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畢志飛:拍電影之前,其實我想做北大的老狼
\n\n
自從Groupon上週四提交了IPO申請的
\n ofollow,noindex" target="_blank">S-1檔案 ,已經出現了數百篇質疑Groupon的負面文章。這些擔憂中有些是中肯的,但很多卻站不住腳。遺憾的是Groupon正處在上市前的靜默期,無法做出公開回應。Yipit作為近500家團購服務的導航網站,跟大量的團購網站、媒體公司、本地商家、記者以及團購使用者和非團購使用者都有過溝通,這讓他們對團購行業如何運轉有深入的理解。Yipit的聯合創始人Vinicius Vacanti在Yipit的官方部落格上發表文章,澄清了關於團購的幾項流傳很廣但是基本沒有根據的質疑。
\n\n
質疑1. 本地商家不喜歡每日團購
\n
\n\n
從我們的
\n Yipit資料產品 來看,5月份有44%的團購是由已經進行過團購的商家開展的。如果這些商家不滿意,為什麼還會有那麼多再次發起團購?而且,如果本地商家不歡迎團購,Groupon又怎麼能在波士頓這樣一個成熟的市場用3個月的時間增加60%的商家客戶?
\n\n
雖然Yipit做的是團購導航,並不直接跟商家打交道,我們每天還是會收到20封商家主動傳送的郵件,要求在Yipit上發起團購。我猜想Groupon這樣的郵件估計每天要收上2000封。
\n\n
關於本地商家不喜歡團購的印象基本來自於那些人們讀到的關於體驗不好的商戶的報道,就像如果你經常看政法頻道的新聞,你會認為每個區都有凶殺案發生。
\n\n
質疑2. 本地商家無法提供10%以上的折扣
\n\n
\n《
\n Groupon 是一場赤裸裸的龐氏騙局 》一文中稱”大部分本地商家無法提供10%以上的折扣。”我不知道他這個統計數字是從哪裡得來的,但是肯定完全站不住腳。
\n\n
通過Groupon申請上市提交的S-1檔案可見,只有9%的團購來自那些可變成本偏高的傳統零售行業。其他的91%都來自SPA,髮廊,餐館,活動以及其他的服務。這些商戶都基於大量的固定成本投入,保質期較短的存貨和相當低廉的可變成本。相應的,多出一個客戶的邊際成本低廉到足夠支援非常誇張的折扣。這也是為什麼幾百年來商界一直存在打對摺的銷售和團體優惠價的原因。
\n\n
質疑3. Groupon內部在套現
\n當然Groupon內部已經套現了一部分股份(約佔20%)。但不論他們對自己的公司多麼有信心,面對第一輪融資數十億美元的估值而不套現一部分股份,從金融操作的角度來說是不負責任的。他們財富的大頭仍然和Groupon的成功緊緊綁在一起。
\n\n
質疑4. Groupon不在建立行業進入壁壘
\n在一篇廣泛流傳的文章裡,37signals的聯合創始人David Hansson指出Groupon
\n 沒有像Amazon一樣建起一座堡壘 。從我們的觀察來看,Groupon在團購行業裡建立起來的或許並不是一座不可突破的壁壘,但是他們確實在興建行業進入壁壘。
\n\n
當LivingSocial坐上(美國)團購行業的第二把交椅的時候,看看其他400多家在Groupon之後上線的獨立團購網站的情況吧。只有屈指可數的幾家能擴張成擁有過百萬使用者的團購業務, 沒有一家能做到使用者人數超過千萬。拓展使用者的競爭已經非常激烈同時也相當昂貴。
\n\n
進入團購行業確實沒有壁壘,但是成長成為Groupon這樣的團購巨頭的壁壘是確實存在的。隨著時間的推移,足夠大的規模會讓Groupon有能力為使用者和商家提供更好的體驗(考慮一下和信用卡公司的關係,和全國性的大品牌的合作)。
\n\n
那麼來自那些已經擁有數百萬使用者的媒體公司的威脅怎麼辦?比如Travelzoo,Gilt,Google和Facebook?
\n\n
Groupon正在興建更大的競爭壁壘:一直超過3500人的線下本地銷售隊伍。
\n為什麼Google和Facebook的團購業務只在少數幾個地區的市場上線?那是因為他們沒有足夠多的線下銷售團隊,而且建立起這樣的團隊需要時間。
\n\n
如果Groupon的移動實時新業務Groupon Now能飛起來,他們的線下銷售團隊會成為更加重要的壁壘。因為Groupon Now這樣的服務如果要好用,每個城市必須每天有數千個進行中的團購活動(壯麗的圖景)。,只有在一隻非常龐大的銷售隊伍的支援下,這一切才有可能發生。
\n\n
質疑5. Groupon想通過強調新的財務指標來糊弄我們
\n關於Groupon上市的S-1檔案,被談論得最多的問題之一就是他們強調的一個被稱為“調整後的部門綜合運營收益”(adjusted consolidated segment operating income)的財務指標(參考福布斯中文網的
\n 評論分析 ),這個指標剔除了未來的運營成本和非現金支出,包括網路營銷費用、企業併購相關和基於股票的補償費用。
\n\n
如果把網路營銷費用拿掉,Groupon看上去就已經盈利了(2011年第一季度8120萬美元,攤到全年3.25億美元)。拿掉網路營銷費用,人們主要的爭議之處在於,沒有網路營銷Groupon的業務將要崩潰。這一點沒有根據。
\n\n
即使Groupon完全停止營銷活動,他們的註冊使用者仍然會繼續增長。基於跟業內人士的談話,我猜測Groupon幾乎半數的使用者是沒有通過付錢獲得的(36氪按,對於這一點質疑的迴應不是特別給力,是否有半數的客戶是自然獲得的也只有業內人士能證實)。無論如何,在考慮”調整後的部門綜合運營收益“這個指標的時候,確實必須對他們現在的收入和未來收入增長的預期大大打個折扣。
\n\n
Groupon用這個指標是想說明他們是因為當前的盈利能力才對業務增長大肆投入的。
\n\n
質疑6. Groupon實際上資不抵債
\n另一個廣泛流傳的
\n 帖子 說Groupon因為應付債款(36氪按,作者寫錯了,應該為
\n 營運資本 working capital缺口)有2.3億美元同時每季度要燒掉1億美元,實際上沒有償債能力。這一點完全站不住腳。
\n\n
首先,每季度燒1億美元不是現金數字(36氪按,負1億美元是income statement裡的淨損益)。他們2010年的經營活動現金流是正8688萬美元,2011年第一季度是正1794萬美元(36氪按,
\n S-1檔案 第57頁),根本不是每個季度在損失1億美元。
\n\n
其次,一項營運資本(working capital)為負的業務可能實際上是強勢的業務。這意味著Groupon能實際上用營運資本來支援運營。很多公司因為正的營運資本反而處於不利的地位,因此需要花錢比掙錢快(36氪按,Groupon類似沃爾瑪這樣的大型超市,可以一面拿著消費者付的錢,一面可以欠著供貨商的債款60天后再償付,確實是強勢地位。但原文批評如果其他團購競爭者給出遠少於60天的付款期限,這種強勢可能會失去的問題並沒有得到正面迴應。不過原文作者通過營運資本和淨損益的數字給出Groupon資不抵債的不專業判斷,顯示其對金融的瞭解並不深入)。
\n\n
\n\n
真正值得質疑的
\n上面提到的幾項質疑都站不住腳,但確實還是有一些真正值得擔心的事實:
\n\n
*Groupon推出的試圖幫助商家自助發動團購的服務Groupon Stores
\n 沒跑起來
\n\n
*Groupon Now前途未卜而且是難做的生意。我在紐約測試了一下Groupon Now,我覺得它或許至少要有現在10倍多的團購活動才能真正好用
\n\n
*我們昨天報道的:持續增加的競爭壓力讓Groupon的商業模式在其原有市場裡有不斷惡化的
\n 跡象
\n\n
*Groupon的持股結構會讓公開市場的投資者對公司沒什麼發言權
\n\n
*Groupon面臨來自LivingSocial和大型媒體公司的競爭
\n和其他公司一樣,Groupon面臨一些挑戰;但是,正像馬克·吐溫在讀他自己的訃告的時候所說的,關於Groupon死亡的報道被嚴重誇大了(36氪按,喬布斯看到媒體上他的死訊傳聞也用馬克·吐溫這句話迴應過,赫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