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OS公鏈程式碼開源,有望加速應用場景落地
2018年,不論是身處幣圈或是鏈圈,都可謂意義非凡。區塊鏈經歷過曾經的狂熱與炒作,人們對於這項新技術“脫虛務實”的呼聲日益變大,大家普遍希望區塊鏈技術應用能夠儘早落地。
雖然從市場大環境來看現在是熊市,特別是這幾天由比特幣帶動的整個全球幣市的大跌,加密貨幣市場的總市值也從年初的8000億美元跌到如今不足1600億美元,不少投機的專案方及投資者,都已經紛紛離場。
當然,從另一方面來說,如果能夠在這樣的環境下,堅持做實事、繼續研究技術和生態,可能有機會展露頭角。因為對於這些區塊鏈團隊來說,做專案是不分牛市熊市的。在他們看來做專案不是為了幣價漲跌,而是堅信區塊鏈技術真正能夠帶來社會變革,這也是區塊鏈技術的價值所在。
此前,公鏈領域就有一個叫——QOS的“新成員”跑步入場,並且已經在Github上開源。據官方訊息顯示,QOS的目標是希望構建一條高TPS、承載量大、安全性高的滿足企業級應用的公有鏈。可以說,願景非常美好,氣勢也很強大,那到底未來QOS能否在眾多新興公鏈中殺出重圍,真正落地應用場景呢?歸根到底,還是要看技術和生態的較量。
公鏈領域,以太坊自不必多說,效能低下一直是其最大的軟肋,分片擴容遲遲沒有進展,曾被稱為“公鏈之王”,現在可以說跌落神壇了,ETH價格也一瀉千里。而EOS上線後不到半年,平均日活躍使用者數便超過以太坊27倍之多。雖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處理速度問題,通過DPOS機制極大地提升效率,但也存在諸多不足,沒能真正商業應用。
而QOS Chain正是通過主鏈專業化的新思維,將 QOS 的金融屬性和業務屬性通過雙層鏈分而治之,從而實現基於區塊鏈的多場景生態,同時支援中高頻業務,和靈活的激勵場景。
DPOS+BFT 雙混合共識機制
首先我們先來看下QOS的共識機制。在說DPOS之前,我們先看看POS,POS 是POW的一個變種,出塊不再由Hash說了算,而是由節點持有的stake的時間和數量來決定,解決了POW算力資源被大量無用消耗的問題,但由於無條件信任代表,節點作惡非常容易 。因此,隨後產生的DPOS共識機制就逐漸被採用,動態產生一定數量的代表,比如21個節點代表,只由這21個節點生成區塊,降低了作惡的概率,同時用事後懲罰限制節點代表作惡行為。
因此,相對來說,QOS採用基於DPOS的BFT雙混合共識機制,一個區塊生產後通過BFT協議立馬確認,儘管需要大於2/3的確認交易,但由於DPOS共識已經有較快的區塊生產速度,再加之BFT共識,所以在交易的確認速度方面將會有比較大的提高。同時,使用 BFT 也提高了系統安全性,進而實現去中心化、效能、安全三者之間的最優。
穩定且簡化的雙層鏈架構
當然,如果QOS只是DPOS+BFT的雙混合共識機制,那麼最多也就是一條高效能的公鏈,真正達到滿足大規模的商用可能還談不上。但QOS的技術創新遠不止於此,其中還有一個很大的優勢在於它的雙層鏈架構及跨鏈協議。
事實上,對於現有的單鏈系統來說,一直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交易、執行程式碼、執行智慧合約等各種操作,都是堆在一起完成的。這就導致了在執行智慧合約時,還需要上傳大量資料,處理大量手續費,很容易造成網路的擁堵。
而QOS的雙層鏈設計極大程度上簡化了架構,降低了資料處理壓力。也就是說,底層公鏈專注於高TPS、以及支援生態中所有通證的原子性跨鏈交易,而不執行普遍意義上的智慧合約。而上層業務鏈專注於某一區塊鏈業務的實現,可靈活的實現任意業務的智慧合約,從而有效實現效能和容量同時擴充套件,以滿足多場景生態,同時支援中高頻業務。

獨特的QCP跨鏈協議設計
此外,還有一個QCP的跨鏈協議,可實現業務鏈的異構並行。確保一條鏈上流量激增不會影響到另一條鏈的效率,在鏈上進行的任何業務都互不干擾,但同時又能支援交易並行。簡單概括來說就是提高互動,滿足複雜商業生態中的基礎需求。從下圖我們可以發現,目前可支援QOS原生業務鏈以及 Fabric,未來可能還有很多業務鏈會加入。

因此,從QOS的整體設計上我們可以看出,QOS試圖構建的正是一個能夠滿足大規模商業應用的系統生態。從設計架構上,QOS的擴充套件性給予了其廣闊的前景空間;在共識機制上,DPOS+BFT支援大規模的吞吐量以及交易快速處理能力;而跨鏈技術又能支援QOS的無限擴容。可以說,作為後進場的專案,QOS的優勢還是較為明顯,目前程式碼已經開源,我們不妨期待它測試網上線後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