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發火,硬忍下去了”“這有用嗎?”
“人神共奮讀紅樓”系列,第十二篇:
林黛玉的情商低嗎?
為什麼你總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
如何分清”事實“與”想法“之間的差別?
林黛玉的 自我認知 出了什麼問題?
性格就是命運嗎?
1
林黛玉說話刻薄是《紅樓夢》裡出了名的,最經常被人拿來說事兒的,是這一段:
書中第七回,周瑞家的奉了薛姨媽的命令,給幾位姑娘送宮花,她送了一圈,最後來到林黛玉的住處。黛玉正和寶玉說話,頭都沒抬,就甩出了一個唐突的問題:“這東西是單送給我,還是大家都有?”
知道大家都有之後,黛玉的反應是冷笑一聲:
“我就知道,別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給我。”
這真是一句不講道理的話,周瑞家的從王夫人處來,三位“春”姑娘和王夫人住,兩位“玉”寶貝和賈母住,自然是先近後遠,難道要滿園子亂跑不成?
這還是一句特別得罪人的話。人家巴巴地給你送花,你就甩這麼個臉色給人家看?你看看迎春探春是怎麼做的,“二人忙住了棋,都欠身道謝”。周瑞家的是王夫人的陪房,身邊說得上話的人,可不會白白吃虧。
黛玉是不會說話的人嗎?不是,她剛進賈府的時候,說話可是很小心的。
賈母問黛玉讀過什麼書,她一開始說自己正在念《四書》,當聽賈母說幾個姐妹“不過是認得兩個字”後,下回寶玉再問她讀過什麼書,她立刻把賈母的話搬出來:“不曾讀,只上了一年學,些須認得幾個字”。
從科舉級別的《四書》自降到“認得幾個字”,這叫“不當出頭鳥”,說她不會說話,誰信呢。
那難道是因為賈母太寵愛她,後來膨脹了嗎?也不是。黛玉一直很明白自己的處境:“我又不是他們這裡正經主子,原是無依無靠投奔了來的,他們已經多嫌著我了”
2
有一個通常的解釋是林妹妹性子直,不善於控制情緒、掩飾情緒,一個人在情緒不穩定的情況下,說出什麼話,做出什麼事,都是有可能的。
好吧,姑且認同這個觀點,我們再往下想一想, 林妹妹為什麼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呢?
其實通常情況下,黛玉在接人待物方面,並不差。
書中第四十五回,寶釵讓一個老婆子給黛玉送燕窩,這回,黛玉不但沒給臉色看,反而相當熱情好客,又是讓丫環倒茶,又是和老婆子聊天,還客客氣氣地送上幾百賞錢。
這就有意思了,同樣是送東西,為什麼兩次的反差這麼大呢?
如果把黛玉說刻薄話的情節做一個統計,我們會發現,大部分場景都有一個人在場:賈寶玉。如果碰巧另一個人也同時在場的話,那黛玉的小性子就使得更歡了,這個人就是薛寶釵。
我在《 人神共奮讀紅樓:不用撕逼就把架吵贏了,才算真本事 》中分析過兩次“釵黛衝突”,都是三人同時在場。前面的“送宮花”,寶釵雖不在場,但宮花是寶釵之母薛姨媽送來的,這才是情緒的來源。
黛玉的小性子,實際上是基於她對三人微妙關係的看法:寶釵是情敵,而寶玉又是個“見姐姐就忘了妹妹”的人,所以她要不停地試探敲打寶玉,並向寶釵示威。
寫到這兒,文章似乎可以結束了,但這才是我今天真正想要探討的話題: 如果你處於這樣的情景下之下,你又該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呢?
3
回到我的公眾號定位,我們來看看,職場上的“激烈的情緒反應”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假設你上班上得好好的,忽然來了個同事,對你破口大罵,說你是個殺人犯,貪汙犯,你會生氣嗎?多半不會,你的反應估計是立刻拿起電話:精神病院嗎?你們怎麼管的病人?
換一個情景,這位同事只是很平靜地告訴你工作中一個小小的疏忽,你會生氣嗎?
你覺得你不會?好,我再假設這個同事曾經和你發生過激烈的衝突,從此你對他很反感。當然,你又覺得吵架很沒意思,所以你此後再與他接觸時,還是一次次地控制了自己的情緒,雖然你對他的反感正與日俱增。
可這一回不知怎麼的,當他走進辦公室的那一瞬間,你的情緒就不知不覺發生了變化,你的腦海中立刻浮現起那場激烈的衝突;他一張嘴,你的厭惡也跑到了嗓子眼;他剛剛說了一句話,你的憤怒已完全控制了你的大腦。
”哪兒來滾哪兒去!“
對方愣了一下,然後想,丫有病吧?我話還沒說完呢。
很多情況下,你的情緒比你的大腦反應更快,更直接,它似乎在預判接下來將發生什麼,然後很陰險地讓你接下的行為符合它的判斷。
這衝突,發生的真是如“你”所願。
心理學對於情緒的研究很多,大多認為,情緒是人面對外界變化產生的一種本能的生理反應:心跳加速、血壓升高、呼吸急促,嗯,還有智商急劇下降。
既然是本能的反應,那麼我們在與情緒的爭奪“控制權”的戰爭中,常常反被控制也就不奇怪了。暫時的壓抑只會讓它以更激烈的方式爆發出來。 從這一點上說,林妹妹更像是一個常常壓抑情緒而難免失態的人。
那難道我們就應該放任自己的情緒嗎?
4
“控制情緒”這四個字背後的意思是說:我被激怒了,但我必須控制自己,因為發脾氣對我一點好處都沒有。
這話有問題嗎?有,非常有問題。
首先,這句話承認了情緒的正當性 :黛玉覺得自己與寶玉的關係被寶釵威脅了,所以要有情緒;我們認為對方又來找麻煩了,所以要有情緒。
然而,這個“正當性”真的存在嗎?
我們必須認識到,“自己和寶玉本來很好,為什麼你寶釵要出來插一腳”,這只是黛玉單方面的想法;“他又來找麻煩了“,這只是我們單方面的”想法“。
而”事實“是什麼,寶釵是怎麼想的,曹公很聰明,從來不直接說;那個同事是不是來找麻煩的,你也根本無法知道。
”事實“是有客觀的——這個人在說話,”想法“是主觀的——這個人在找我麻煩。遺憾的是,絕大多數情況下,我們無法分辨“想法”與“事實”之間的差別,以職場常見的判斷為例:
想法:他又在和領導套近乎, 拍馬屁 ;
事實:可能真是拍馬屁,也可能只是正常的請示彙報。
想法:這個綠茶婊,就知道勾引男人;
事實:可能倫家只是比你有氣質而已。
想法:領導又雙叒叕給我穿小鞋,為什麼總是針對我?
事實:可能領導完全是對事不對人。
在“事實”與“想法”之間,存在著幾乎不可跨越的鴻溝,我們所謂的“尋找事實真相”,常常是在為自己的情緒找藉口:
——我是受害者,所以我有情緒;
——我沒有辦法,所以我有情緒;
——都是你的錯,我能沒情緒嗎?
清楚“事實”與“想法”之間的差別,才是我們開啟情緒之祕的鑰匙。
真正的 高情商 的人不是“控制情緒”,而是從一開始“駕馭情緒”,他們會在對“事實”的各種理解中,選擇最能夠避免負面情緒的“想法”:
如果認為“同事在拍領導馬屁”會讓我們無法和諧地與對方相處,那麼我們為什麼不能認為“這只是正常的工作溝通”呢?
如果把對方看成“綠茶婊”也不能解決你的問題,那麼我們為什麼不能用欣賞的眼光去發現對方的氣質呢?
如果認為“領導給你穿小鞋”,只會讓你產生對抗情緒,那我們為什麼不能真誠的告訴對方自己的困惑呢?就算不能解決問題,至少讓自己不會滿腹委屈。
5
說到這兒,很多人大概要不滿意了,說一千,道一萬,不就是讓我們凡事往好處想嘛,可“臣妾做不到啊”。雞湯!
我承認,想要“改變固有認知”,是一件灰常灰常困難的事。但真正邁出第一步,你會發現給你帶來的改變,遠不止是“凡事往好處想”那麼簡單。
還是讓我們回到《紅樓夢》中吧,黛玉之所以很和氣地對待送燕窩的老婆子,因為在那段情節之前,發生了《紅樓夢》中,三人關係的一個重大轉折事件——釵黛和解。
事情的起因是黛玉不小心說出了當時的“小黃書”裡的一句詩詞,寶釵沒當麵點破,而私下裡向她指出。黛玉心懷感激,對寶釵說了一段掏心掏肺的話:
她首先剖析了自已的錯誤認知:“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極好的,然我最是個多心的人,只當你心裡藏奸。”
你看,明知道“素日待人是極好的”,仍然要“當你心裡藏奸”,“多心”兩字,道盡了“事實”與“看法”之間的心理距離。
她又分析了原因:“我母親去世的早,又無姊妹兄弟,我長了今年十五歲,竟沒一個人象你前日的話教導我。”
還有更深刻的反省:“比如若是你說了那個(指小黃書裡的詩詞),我再不輕放過你的,你竟不介意,反勸我那些話,可知我竟自誤了。”
這就是“改變認知”對一個人的巨大影響,從那件事之後,不但“釵黛關係”和解,黛玉在書中也很少對其他人使“小性子”,說刻薄話了。
6
認識了“情緒”的真相,認識了“想法”與“事實”的區別,我們最後就可以談一談“情商”這個話題了。
根據心理學家戈爾曼教授的理論, 情商有五個維度:自我認知、情緒管理、自我激勵、同理心、人際交往能力。
其中,"情緒管理"和"自我激勵"是手段,"人際交往能力"是結果,"同理心"又與"自我認知"緊密相關, 所以影響一個人情商最核心的,還是“自我認知”,就是對自己的洞察、理解和評價。
不管是那個一開始“謹言慎行”的黛玉,還是後來那個“尖酸刻薄”的黛玉, 她在人際關係上的一系列錯誤,都是源於一個錯誤的“自我認知”:父母雙亡,寄人籬下,環境險惡,人心疏離。
如果按她的邏輯,那寶釵是不是也可以這樣描述自己——父親早亡,母親無能,長兄玩劣,家產無人料理,寄居親戚家裡?
即使黛玉把兩人定位在“情敵”關係上,她也是更有優勢:寶玉多次明確表示,黛玉與寶釵有親疏之別;而賈母則把對黛玉的母親賈敏的憐愛移情到了黛玉身上,寶釵與賈母只是姻親。
如果是一個“自我認知”更積極的黛玉,她應該更能站在一個巨大的心理優勢上,表現出對其他人的理解和寬容,展示她本應很高的情商。
其實在黛玉的身上,我們常常看兩種相關又對立的性格:說話刻薄和談吐風趣,待人冷淡和熱情助人、斤斤計較和性格坦誠……,只是因為一個牢固的“自我認知”,讓前者佔了上風。
可惜啊可惜,林黛玉是一部文學作品中的人物,曹公對角色的定位是一個“用眼淚還盡前生孽緣”的悲劇人物,從文學欣賞的角度,這是一種個性之美,但如果是現實中的人物,那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錯誤的自我認知”引發的人生悲劇了。
7
在人際關係的問題中,常常有一種世儈的態度 ,比如,有人說“情商不就是和傻逼相處的能力嗎”?如果你已經把對方看成“傻逼”,你對這段關係的耐心又能有多久?你的情緒又能偽裝多久?
還有人說“性格就是命運”,認為自己天生處理不好人際關係,但 你在為自己貼上的“性格”標籤中,有多少是事實,又有多少隻是你的看法呢?
我們無法選擇事實,但我們可以選擇那些“對事實更積極的看法”;我們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但我們可以控制那些“引發情緒的看法”。
性格不是命運,如何看待自己的性格才是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