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鬆籌CEO楊胤:不忘初心,用愛照亮生命中的至暗時刻
我希望你一輩子都用不到輕鬆籌,但如果你需要,全世界都會在這裡幫助你

40歲的時候,楊胤決定放棄投資機構IDG的工作,進行創業,開始了一段人生冒險之旅。沒有人知道她為何如此堅定而果敢地做出這個決定。或許,骨子裡的那股理想主義是唯一的理由。
楊胤選擇的創業方向是眾籌。2013年左右,眾籌成為網際網路創業的一個風口,她以天使投資人的身份投資了輕鬆籌。在創業團隊隨後陷入瓶頸的時候,她選擇以CEO身份加入,與公司一起成長。經過這幾年的發展,大多數眾籌創業公司已經雨打風吹去,而輕鬆籌不但在這個細分市場裡立足了腳跟,還成為與BAT並駕齊驅的公司。
這四、五年間,楊胤為輕鬆籌找到了一面理想主義的大旗,“讓每一個家庭都有應對疾病的勇氣和力量”,她讓這家創業公司煥發了精神力量,脫胎換骨。
在理想主義的道路上創業這些年,楊胤經歷了很多,有創業陷入進退維谷的艱難,也有平臺上那些病患和他們家庭的悲慘所帶來的心理影響。她得到了一個深刻而殘酷的認識,橫亙在人與夢想之間的最大阻力,不是客觀的條件或者主觀的努力,而是疾病。
好在,她是一個樂觀主義者,不是悲悲切切的小女人,她堅信自己的事業道路是正確的,是可以實實在在解決實際問題的。楊胤把她的投資積累以及對創業的理解融入到輕鬆籌中。對她而言,這更像是一份情懷事業,所以她能勇敢面對迎面而來的任何困難。
為理想主義而生
在對輕鬆籌進行天使輪投資時,楊胤並沒有想到自己會在這條路上走這麼遠。那時的她想法很簡單,通過科技和網際網路的力量,匯聚小錢成就夢想。在輕鬆籌團隊對未來不確定的時候,他們找到楊胤討論。沒想到,楊胤決定直接參與這家公司的創業征途。
很難完全瞭解楊胤當時做出決定的那一刻,到底是什麼影響了她,從IDG到一家不知名的創業小公司,這個魄力和決心放在任何時候都是巨大的。按照她自己的說法,是要讓人生進入3.0時代,“要過不一樣的生活”,“活到120歲不是夢”。
楊胤以CEO的身份加入輕鬆籌。她帶領輕鬆籌在市場上不斷地經受摔打,最終找到了方向,把業務範圍明確聚焦到“以大病和災難性支出為目的”的眾籌行為。
方向找到了,但路能不能走通,當時卻是一個未知數。楊胤還記得,剛開始做輕鬆籌那幾年,整個網際網路基礎設施建設還不是很完善,支付寶、微信支付還很弱,輕鬆籌要求使用者繫結銀行卡、信用卡。騰訊、支付寶也是在那個時候開始做網際網路公益,輕鬆籌相當於是與BAT巨頭同步進入這個細分領域。
除了網際網路基礎設施不完善,眾籌配套的相關法律法規也不完善。個人救助到底合不合法都是一個大問題。2016年,國家才開始研究制定《慈善法》,在這個過程中,輕鬆籌與主管單位、法律界就個人救助合規性問題進行深入討論。
輕鬆籌面臨的基礎設施不配套的問題,當年馬雲、馬化騰在創立阿里巴巴和騰訊的時候,也曾碰到過。印象最深刻的是馬雲,阿里巴巴剛建立要做電商時,電商發展所需要的物理基礎設施,以及相關的法律法規也都是一片空白。但是,馬雲相信一個道理,“因為相信所以看見”。他硬是一片空地上,拔地起高樓。以阿里巴巴一己之力,推動了整個中國電商行業軟硬體、法律法規等基礎設施的完善,改變了社會。
楊胤帶領輕鬆籌首創了基於社交網路的網際網路公益,作為行業先行者,她必然要承擔跟馬雲一樣的困難,要走馬雲走過的路。當時,在公司內部,圍繞要不要做個人救助也引起了激烈的爭論。楊胤對於做網際網路公益的態度是堅決的。但是,團隊內部有一些聲音覺得在法律不明朗的情況下,作為初創公司沒必要去冒風險,他們傾向於做農產品電商,在當時的環境下,這樣的考量不無道理。
內外交困,楊胤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突然有一天,楊胤在自己內心找到了堅持的理由,既然這個事情本質上是對的,那就不應該被眼前暫時的困難所嚇阻。她找到了一句很有力量的話來安撫自己的內心,叫“心無掛礙,無有恐怖”。
內心堅定後,那些困擾一掃而光。她覺得自己該跟誰去溝通就去跟誰溝通,法律界、部長,甚至更高層次的領導,她都敢去溝通,“這是一種解決現實問題的方法”,要敢於面對問題,迎難而上。
楊胤是一個樂觀主義者,“困難總是有的,你不知道哪一天會遇到更大的困難,所有的困難你都需要去應對和解決,辦法總比困難多”,她並不懼怕未來會有更多的困難,“每一個翻過去的困難都是長本事,提高能力的機遇”。
楊胤強大的內心和頑強的意志力,支撐了理想主義開花結果。2016年9月1日,《慈善法》正式實施。輕鬆籌也被民政部選定為第一批慈善組織網際網路募捐資訊平臺,跟BAT、新浪等網際網路巨頭躋身一個陣營。
到目前為止,當初一起創業的眾籌公司中,也只有輕鬆籌還在與騰訊、支付寶保持同頻發展,而且這三家公司的發展速度都越來越快,其它眾籌公司則已不見了身影。
善的力量改變世界
創業這幾年來,最讓楊胤開心的事是輕鬆籌實實在在幫助了別人。截至目前,它已累計籌集了255億元的資金,跟5.5億愛心人士一起幫助了253萬個大病家庭,“說句實在話,我和我們團隊為這樣的成績還是很驕傲的”。
在這些漂亮的數字背後,是一個個鮮活的例子,它們成為支撐楊胤堅持在理想主義道路上前行的動力,這是一股善的力量。這些病患和他們的家庭,如果沒有了輕鬆籌這樣的平臺,很難想象,他們要怎樣在生死線上掙扎。
輕鬆籌做的第一個案例叫《拯救創業攻城獅》。楊胤記得很清楚,當時,一個工程師得了白血病,他的朋友們就用輕鬆籌給他發起了捐贈,很快就籌滿了。這個案例當時傳播的速度和方式讓楊胤感到震撼。“我們大多數同事也都是工程師,他們看到這個專案後,都很有同感,也都進行了傳播和捐贈。”

輕鬆籌做的第二個案例是一個小有名氣的藝術家。他的弟弟得了重病,就想用“未來的畫”來籌款,也很快籌到了所需要的款。

正是這兩個案例,才讓楊胤下定決心,把眾籌的範圍聚焦到“以大病和災難性支出為目的”的眾籌行為上。
有時候,楊胤也會親自上陣為求助者進行募捐。就在她剛邁入輕鬆籌後的第一個秋天,一個來自內蒙古叫田野的小孩,患上了一種名叫“藍色橡皮泡痣綜合症”的罕見病。患者的面板和胃腸道長滿藍色的血管瘤。這個孩子當時只有11歲,大大小小的血管瘤從口腔遍佈到直腸末端,時刻都在滲血。沒動手術之前,他只能靠不斷輸血延續生命,一年輸血量有5萬毫升。田野的父母為了給他治病,賣掉了家裡賴以生存的養雞場,四處借債。後來,他的父親靠打短工賺錢給他治病。楊胤在醫院見到他們一家人時,田野的父母為了省錢,一天只吃一個饅頭。楊胤當時切身體會就像《我不是藥神》裡說的那樣:錢就是命。
楊胤是流著淚為小田野親自撰寫了籌款文案,“一邊寫,一邊流淚,微笑著流淚”,從那一天起,楊胤就在想,輕鬆籌的使命就是讓世上的每一個人健康、有尊嚴的活著。
有些求助者是幸運的,他們籌到款後,可以治療病症,有些則只能帶著遺憾離世。楊胤面對生命的凋零時,會特別難受。比如北京大學歷史系博士婁滔,一個很漂亮的女孩,患了漸凍症後,她的痛苦、無助,最後離世,都讓楊胤內心沉重而倍感身上的使命感。
最讓楊胤痛苦的莫過於那些身患重症的小孩。近幾年,兒童眼癌發病率升高是讓楊胤特別揪心的事。“上升的速度非常地快,你可能沒見過眼癌是什麼樣,眼睛會膨出,基本都是兒童,特別地痛苦,那種疼痛是特別地劇烈的。”患上眼癌的兒童很痛苦,他們忍受了一般大人都難以忍受的疼痛。但是,他們的病也有很大的治癒可能性。國外的一家醫療機構,它們只要四個療程就可以治癒一個眼癌兒童,整個療程需要200萬元左右的資金。
做輕鬆籌這些來,楊胤覺得最功德無量的事是通過社會各方面的努力,能夠提高各種因難雜症的治癒率。在這背後,楊胤深深感受到了商業背後的人道主義力量。要想在網際網路公益這個行業創業,她強烈認為,創業者首先要發心正,以“善”DNA貫穿企業發展的各個階段,“這一點一定要堅持”,她不建議那些想通過這個領域發財的人進入。
正是因為發心正,楊胤堅持把輕鬆籌打造成了一家靠願景驅動的公司,“要讓每個家庭能夠擁有應對疾病的勇氣和力量”,她決不會為了眼前的小利益而損害長遠的目標和使命。
任何一個心懷善念的人,包括楊胤,都會抱著簡單樸素的願望,希望每個人都健康幸福,沒有意外發生。但是,誰又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會先來呢?與被動的事後救助相比,她更傾向於幫大家建立一份可以主動選擇的事前保障。為此,輕鬆籌相繼推出了抱團取暖的輕鬆互助和基於區塊鏈技術的保險產品輕鬆e保,就是為了降低事前保障的門檻,讓人們除了高效的籌款通道,還可以擁有一份很好的事前保障。
她和她的團隊甚至希望有一天“輕鬆籌”可以消失。正如不久前,楊胤在《星空演講》裡說的那樣“我希望你一輩子都用不到輕鬆籌,但如果你需要,全世界都會在這裡幫助你。”

一份簡單善念竟然可以帶動5.5億人和全社會的愛心力量都投入到“幫助人”這件小事兒上來,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勢。再過不久,輕鬆籌就要迎來他們一年一度的“123公益日”了,據瞭解,今年的公益盛典將會有幾十位熱心公益的明星出席,上百家公益組織、醫療機構也會來到現場,共同助力這場“公益界的奧斯卡”。

楊胤還在踐行理想的路上,只是這條路上的人漸漸多了起來,前面不再是一片黑暗,懷著共同願望的人舉著火把匯聚、前行,他們願意跟楊胤一起,用愛照亮生命的至暗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