建設方面,該集裝箱式資料中心將整合UPS電源系統、供配電模組、製冷系統、動力環境監控等基礎設施融為一體,組建模式靈活多變,能夠有效縮短機房建設週期。另外,機房選址及運輸方面,該機房選址靈活,不受現場環境限制,只需要網路、電源、水管等管線即可完成部署,且運輸方便簡單,運輸方式專業成熟。在機房空間利用方面,資料集裝箱式機房內部空間利用率高,單個箱體可放置多個IT機櫃,供電與製冷模組均實現N+1冗餘,穩定可靠,且冷卻空間小,便於冷熱隔離,具有較高的製冷效率,真正綠色節能。

浪潮一體化集裝箱資料中心
與傳統資料中心相比,集裝箱式機房把資料中心從一個"龐大工程"變成了"按需購買、即插即用"的產品,實現了對資料中心生命週期的模式創新。建設週期縮短80%,部署密度提高3倍以上,幫助中國疾控中心更好地應對雲端計算時代規模、彈性和成本三大運營挑戰。
集裝箱資料中心打破了傳統機房畫地為牢的限制,化整為零,機動部署,以產品化換取空間和時間的雙靈活。每臺集裝箱都是一個完整的資料中心單位,整體的設計建設都在車間內完成,貨到即用;同時可以根據業務發展的需要,橫向疊加集裝箱迅速擴大資料中心規模。為了滿足中國疾控中心安全、保密、隔離的需求,浪潮為客戶提供了完善的場地建設方案和施工服務,包括場區低壓雙路供電保障,箱體整體區域基礎加固平臺,全區域防雷接地保護工程,叢集內光纖綜合佈線等。真正意義上實現了一體化交付,只需要上架IT裝置,整個資料中心就可以立即投入執行。



邁入疾控雲時代
經過近10個月的建設實施,浪潮助力中國疾控中心突破實體轉虛擬、近遠端同步備份、雙活集裝箱等多項關鍵技術,已初步完成中國疾病預防控制資訊系統、協同辦公系統等核心業務系統的切換。中國疾控中心相關負責人談到:"疾控雲化資料中心的建設是國家疾控資訊化發展的重要里程碑,一方面為各直屬單位整合IT資源,實現一體化統建共管的新模式,另一方面全面推進智慧疾控中心建設,開啟疾控資料中心建設與發展的雲時代,實現"健康中國2030"規劃。"
【本文版權歸儲存線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文章僅代表作者看法,如有不同觀點,歡迎新增儲存線上微信公眾號(微訊號:doitmedia)進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