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全球攬天才少年背後有大招?華為搶清華研究生還嫌不夠!
澎湃新聞2019年6月27日訊息,任正非在6月20日公司內部講話中提到,華為計劃從世界範圍內招聘天才少年。
在華為內部郵件中,任正非希望這些天才起到“鯰魚效應”(他用“泥鰍”做比喻),啟用團隊的創新能力。更關鍵的是創造自己的標準,引領行業發展。
顯然,任總針對華為5G等國際業務受阻的現狀、營業額可能下降的預期,在制定新的人才戰略。
在人才引進方面,華為早已對國內重點院校“下手”了。《清華大學2018年度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中透露,華為當年從清華的招聘高達167人,其中本科生2人,碩士生134人,博士生31人。
2019年5月任正非曾表示,“過去的方針是砸錢,光砸錢不行,要砸數學家、物理學家等。”他一直認為,美國高科技發展領先全球的重要因素就是匯聚了全球優秀研發人才。
此次內部會議的精神,更像是落實5月份提出的人才戰略,而且提出了與以往不同的角度:
“公司每個體系都要調整到衝鋒狀態,不要有條條框框,發揮所有人的聰明才智,英勇作戰,努力向前衝。”
任正非之所以強調“天才少年”、“換槍換炮”,可能計劃對公司的科研團隊進行全面改組,補充年輕有為、具備國際視野、掌握前沿科技的業務骨幹。
同時,他提到的“不要有條條框框”、“發揮所有人的聰明才智”更值得玩味。
作為國內高科技民企,華為重視研發,但更重視銷售業績。在多年來形成的以銷售業績為核心的經營管理模式下,狼性文化盤活的是營銷,但未必能充分調動研發人員的積極性。
而且,多年來累積形成的官僚化,使企業的效率下降,發展動力不足。在這樣的環境裡,科研團隊的創新驅動受到很大限制。
在國際市場上,也經常看到華為簡單粗爆地搶人才:“給你3倍工資幹不幹?”似乎有錢不怕買不到!但這一套對待科技、學術精英管用嗎?
在美國,科研與大學是不能分開的,產研合作的模式比較成熟,科學家的學術自由、研發自主性得到廣泛尊重和認可。
如果華為仍然用以前的“砸人(才)”的方式引進國際科研人才——特別是“天才少年”,恐怕還會碰壁。在企業內部營造尊重科學、尊重人才的氛圍和激勵機制才是首要條件。
作者簡介:趙剛(Andr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