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口浪尖的《娘道》,究竟是“老封建”還是“反封建”?
在9月15日@郭靖宇實名揭發的這條微博中,他表示新作《娘道》在播出前曾被某衛視要求購買收視率,且購片主任“貼心”介紹了賣收視率的大神,否則不予播出。面對“大神” 90萬一集的收視率開價 ,郭靖宇最終拒絕了這一總價高達7200萬的買收視提議,開播前還被陰,險些又沒播成。
郭靖宇的公開呼籲迅速引發業內人士聲援。9月16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表示,針對收視率問題的輿情和反映,已採取相關措施,並會同有關方面抓緊開展調查,一經查實違法違規問題,必將嚴肅處理。

由於收視率的問題太引關注,很多人倒是忽略了郭靖宇微博中的另一個同樣值得關注的資料:即豆瓣評分的“黑水”問題。如不出意外 ,《娘道》將成為郭靖宇作品的豆瓣最低分。

收視率、點選量、豆瓣評分……各種資料都是為了幫助普通觀眾和業內人士更瞭解一部作品的成色。中國太大、圈層太多,即便資料有種種弊端,最直觀的標準似乎也只是資料。
但愈來愈嚴重的 資料汙染 ,真假收視、點選注水、豆瓣“黑水”問題,卻讓我們無所適從無從判斷。當我們在風口浪尖之上認真審視《娘道》這部作品,到底值幾分,到底值多少收視,或許真的只能靠自己用心判斷。
“娘道”還是“封建之道”?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用豆瓣評分來框定《娘道》,即便沒有“黑水”,可能也不算公平。
因為這是典型屬於“網際網路沉默的大多數”的劇集。其中老年受眾群體,註定了這部劇可能在廣場舞群體具有超高話題度,在社交論壇卻應者寥寥。《娘道》作為連續多日的收視冠軍,豆瓣卻僅有不足2000人蔘與評分,已經很說明問題。

豆瓣的反對意見和一星理由集中在《娘道》所宣揚的“傳宗接代”的觀念是封建糟粕,是在物化女性。這在硬糖君看來,其實就屬於典型的年齡話語錯位。這也就是咱媽、咱姨、咱嬸兒、咱奶奶不上豆瓣啊。
《娘道》所塑造的,只是一個普通的民國母親的形象。如果看民國劇,卻用現代的五講四美三熱愛去要求劇中人,恐怕有些“事後諸葛亮式的女權沙文主義”了。

民國女人有那種思想很正常,總不能要求瑛娘高舉波伏娃的大作去搞民國女權運動。整個時代風貌和社會環境如此,假使人物言行過於超越自己的時代和身份,莫非是穿越過去的?
民國女性人人獨立,個個俞飛鴻、袁泉、曾黎,現實嗎?電視上播的是《娘道》,不是《民國淑女的品格》。一個民國媽媽愛老公護兒女敬公婆,哪錯了?從開播追到現在的硬糖君,拍著胸口說一句 :柳瑛娘這個母親,比同時代的大多數封建女性要進步得多。
你只看見她跪在婆婆面前忍氣吞聲,那你是否無視她和婆婆隆夫人對簿公堂?因為懷疑婆婆要害自己的三女兒,她不惜當眾怒懟,要求縣政府將婆婆繩之以法;
你只看見她從不讓丈夫下地幹活兒,那你是否無視她因為被懷疑不忠而主動提出休妻?要主動結束缺乏信任的婚姻關係;
你只看見她急切的想要生一個兒子,那你是否無視在三女兒念娣被大哥賣給人販子後,她撕心裂肺的憤怒與焦急?儘管她有過沒生兒子的遺憾,但瑛娘對五個孩子從來一視同仁。平凡而偉大的母愛,是沒有差別的。
一部作品的價值觀,不光看角色有過怎樣的言行,而是立意在宣傳什麼樣的思想。否則,魯迅先生那些揭露之作,豈不是滿紙腐朽。
《娘道》儘管展現了“重男輕女,物化女性”的封建糟粕,但並沒有宣傳之,而是通過瑛孃的舉動一一反擊了回去。

丈夫繼宗死後留下債務,她變賣家產全部還清。夥計差著工錢,她就把回古風村的盤纏全部分發。對自己不軌並謀算過丈夫的時少卿,想要救濟瑛娘,被瑛娘回絕,即便時少卿願意兩倍價格買下宅子,瑛娘也不願多收他一分錢。還能要求瑛娘更獨立一點嗎?我覺得不能了。
《娘道》塑造了一位偉大而崇高的母親形象——柳瑛娘。這位“河姑”出身的普通民國婦女,歷經磨難,不受婆家待見,含辛茹苦撫育五個孩子長大成人,經歷幾十年的風風雨雨,終於一家團圓。究竟是傳統美德還是傳統糟粕,或許我們更應該從“母親”這個詞的深意多做思量。
家長裡短,總是人情冷暖
《娘道》的反封建和接地氣,很大程度上源於瑛孃的三觀端正和處事平和。敬事公婆是本分,可一旦威脅到自己女兒的生命,那麼婆婆也是可以對抗的。既有現代家庭倫理劇的精華婆媳鬥,又本著瑛孃的剛直不屈,《娘道》能蟬聯多日收視冠軍不是意外。

好看的媳婦敗了家,娶個美人忘了媽。婆婆與媳婦兒的矛盾,很大程度上在於她們對家中唯一的成年男性的情感爭奪與佔有。
同巴金的《寒夜》裡的焦母與花金子一樣,《娘道》裡的隆夫人與柳瑛娘,除了有婆婆對出身不好的兒媳的不信任與猜忌,還暗含著 封建時代的婦女觀與新女性的人生觀的直接對抗與較量。
嶽麗娜飾演的柳瑛娘,與史可飾演的婆婆隆夫人,婆媳矛盾一直是《娘道》的看點。隆夫人心疼兒子繼宗,曾一度接受了瑛娘。瑛娘也恪守媳婦禮節,兩次用親手包的餃子討得婆婆歡心。

然而,劇集發展到23、24集,隆夫人卻因為誤會鐵了心要讓縣長槍斃瑛娘,婆媳矛盾升級到水火不容的頂峰。究其原因,是因為婆媳之間從未真的坦誠相待,多次積累的誤會摧毀了尚未建立的信任:
尤其是在縣政府門口擊鼓鳴冤,狀告婆婆偷走了自己的“兒子”(實際是三女兒念娣,瑛娘分娩後孩子就被抱走,因此誤以為是兒子)。婆婆聽信謠言,認定兒媳婦生女兒就是災星,命管家扔進黃河。如此枉顧人命,更在沒有知情的前提下讓兒媳婦母女分離,的確是做得很絕。但瑛娘也沒有給婆婆留任何面子,大庭廣眾狀告婆婆,也令隆夫人感到下不來臺。

本質上來說,因為立場原因和階級差異,隆夫人無法真心接受出生農家且揹負河姑身份的瑛娘作為兒媳,導致她多次聽信張神仙和大兒媳的讒言而做出失和的舉措。瑛娘也只對隆夫人做到了禮節上的敬重,她無法站在封建家族族長的位置替婆婆排憂解難,因此對待婆婆多有衝撞。
現代家庭自然不會鬧到因為婆媳失和,婆婆非要弄死兒媳的地步。但這種情感立場的隔閡,的確是家庭關係的通病。各有各的理,各有各的委屈,最後卻矛盾累積到頂點,雙方都受到傷害。

相信觀眾在自動代入的過程裡,也會痛恨萬惡的舊社會。隆夫人有她的難處,婆婆們肯定特別能理解一些看似“出格”的行為;瑛娘有她的堅持,兒媳們也能從怒懟婆婆裡找到共鳴。婆媳間的烽火是因男權社會的法定權威———男性而點燃,嫉妒、怨恨、猜疑釀成毒汁,母愛、妻情扭曲成惡瘤,吞噬著他人,毀滅著自我。
怎樣才算“三觀正”?
“三觀正”,已經成為今天影視劇的重要掐點和評判標準。但怎樣才算“三觀正”?多數情況下,使用“三觀”武器進行攻擊的人,都是在用“我的三觀”攻擊“你的三觀”,否認了多元價值這一重要世界觀,也忽略了特定環境下“三觀”的歷史語境。
柳瑛娘體現出了中國女性的傳統美德:善良,堅忍,決斷,深明大義。當災難接踵而至時她毅然承擔,在遭受拋棄的一剎那,她果敢地接受命運的安排。

女子本柔弱,為母則剛強。在柳瑛孃的影響下,婆婆、小叔子、兒女她四周的人,甚至包括心術不正的妯娌,都顯現出人性的光輝。她在善良、隱忍和包容之外,也有著男人的俠義與豪情。她身上這種道德的力量是震撼人心的。
《娘道》所傳遞的“哺而無求,養而無求”,傳遞的是母愛的溫暖無私。這種品格要上升到精神書寫,必然離不開封建糟粕的阻擾。想要把瑛娘丟進黃河祭河的隆家老宗親、嫌棄瑛娘出身卑賤的婆婆、對孤兒寡母的流言蜚語都屬此類。但劇集無意頌揚這些糟粕,而是通過汙泥襯出了蓮花的高潔。批評《娘道》思想封建,無疑只看到了泥,沒看見花,目光總是淺近了些。

魯迅在評價陀思妥耶夫斯基時,曾說“他將小說中的男男女女,放在萬難忍受的境遇裡,來試煉它們,不但剝去了表面的潔白,拷問出藏在底下的罪惡,而且還要拷問出藏在那罪惡之下的真正的潔白來”。《娘道》24集柳瑛娘在刑場的自白,也撕下了封建壓迫的種種假面。
“你們編造證據,說我放火燒死了親哥哥,我不在乎。可你們不能為了要槍斃我,就汙我的清白,我不服”。瑛娘在法場的獨白,構成了劇集前三分之一的大高潮:一生行善,敬愛丈夫,慈教女兒,孝順公婆的她,卻被逼刑場槍斃,好人不得好報的戲劇衝突令觀眾義憤填膺。
古風村的村民出來為瑛娘喊冤,在村裡住了十年沒讓丈夫下地幹過一天活的她,怎麼會謀害親夫?曾經的情敵洪小姐也看不慣叔叔的假公濟私,如果要宣揚民主為何堵住瑛孃的嘴?平時油嘴滑舌的佘小四也出來力證,柳瑛娘和時少卿沒有私情;甚至相處不和的孃家嫂子也出來說明丈夫的死因,“我要是眼睜睜的看著他們槍斃瑛娘,我就不是個人了!”
柳瑛娘將自己的前半生娓娓道來,柔腸百轉。作為子女,她有擔當,因為賣身葬父;作為少女,她心地善良,明知繼宗的病有傳染性還是精心照顧;作為妻子,她有賢德,古風村的十年生活沒讓丈夫下過一天地;作為母親,她有大愛,千辛萬苦不能苦了孩子,但卻從不溺愛,遇是非黑白必定說理管教。

把瑛娘送上刑場的,不是隆家三少爺和婆婆隆夫人,而是吃人的禮教。而救下瑛孃的,不是水落石出的證據,而是覺醒的民主和自由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