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電商新風向,每日一淘創新啟示錄
12月1日,社交電商“每日一淘”開啟了它的模式再升級——使用者無需再購買399元會員禮包,只需邀請30個人在每日一淘小程式上註冊為粉絲,便可成為會員。
每日一淘向全體員工釋出了題為《普惠升級,讓分享經濟造福更多家庭》的內部信,關鍵詞不言而喻——普惠 與分享 。
社交電商頭號玩家是拼多多,它在過去兩年的崛起給了電商業很大震撼,諸如京東、噹噹、唯品會等平臺也在過去一年不斷試水社交電商,每日一淘算是這一領域的新玩家,從上線到日前的開放升級,不過215天——從購買399元的會員禮包變成邀請30個人註冊,會員門檻在降低,也意味著,每日一淘模式得到了市場的充分認可後,進入了快速擴張期。
拼多多代表是社交電商1.0,每日一淘則是社交電商2.0。

仔細拆解拼多多的社交模式,有幾個核心詞:1、微信社交網;2、團購,拼團砍價。 一個有意思的問題是,同樣有微信社交網路資源,且有團購模式的京東,為什麼不是社交電商?
社交電商的核心是什麼?答案或許很簡單:
拼多多的模式,與其說是利用了社交關係鏈,不如說是它改寫了消費者的利益點:通過分享,降低價格,砍價,降低的是自己付出的成本。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拼多多崛起的品類,也是生鮮水果。

PC時代以及移動時代,淘寶為什麼能夠崛起?一個經常被大眾忽視的一個關鍵 就是:淘寶客,淘寶聯盟,除了淘寶店主外,淘寶通過利益分享機制,建立了一套聯盟體系,淘寶客的螞蟻雄兵,最終實現了——全網營銷,淘寶成交。
拼多多+淘寶聯盟,兩個故事的交叉點就是社交電商2.0,每日一淘的故事所在。
之所以將每日一淘視為社交電商2.0,是因為:拼多多是消費者降低自己購買成本,那麼每日一淘則是讓會員成為每日一淘的大眾合夥人,通過分享賺錢。
拼多多是使用者更少花錢,每日一淘是使用者不僅可以更少花錢,還能更多賺錢。
社交電商,最初從微商開始,再有了雲集、環球捕手與拼多多的分野。
微商,依靠的是貨與渠道,層層壓貨,最後依靠創業個體自己的影響力,通過社群或微信圈獲客,再以社會化物流方式配送;微商的命脈是,選貨, 它更多依靠微商個體的影響力,層層壓貨的方式,風險大 ,創業門檻也高。
雲集、環球捕手 ,則是通過會員方式,說到底,就是安利、雅芳的微信化,基於線上社交網路,構建分銷體系 。社交電商由於選品、利潤、物流等不可控因素,也導致了微商、雲集等口碑的不佳。
每日一淘的誕生,就是對此前模式的一次顛覆,或者說,對原有社交電商弊病的一次革新。
每日一淘的價值,不能孤立來衡量,它的參考前提是,它與每日優鮮的某種契合。 按官方介紹,每日一淘是國內生鮮電商領導者每日優鮮孵化的專業精選社交電商,每日優鮮為每日一淘提供了品牌、供應鏈、運營等的背書,而每日一淘通過前端社交分享+會員制、後端直採+直供的S2S共享創業模式,連結去中心化的社群,與每一個創業者實現品牌、團隊、技術和供應鏈資源的共享。

如果將每日優鮮比作是生鮮界的京東,那麼每日一淘該如何描述?任何比喻都是有失準確的。今年電商從長沙興起了一股“社群電商”的風潮,以芙蓉興盛的興盛優選為代表:紮根社群芙蓉興盛門店,通過店主搭建社群,以團購形式,面向水果、生鮮等品類。
社群電商幾個關鍵:1、供應鏈以及覆蓋城市的物流配送體系;2、規模與效率;3、利益分享機制;
每日一淘的邏輯,便是通過社交,基於社交的“會員”模式做的平衡。
農業領域是非標品,大眾消費的傳統習慣還是一直停留在現貨交付模式,並且由於天氣、運輸等原因,實現共享創業的遠端模式難度非常大。也因此,需要對供應鏈有深刻理解的專業團隊,建立一條從選品到交付到售後全鏈條的高效率服務體系。
每日一淘的生態價值顯而易見的,上游連結生產者、會員,下游連線消費者,構建產業路由器,由此打造了一個賦能農業經濟體。
上下游連結中最核心的是“會員”,他們的定位,更像是淘寶客之於淘寶。 應該說,會員是每日一淘模式的核心,通過這一制度,它能讓每日一淘在商品、供應鏈、物流、運營上發揮的價值更大化。
創業屬於高風險,也是高成本,這是草根創業者難以逾越的兩個門檻。傳統零售模式,是層層代理,層層壓貨,每日一淘所要做的,便是打造一個低風險的創業平臺,共享品牌、團隊、技術和供應鏈資源。

說到這裡,我們不難得出一個結論:1、相對於拼多多這樣的社交電商,每日一淘,在“更省錢”的基礎上增加了“更賺錢” ;2、相對於微商,每日一淘則為更多創業者提供了專業的選貨、品牌、內容、供應鏈、配送等能力,這是游擊隊與正規軍的區別 。
概而言之,每日一淘 核心是“跨界 ”,它打破了消費者與創業者,消費省錢與創業賺錢的邊界 。實現這一跨界的基礎核心就是,社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