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家 | CHINA HOUSE VISION 大展
"我覺得家就是主人的一種生活方式。"
——柳亦春
1980年以前的中國,由於居住空間緊缺,人們的生活空間裡呈現著豐富的鄰里關係。但在1980年代後,公共空間被無限擠壓,每個房子都是完全私密的個人空間,鄰里間幾乎老死不相往來。很多人都會懷念從前市井生活裡的人情味。
在這次China House Vision中,設計師柳亦春做了個有趣的實驗。他把建築打造成了一個半開放式的空間,讓私密性與鄰里空間相結合。
“這個作品,是我們對度假式的生活地產的一種詮釋。從另外一個層面,也是表達了我們作為建築師,對於變化的生活方式,和不變的空間的可能性。”
家也可以沒有邊界
這個設計的特色是半開放式的住宅。將家劃分為“外室”“內室”“浴室”三個空間,通過複合傢俱可以控制內室和外室的界限。
“我們現在的這個空間,其實它有著某種原始的洞穴感,它同時也是中國,或者說是人類,最基本的一種建造建築的方式。所以我們在想,這樣最基本的建造的構成,是否仍然可以滿足當代變化的狀態。”
檐下和傢俱延展空間,在白天可以是咖啡廳、拉麵店、理髮店、會議室等等,晚上闔上開放功能的盒子,翻出家庭功能的摺疊元件,就又變回了私密的家。
“這十個盒子,其實有兩個盒子是兩扇門,它可以開啟。這個是一組關於沙發和書桌的空間,它其實都是可以向上收起來的。每一個人根據自己的喜好和性格,可以定做不同樣式的生活空間的盒子。”
床也可以摺疊起來,縮排盒子當中。衣櫃的盒子和外面的空間也可以進行交流。
“比如說衣服髒了,可以到洗衣店裡洗。家裡沒人,洗衣店送衣服來,通過密碼可以開啟外面的這個櫃門,把衣服擱進來,就可以了。”
這種生活空間的設計,打破原本封閉的私人空間,可以鼓勵人們更多地去和外界進行交往。
房間正中心是最私密的卵形浴室空間,拾階而上,就可進入可以肆意打坐或冥想的私人時光。
“在這個空間,上面這個天窗,隨著每天的早晨、晚上天光的不同,可以感受到季節和時間的變化,用自己的心靈去跟自然交流。”
屋頂用超薄混凝土建成厚度僅有40-50mm的寬闊屋頂,編織成網狀蓋在屋子上,很像古代的茅草屋。輕盈的鋼結構架起帶有天窗的大屋頂,有一種漂浮感。
整個建築的設計就是屋頂支撐和一個臺基,用這樣一種構成塑造了一個新的空間,其中所有的空間形式結構都是全新的,但建造方式是最為古老的。
• END •
主持人 | 田 川
導 演 | 王 柳
攝 影 | 吳慧軍
攝 助 | 杜鵬飛
撰 文 | 段雪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