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價值10億美元的祕密!臺積電十年磨一劍,要讓三星再輸一次
眾人一講到半導體高階技術,第一個聯想到的是 ASML 的光刻機,但真正讓臺積電狠甩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幾條街,大啖蘋果(Apple)訂單的關鍵,卻是來自於半導體界最末端的“傳統產業”:封裝技術,臺積電進入該領域晚於三星,但從此由前段製程吃到後段工藝,這種一條龍的技術與服務宛若“神奇大補丸”,從此蘋果離不開它!
更讓競爭對手豎起寒毛的是,臺積電在今年首度揭露一種全新的封裝架構,同時也賦予一個獨特名字:“SoIC”(system-on-integrated-chips)。然該技術細節一公佈,業界便議論紛紛指出,“這不就十分接近 3D IC 架構嗎?”,業內人士指出,臺積電從來都是“事做成了才會說”,這次敢公開講這個技術,一定是有十足把握才會提。

(來源:臺積電)
3D IC 是半導體“至尊”殿堂,這一把劍臺積電磨了超過十年
3D IC 技術已經被半導體業界討論多年,但難度十分高,是透過高度的堆疊來整合不同性質的晶圓,有別於 2.5D封裝是不同的 Die(晶粒) 在基板上做平行排列,其技術層次是半導體界的“至尊”殿堂。
而臺積電這次提出的接近 3D IC 架構的“SoIC”技術絕非是橫空出世,甚至可說是“歷經磨難”才找到的“桃花源”,這一把劍磨了可不止十年。
SoIC 是一種創新的多晶片堆疊技術,主要是針對 10nm 以下的工藝技術進行晶圓級接合,特色是 SoIC 技術沒有突起的鍵合結構,是一種直接 Wafer-on-wafer 的接合技術,可以把很多不同性質的晶片整合在一起,而當中最關鍵之處,是在於接合的材料。

(來源:臺積電)
臺積電掌舵 Integrated Interconnect & Packaging 部門的副總餘振華提到 SoIC 技術時透露,Wafer-on-wafer 接合的材料是個“billion dollars”的祕密!
同時,近期臺積電首度揭露 SoIC 封裝技術的最新進展時間表,將在從 2020 年起為臺積電貢獻營收,並將在 2021 年創造顯著收入貢獻。
回顧過往,臺積電的封裝技術之路是幾經波折,先是提出 2.5D 版的 CoWos 技術,再提出橫掃市場且獨吃蘋果的 InFO 技術,下一個要制霸的,是逼近 3D IC 層次的 SoIC 技術。
10 年前超低調成立封裝部門,就怕合作伙伴抱怨“搶飯碗”
臺積電在 2008 年底成立導線與封裝技術整合部門 ( Integrated Interconnect and Package Development Division, IIPD ),要進軍封裝領域和合作夥伴“搶飯碗”的訊息不脛而走,一度看在封測業者的眼裡是很不是滋味。
封測產業被半導體界視為是高階技術領域中的“傳統產業”,在專業分工縝密的行業特性下,封測業的運營型態一直是非常成熟傳統、低毛利率,與臺積電擅長的技術密集、資本密集、高毛利率是大相徑庭。
然而,臺積電為什麼要進入封裝領域?因為早在 10 年前,公司就看出,隨著工藝不斷往下微縮,後段封裝技術會跟不上前段製程,如此發展會拖累臺積電開發高階技術的速度,而摩爾定律撞牆的預言也會成真,唯一解決之道就是從前段到後段一條龍做到底,自己打通任督二脈。
當然,另一個讓臺積電如鯁在喉的理由,是主要競爭對手三星早已採用從前段做到後段的模式,因此,跨入封測產業成為臺積電勢在必行的策略,但初期又必須非常小心翼翼,深怕合作伙伴過度反彈。
為了“咬一口蘋果”,與三星上演“頂尖對決”戲碼
臺積電在 2008 年成立導線與封裝技術整合部門後的第一個任務,是將超低介電層(Extreme Low-K Dielectric, ELK)匯入 45/40 奈米工藝技術,接著突破導線與封裝相關技術瓶頸,讓第一批 GPU 和 FPGA 客戶的產品順利量產。
當臺積電進入封裝領域,又全力押寶手機應用,與勁敵三星電子之間的“頂尖對決”一役火熱上演,在爭奪蘋果處理器訂單上達到高潮。

(來源:臺積電)
蘋果第一顆 iPhone 處理器是 2010 年問世的 A4 晶片,之後的 A5 、 A6 、 A7 晶片都是由三星打造,然三星在智慧手機領域的強勢拓展,對蘋果 iPhone 的威脅越來越大,演變成雙方互告專利侵權是吵得面紅耳赤。
因此,2011 年就傳出蘋果祕密與臺積電接觸,討論代工處理器一事,此舉引發三星十分激烈的反擊,開始私下四處找分析師放話表示,臺積電的技術還不夠成熟、相關專利都在三星手上,只要臺積電敢做一定告到底等。
當時就盛傳蘋果的 A6 處理器會從三星轉到臺積電,但最後仍是由三星代工,韓國媒體還形容“因為臺積電做不出 A6 晶片,讓蘋果只能接受三星大漲價格且繼續合作”。
但事實上,蘋果與臺積電這對“新朋友”從接觸認識到真正合作,花了很長的時間溝通與磨合。
臺積電、蘋果磨合三年,A8 處理器橫空出世
為了爭取蘋果訂單,臺積電 2011 年底就組織一批將近百人的研發團隊長期駐紮美國蘋果總部,但是一直到 2014 年,臺積電以 20 奈米為蘋果打造 A8 處理器才真正量產問世,中間磨合了三年,傳出有兩大原因。
一是要先解決專利問題,三星因為握有許多邏輯、儲存等相關專利,是綁住蘋果訂單的一大誘因,且為求謹慎,臺積電也花了更長的時間通過蘋果的的認證,雙方確保所有矽智財都不會有侵權的疑慮,蘋果才正式轉單給臺積電。
第二個原因,傳出就是因為臺積電後段封裝製程不夠穩定,成了爭取蘋果訂單最大的絆腳石,逼得臺積電在 2011 年底,首次將封裝技術 COWOS(Chip On Wafer On Substrate)這個祕密武器在眾人面前揭露,從此,臺積電在封裝領域上的一舉一動,成了業界關注的焦點,不單是競爭對手三星緊緊盯著,所有封測業者都也張大眼睛瞧著。

(來源:臺積電)
之後劇本發展更是大轉彎,後段的封裝技術不足,原本是臺積電爭取蘋果 A6 處理器輸給三星的原因,但自從在 A8 處理器訂單大獲全勝後,臺積電的封測技術反而成為擊敗三星、獨吃蘋果訂單的祕技,對照臺積電超過 30 年的發展史,一個 2008 年才成立的年輕部門,卻為臺積電打贏極為漂亮的一仗!
臺積電的封裝分為兩大技術,一是專注於高階客戶市場的整合型扇出封裝 CoWoS 封裝技術,二是經濟型InFO(Integrated Fan-out)技術。
CoWoS 封裝技術最先搬上臺面,雖然市場好評不斷,但因為價格較高,只能鎖定部分高階使用者,像是 GPU 、 FPGA 等應用,臺積電馬上修正策略,主打經濟版的 InFO 封裝技術,遂成為手機客戶採用的主力,也是獨吃蘋果訂單的關鍵。
InFO 成為獨享蘋果訂單關鍵,逼得三星投入 FOWLP 技術應戰
InFO 封裝技術其實就是 FOWLP(Fan-Out Wafer level Package),該技術是 2008 年由德國英飛凌(Infineon)提出的扇出型晶圓級封裝,特點是不需要 IC 基板,因此可以降低晶片的厚度,但因為良率無法完全克服等問題,當時的 FOWLP 技術被提出後,並沒有立刻成為業界主流。
臺積電以 FOWLP 技術為基礎加以改良後,在 2015 年提出整合型扇出封裝(Integrated Fan-out, InFO)技術,將 16 奈米的邏輯 SoC 晶片和 DRAM 晶片做整合,特別適合低功耗、強調散熱、體積小、高頻寬的應用,像是智慧手機、平板電腦和物聯網晶片,並於 2016 年開始實現量產,再次獨享蘋果,氣走三星。
屢屢吃敗戰的三星也下定決心要進軍FOWLP 封裝技術的開發,並且投入比 FOWLP 技術層次更高的 FoPLP 扇出型面板級封裝 ( Fan-out Panel Level Package ),可以看出封裝領域已經成為半導體大廠一較高下的技術殿堂。
但行業內人士也分析,不單是三星,許多封裝業者也對於投入 FoPLP 技術躍躍欲試,像是封測大廠日月光等。然而,如同 FOWLP 技術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眾多挑戰,眼前的 FOPLP 技術面臨的問題更多,如異質材料與非對稱架構所導致的晶片位移 ( die shift )、翹曲 ( warpage )、熱膨脹係數 ( CTE ) 管理等問題。
同時,為實現更高密度重佈線層 ( RDL)、更精細的線寬,需要在材料和裝置上有所創新,已有半導體業者將面板生產上的經驗與裝置運用於 FOPLP 製程上,解決部份問題,但整體而言,還需要尋求更佳的解決方案,因此,FOPLP 技術還有一段摸索期。
至於臺積電在封裝領域的下一步,在今年首度對外揭露方向,提出 SoIC 封裝技術,業界認為,SoIC 封裝幾乎是 3D IC 技術層次,臺積電敢對外做這樣的表述,絕對是投入技術開發已久,已經獲得技術上的進展,更透露其在封裝領域要持續稱霸的雄心!
摩爾定律是否走到盡頭引發許多討論,從臺積電、三星的策略可以得知,半導體前段工藝再微縮下去有限,解除後段封裝技術的瓶頸成為延續該定律的解決之道。
這也隱隱透露著,長達數十年專業分工的體系,未來可能再度走向垂直整合。就像晶片設計、晶圓代工的分工體系已經執行數十年,但結合兩者的 IDM(integrated design and manufacture)模式又有復辟跡象,顯示行業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不斷尋求改變來克服挑戰、“變形”來順應環境的改變,要讓半導體產業再戰下一個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