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知”開篇
2016年年底的時候,我受到了刺激,想加入ThoughtWorks,但是網上的傳言是,這個公司面試賊難。於是我準備了半年之後,投出去簡歷。
2017年5月份,我來到ThoughtWorks面試,面試官是張錚錚,等到臨走時我才發現,這位老哥出的那本書是我入行程式員以後正經琢磨的第一本書。很不好意思的是我當時看的是盜版,現在想來有點對不起他。
2018年1月,幾經周折我終於加入ThoughtWorks,算是我2年半程式設計師生涯的一個里程碑。
我一直號稱自己是一個不服老的年輕人,儘管今年我已經妥妥的30歲了,但我覺得我依舊沉浸在一種生活狀態中,一種被很多人稱為“孩子氣”的生活狀態中。也許是有的人認為30歲就已經老了,但是請想象這樣一個畫面:一個30歲的青年站在一位40歲的青年面前說自己老了——這是多麼的可笑。
40歲的你,能容忍自己在30歲的時候就拿出一副看破紅塵的德行嗎?反正我忍不了。
我壓根兒不想成為一個刷雞湯的“上進狗”。但我做事兒興趣驅動。當初第一次摸程式碼就是想做一個外掛幫我在遊戲裡掛機打怪。隨著一路學習,能做的事兒越來越多,也嘗試著做過很多軟體,但全部無疾而終。回想過去的這些東西,大概都是因為自己總想做一個“別人喜歡的”軟體,導致動力不足,個個兒死於孃胎。
話說回來,以前自己要求自己每天都要學習,無論是學技術,還是學方法論,總之是每天都要學點兒什麼。就這麼著不經意間成為了一些朋友眼中的“上進狗”。可是來到TW以後發現,我好像進了狗窩。我在這裡見到了一個94年出生的小夥子在,跨專業做了程式設計師,現在儼然已經成了我們的TeamLeader,有技術沉澱,有客戶認可,有行業影響力,確實很棒。當然還有已經快四十歲還在每天學習新技術的幾位老大哥。總之這裡讓我覺得,自己不會被罵“上進狗”,反而有些歸屬感。
這幾年的持續學習,我也總結出了自己的學習方法,於是在今年8月8號的時候,我打算做一個網站(手機app),就是一個用來幫助學習的工具。
因為就我總結而言,學習是分為幾個步驟的:
- 獲取知識片段(知識輸入)
- 將知識進行轉述 (知識輸出)
- 找到知識的應用場景(邊界探索)
- 運用知識(實踐)
- 隔一段時間將知識複習一次。(知識鞏固)
那麼我要做的軟體是什麼?
- 將自己的碎片知識記錄下來
- 定期在手機app上傳送提醒,進行復習。
但是如何記錄知識才能同時包含知識輸入和輸出呢?我的結論是:用自問自答的方式來記錄知識。比如像這樣:

image.png
這樣的好處是,在輸入內容的同時,自己對碎片知識進行了轉述和總結。輸入之後,手機app會定期向你推送你問自己的問題,這是一種複習的途徑。
但是作為一個網站和app來說,社交和互動顯然是必要的。所以使用者可以在網站和app上探索某個知識節點,比如“西方文學”、“巴爾扎克”、“前端開發”等等,系統會向用戶推薦該節點的牛人,並且促成兩個人的配對學習(pair),這是ThoughtWork的文化之一,在pair的過程中是可以產生很多火花的。
當然,使用者也可以將其他人的答案和問題“吸收合併”到自己的知識脈絡中。
從今年的8月8日開始,我斷斷續續已經有了101次程式碼提交,雖然離一個完整的產品還遙遠,可我這次是從自身的需求出發,做了這麼一個產品。
對了,我同時還在做一款小黃油(有畫師的話請聯絡我,我們55分成,手動微笑)。
正如我女朋友所說,我的想法很多,應該把一個產品堅持到底,不要總是涼涼。
其實關於產品和人生感悟還有很多想說。但是太晚了。我還是打算再去寫一會兒程式碼。以後慢慢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