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開了!杭州這家店刷臉就能買書,還有什麼“黑科技”
文/天下網商記者 黃淑婷
過去的十幾年裡,實體書店的境遇急轉直下。在網際網路對人們閱讀方式和消費方式的影響下,有一批書店陸續倒下,以近乎壯烈的方式宣告一個時代的結束;也有一批書店絕處逢生,用更優美的姿態向新業態進化。
10月26日,位於杭州的博庫書城天目店,作為全國最大的天貓新零售體驗書店正式開業,這也是天貓首次攜手新華系實體書店,試圖進一步探究未來智慧書店的可能性。全面升級後的書店裡,智慧付款、智慧書架、人臉識別等多項創新技術都進入場景應用,消費者在店內購物,即可實現“掃碼進店、自助選書、刷臉支付”,同時上線圖書智慧推薦和重力感應喚醒功能,提供人機互動的閱讀新體驗。
博庫書城天貓新零售體驗店開業當天
博庫書城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姝華表示,未來博庫網路傳媒集團將通過大資料分析,更精準的對讀者的閱讀偏好、購買類別、關注熱點進行綜合系統分析,為更加精準的圖書推薦和閱讀服務提供支撐。
《書譜序註疏》:工科生的書法情懷
高萬林老先生在書店裡滴溜溜轉了兩圈,店員上前一問,把他帶到中國古文字註疏類書籍的貨架前。老人家想找一本稀罕之書:《書譜序註疏》,唐代書法名家孫過庭的字帖,200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時印2900本,一上市就被哄搶一空。
年逾古稀的他本是哈爾濱人,早已退休,現在作為浙江工商大學杭州商學院的客座嘉賓,給同學們開書法講座。他常來書店淘書,一為自己學習,也為給同學們備課。“想要學好書法,必須先好好了解老祖宗創造的漢字背後的涵義。”
他自嘲自己的書法是“半路出家”,學習得頗為坎坷。1966年,他18歲。“當時高考準備考到浙江美院來學書法,因為當時由國家批准,浙江美院是第一所開設書法篆刻專業的學校。”
後來,文革開始了。等再穩定下來是十年以後,老先生準備再次參加高考,可是28歲的他卻因超過了藝術院校招生年齡只得留在當地上了哈爾濱工業大學。“領導子女和我換了專業,他們想去學王牌專業焊接,我樂得高興去學沒人學的鑄造,因為對我學書法篆刻有幫助。”
畢業後,他留校成為工科專業的教師,一教就是幾十年。教書之外,他也沒忘記遍拜名師苦練書法。退休後,他曾在哈爾濱辦過書法美術學校。三年前,他突然決定舉家遷往杭州,“杭州是我年輕時夢寐以求想來的城市,名人故居和古蹟都多,能常去參觀對我來說有所裨益。”他說,“我還是來得太晚了,要是早點有‘社保一卡通’就好了。”
現在的他,常常要清晨4點多鐘起床,坐2小時的班車去桐廬的校區給學生們上課。雖然辛苦,但他樂此不疲,為此他也經常需要購置新的書法專業書籍。“我兒子老跟我說可以到網上買書,可我嫌麻煩,在實體書店翻翻買了就立馬可以拿回家看,幹嘛要在網上等兩三天呢?再說了,上網弄這個太麻煩,我也學不會。他工作忙,來看我們一趟也不容易,不想總麻煩他。”高萬林說自己是不喜歡麻煩別人的性格。
常被兒子笑話是“老古董”的他不服氣,也想學習網際網路這個“高科技”。他最近新換了一臺華為智慧手機,從鄰居那學會了和家人打視訊電話。聽說只需要繫結支付寶賬戶開通免密支付,以後買書只要拿著書站在智慧支付通道,刷臉就可以進行支付,連掃碼都不用,他欣然讓店員指導自己操作一番。“方便啊,以後買書結賬就可以不麻煩店員了。”高萬林對記者說,“有的時候看他們一邊擺貨卸貨還要招待客人,跑來跑去挺辛苦的。”
《時間簡史》:宇宙那麼大,煩惱那麼小
下午一點左右,徐若洲照常來到了店裡。“(這家店)好像從六七月就開始在改裝了吧,今天裝好了啊。”正讀大三的她在附近的語言機構學託福課,每週兩次,上午的聽力課從10點到12點,下午的閱讀課從2點半到4點半。中午的休息時間裡,她吃好飯便會過來坐坐,有時點杯飲料翻翻書,有時靠在沙發上打個盹兒,因為“這家店不賣教輔書,家長和小孩子少,大家都安安靜靜看書,氛圍比較舒服。”
智慧導購書架的電子屏上能掃描顯示書評
路過書架前嶄新的電子屛時,她停了下來。這是店裡的新裝備——“智慧導購書架”,貨架上的螢幕會自動顯示圖書的資訊簡介,還有來自線上的一些購書者的讀書評論。
“閱讀霍金,懂與不懂,都是收穫。”
“作者筆下的宇宙,是按照光年計算的宇宙,他描述的時間,是以億萬年來度量的時間。以這個尺度看宇宙,連太陽系都只是匆匆過客,更別說如螻蟻般生活在一顆藍色星球上的芸芸眾生。我們的一生,不過是無邊無際時間中的一瞬。”
螢幕上顯示的是上一位客人掃描過的《時間簡史》的書評。徐若洲拿起一本,摩挲著封皮。“這也是我小時候的科普讀物、枕邊書,每天睡前都讓我爸媽給我講幾頁。”冥冥之中,這個小女孩與“宇宙大爆炸”“黑洞”“夸克”結下緣分。
“初高中時就喜歡這些,所以讀了理科,大學又選了物理專業,畢業了也還想去國外繼續學理論物理。”她半喜半憂地說道“但是來自周圍人的意見都是讓我好好考慮,理論物理的研究很難做,而且還要做好沒有經濟回報的思想準備。”在她們專業,同學們戲稱“物理本科生轉行是一件比不轉行要正常的多的事”。
“決心是早就下了。”徐若洲翻看著這些評論,有人說自己也不清楚自己看沒看懂,有人如醍醐灌頂將它奉為啟蒙,讓她回想起初讀時那種“彷彿離這個浩瀚宇宙的執行中心近了一步的興奮感”。她沉思了一會兒:“我家裡那本好像已經找不到了。”說完,又拿起一本出門去了。
做一家“有溫度”的書店,陪著讀者長大
其實,這並不是天貓第一次做新零售書店。在國資背景的博庫書店之前,鄒斌和妻子羅紅經營的志達書店早在今年4月23日世界讀書日,就已經開始了與天貓的合作探索。
改裝完工的志達書店
這家位於上海復旦大學南門外,至今已經歷了14個春秋的老書店,在新零售解決方案的改造下變得煥然一新。無感支付的“黑科技”吸引了更多的關注度,羅紅說:“以前是周邊的老師學生和居民來得多,現在也會有讀者專門從浦東、徐匯那邊過來,還有專門從杭州來的。”
“一樓的書店裡現在就只留一兩個店員值守打理,更多的人力從收銀工作裡解放了出來,大家有更多的時間一起策劃二樓悅悅書苑的活動了。”在鄒斌夫婦看來,無感支付的書店只是將消費者們購買和閱讀書籍這件事極簡化,還原書店最本身的功能。而悅悅書苑依託書店,作為承辦講座、學會、沙龍的場所,為讀者們提供“深閱讀、深交流、深分享”的專業知識服務,並保持常態性社群化互動,這是作為一家“有溫度”的實體書店更需要去關注的事。
志達書店內
隨著這次作為天貓未來店翻新的宣傳,志達書店再一次成為話題,連名人們也找上門來。“電影《一出好戲》的宣傳期那會兒,黃渤也發售了他的導演手記《有點意思:我的電影日記》。他在我們悅悅書苑辦了幾場新書首發見面會,就希望能在這樣一個距離親密的文化空間裡,讓讀者和觀眾們更加了解他和他的作品。
鄒斌和羅紅熱愛書店這一行,在他們還只是復旦大學的大四學生時,就租賃了書報亭的一個書架開始賣書,畢業後也壓根沒有去想找工作的事,直接就把開書店當成了事業。用他們的話說:“就是喜歡。”
黃渤在悅悅書苑舉辦見面會
熱愛這個行業,就是不但要做,還要把它做好。鄒斌和羅紅一有空就經常去聽書店經營管理相關的講座,在圖書電商行業一路高歌猛進的年代,他們不是抱怨變化,而是主動適應和接受,敏銳“觸網”。2006年,他們在淘寶上開設網上書店,以同年出生的女兒悅悅命名。2009年,又上線天貓平臺。羅紅笑說:“從那以後,我們就有兩個寶貝要疼了。”
現在的悅悅圖書天貓店,已經擁有超過70000個圖書品種的庫存,擁有線上粉絲18.9萬,成為一家日漸成熟的天貓店。而今年13歲的悅悅,也出落成一個書卷氣十足,亭亭玉立的少女。羅紅說,悅悅閱讀範圍廣,既喜歡讀《紅樓夢》《古文觀止》這些中國古典文學,也喜歡讀《動物莊園》之類的外文原版小說。課餘時間,她也常常參與店裡的活動。“店裡改裝完重開業那會兒,她幫忙向同學宣傳,還會拉著朋友們一起來聽沙龍和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