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帳與 App 結合,這是我實踐任務管理的方法
任務管理是個大而廣的概念,今天我想從手帳談起。
淺談日本手帳
手帳,在日本是個普遍概念。廣泛意義上來說,是能用手掌握的小的記錄本。主要用途包括計劃管理、行程記錄、筆記等等。基本上每年九月底十月初,Loft 的文具區就擺上了各式各樣的手帳以供挑選。我個人有兩個十分喜愛的品牌,ほぼ日(日本品牌)和 Moleskine(英國品牌),內頁設計、紙質與筆觸都深得我心。
對於日本民眾來說,手帳的使用方法也各有不同,除了我們認知上的日程管理、日記與 ToDo List 之外,電影貼紙、菜譜記錄、育兒日記、每日服裝的記錄也可以在手帳中呈現,甚至還有媽媽利用手帳的方格頁,把自己孩子和丈夫下棋的棋盤記錄下來。當然還有為了省錢做出一張 ofollow,noindex" target="_blank">新幹線價格表 的朋友。

其尺寸與內頁也根據個人需求的不同有不同選擇。

內頁,即年、月、周、日的呈現方式,根據個人的書寫記錄習慣或工作方式不同,手帳也有著不同的分類。
檢視 |
詳情 |
|
年 |
- |
日曆 |
月 |
優點 |
一目瞭然,容易掌握月計劃,適合計劃長期出差或旅行 |
缺點 |
書寫空間受限,無法填寫多項任務或任務細節 |
|
適合人群 |
工作需要全域性觀的人群、較多進行長期任務人群 |
|
周 (付時間軸) |
優點 |
較月檢視書寫空白多,任務管理時間管理都較為細緻 |
缺點 |
無法填寫太多細節性內容 |
|
適合人群 |
以周為工作單位的人群 |
|
日 (付時間軸) |
優點 |
書寫自由度大 |
缺點 |
不以小時或天為工作單位的手帳上會留大片餘白 |
|
適合人群 |
以小時或天為工作單位的人群,會議較多的人群 |
市面上的手帳各種各樣,其內頁結合方式也各有不同,基本都有年檢視,即日曆。不同是其他三者的排列組合。有月週日三檢視齊全的,也有兩兩結合的,也有極為簡單隻包含單獨某一個檢視的手帳。個人的偏好是月檢視與周檢視的結合款,即上圖的月檢視 1 + 周檢視 1,具體表現為 ほぼ日週間手帳 weeks 款 。當然,如果你有長期性人生計劃的需求,五年手帳也能夠滿足你。
手帳在中國
在中國,手帳的使用很早就傳了進來,豆瓣小組、知乎都有專門的答主大神傳授經驗,手帳的相關書籍也被翻譯並廣泛傳播。其中較為有名的(我看過的)有熊谷正壽的《記事本圓夢計劃》、美崎榮一郎的《別告訴我你會記筆記》,國人原著也有林珮玲的《筆記女王的手帳活用術》系列書籍(沒看過的不做推薦)。這些書籍都是筆記達人通過在工作生活中的實踐及鑽研而創造的以筆記,或者說手帳為核心的一套管理系統,來對個人的工作學習進行合理的時間任務規劃管理。其中包含讀書方法、記筆記竅門、經營思維、時間管理方式等等乾貨,作為手帳的入門書籍值得一看。

但在國內提及手帳,很容易讓人有一些刻板印象。譬如一說入手帳坑就是買大堆貼紙與美麗的裝飾膠條,買不同本子和五彩繽紛的筆,還得買收納盒子裝這些東西,相當燒錢不說還被詬病華而不實。我剛接觸手帳這個概念時差點剁手,還好自覺太懶放棄。後來看大學舍友也入了坑,每天孜孜不倦的在本子上又寫又畫又貼還 po 到微博上,覺得很羨慕,又有點不屑,覺得沒什麼用(一個懶惰的實用主義者的矛盾思維)。但現在來看,其實作為手帳來說,任務管理也好、日記也罷,或是上述提到的菜譜、育兒日記、服裝日記等等,都是其擁有者書寫目的的本質體現,對其內容的價值判斷並不能成為我們對思維邊界進行侷限的充分理由。
在這裡想引用本站使用者超級炫酷的小松鼠在一篇手帳文章 下的評論來闡述關於國內手帳的刻板印象的問題。
文化的載體形式並不等於文化本身。而文化本身的貫徹通常不佔據高位,它親和而富有彈性,是一種信手拈來的隨心隨喜。如果你想做手帳了,隨時都可以做,它內在文化形式體現的多元性讓你總能找到一個好模本,但問題在於你是否願意,是否有心,是否樂意把自己使用手機或者其他電子裝置的一部分時間空出來,放下它們,來安安靜靜的做一冊自己的小小筆記。這都取決於你自己。
個人任務管理簡述
我從 2012 年末開始接觸手帳,到現在也有 6 年時間,從紙質手帳到電子日曆再到兩者的結合使用,用的產品不算多,也不太少。到現在我仍然無法把記手帳當成我的每日習慣,但讓我養成了一套屬於我自己的時間任務管理與生活習慣。
首先,個人認為記手帳要明確三個問題,即常規的 Why What How 三問。
為什麼記,記什麼,怎麼記。
即,在書寫目的指導下利用手帳或 App 進行合理的個人管理。
作為一個懶惰的實用主義者,對手帳的訴求只有最基礎的:任務管理與時間管理。由於我在日本讀 Master,生活可以被簡單粗暴的分割成兩大塊,學習與工作。學習生活中較為偏重任務管理,多以 Deadline 為限,主要以 App 作為任務管理的工具。打工時則以時間管理為軸,多以周為單位,主要利用紙質手帳。而類似日記周常這種內容,懶得寫。
可能有人會問為什麼分割開兩種記錄方式,因為放在一起看著煩。
先說以紙質手帳為中心的工作管理。
自己的工作是遊戲企劃,主要負責一個 Social Game 每週的策劃案編寫和維護前的測試工作,在公司與越南合作之前還承包每週策劃案資料包的撰寫工作,總體上來說屬於任務繁多且瑣碎,注意事項較多,以周和日為工作單位,自己挖的坑自己填,自己寫的 Bug 自己測, Leader 不太管的自主性極高工種。基本上每日早會把前一天已完成工作彙報一遍,再根據組長指示修改或新增部分當天工作細節,大型 Event 時與組長磋商一下活動重點與資料平衡,基本上就是這份工作對手帳的全部要求,因而在工作中,手帳的作用就是前日工作回顧,當日工作指導與每週工作回顧。
不用 App 的原因有如下三點:
-
策劃案與資料包說著簡單,實際分類複雜,細節繁多,活動不同重點也不同,手寫 Task List 比在 App 上一個個新增再一個個打勾快太多。
-
紙質手帳方便回顧,由於我紙質手帳裡都是工作相關,不摻雜其他內容,低頭翻兩頁尋找回顧點要比 App 裡的 Search 功能快捷太多。
-
傳統日本企業或者說傳統日本工作方式不太喜歡非紙質記錄工具。(其實這一點在跟我導師見面時經常被他吐槽,公司裡沒有提到過這一點。)

上圖中用的手帳是剛換工作時在無印良品隨便拎的手帳(390 稅拔),比起ほぼ日和 Moleskine,這個價格算手帳裡為數不多的便宜貨,但足夠滿足我當下的工作需求。
前文提到,不同的工作有著不同的時間任務管理需求。前一份工作是電商,當時的一個店鋪負責人小姐姐使用的是類似下圖的手帳檢視,上面密密麻麻記載著與品牌商磋商時間、不同電商平臺的促銷活動時間、當日瀑布流場次重點與促銷產品等等。在爭分奪秒的銷售行業中,這種以時間軸為中心的手帳檢視能夠令工作有條理不紊亂,一目瞭然。(至於當時我的工作… 用電腦自帶便籤列個做圖 List 釘在桌面上就好,捂臉)

學習生活則以任務管理 App 為主導
我主要用 The Hit List 與系統自帶日曆 + Week Calendar Widget Pro 進行日常管理。在任務管理上,眾所周知,有很多優秀的 App,滴答清單、Things、OmniFocus、奇妙清單、極簡清單等等,種類繁多任君挑選,在少數派中也有很多大神級人物介紹這些 App。但在 App 的選擇上,我個人由於懶惰怕麻煩,放棄了很多學習成本較高的 App,又苦於 iPhone 6 效能漸低,十分不喜歡開啟 App 這一耗時環節,轉而追求在 Widget 上做的比較完善且記憶體較小的 App,而這一點又導致一些 App 不得不被撤出考量範圍。最後,任務管理工具我選擇了 The Hit List,日程管理工具迴歸了經 Week Calendar Widget Pro(下文簡稱為 Cal Widget)優化的系統自帶日曆。
The Hit List,我忘記我是怎麼把它從眾多工管理工具裡刨出來的了,在用它之前,我用過系統自帶的提醒事項、滴答清單、2Do、極簡待辦等等,期間或煩惱 App 的繁冗(其實我很討厭一個 App 裡糅合了多種功能,這是什麼心理),或不喜分類方式,一一刪除,最後找到這款 The Hit List。少數派裡也有大神 GM 對這款 App 有著詳細的介紹,我就不再介紹太多,只講這款 App 我很看重的三個細節。
-
可在 Widget 介面進行任務確認和完成處理。(這一點對一個懶蛋來說是多麼的重要!)
-
移動端新增子任務簡潔方便。就在母任務頁面下方。(但子任務時間等細節都需要進入新層級頁面,本懶蛋的做法是在備註欄中備註子任務細節,時間與子任務題目寫在一起。)
-
備註欄空間充足。和導師碰頭往書單里加條目時,寫購物清單和代購清單時,新增任務細節描述時,均有足夠的空間換行。

其實對日曆應用,個人要求不多。
-
能夠檢視月檢視或者周檢視。
-
能夠批量操作。
-
任務新增簡單易行。
我曾用過兩款風格極為不同的日曆 App。

ペタットカレンダー(上圖左),一款十分可愛的月檢視貼紙式日曆,大學時被閨蜜安利,由於任務檢視一目瞭然,拖拽操作簡單易行,加之大學時間比較固定且自己懶得記,在我手機剛買的情況下,這款軟體用了兩到三年。後期由於載入緩慢、對時間精準度要求漸高、有時超過每天四個定格任務框,且無法批量進行任務操作等原因,我解除安裝了這款 App。(在使用ペタット的那幾年裡,不只有一個人驚詫過我居然用這麼萌的 App,風格嚴重不符。卸了也好,嘆氣)
TimeTree(上圖右),同樣一目瞭然的月任務檢視和周任務檢視。新增任務不繁雜,支援批量操作,可根據顏色區分任務性質,還能夠檢視任務的歷史編輯記錄,並且支援多種日曆的同步匯入。這款日曆 App 還有兩點我十分欣賞。
-
日程未定的 Keep 功能。這一功能可以說是 ToDo List 和記事本的混合體。可以新增今日 ToDo,還可以記下菜譜方便購物。其實這一點應該和第二點合在一起看,Keep 這一功能就變成了情侶或家庭溝通的小黑板,簡潔溫馨且高效。
-
分享日曆。關於這一點少數派也有作者挨石對其進行了詳細的介紹
這個團隊做分享功能的契機是考慮到情侶或家庭內部溝通場景的缺失,譬如今天誰去接孩子,再譬如妻子做了晚飯而丈夫擅自跑出去喝酒,為了消除這些看似微小卻十分容易其矛盾的溝通問題點,這個團隊做出了這款分享日曆的 雛形 。從 2015 年至今,三年過去,他們把這一功能做的更完善,第一點提到的 Keep,與檢視任務的歷史編輯記錄都是這個 App 團隊的 完善腳步 。
如果沒有 Cal Widget 這款 Widget 外掛的出現,可能 TimeTree 我會一直用下去。但還是因為 iPhone 6 效能上的痛點,加之 Cal Widget 可在 Widget 介面進行任務快速確認的功能,讓我刪掉了 143.6 MB 的 TimeTree,迴歸蘋果自帶日曆。

如圖所示,Cal Widget 以周檢視為主,可自定義每週的第一天,還可選擇檢視介面顯示天數。顯示小時數與其顯示高度也都可以調節。這款外掛完美彌補了系統自帶日曆沒有一覽檢視的缺憾,省去了點選日期才能檢視當日任務的步驟,更是將任務日期、時間、地點與備註一同隱藏在周視圖裡,點選即可檢視,方便快捷。
在日程管理上由於愛睡回籠覺 + 拖延症晚期 + 愛好開夜車等等壞習慣,從早忙到晚的充實日程表從來就沒出現在我的日程管理範疇之內。個人的時間與任務管理目的也並非將自己每天活得充實,而是在有限的時間裡高效的完成單項或多項任務。目前對於這樣的我來說,功能繁多的任務管理 App 反而會成為枷鎖,簡單明瞭的 The Hit List 提醒我每日的學習與鍛鍊任務,日曆 + Cal Widget 告訴我當日行程,便已足夠。不過最近寫畢論期間還是覺得手寫的進展狀況自查與思維導圖更好用啊(捂臉)。當然畢業後轉為全職工作,必然會根據工作內容再次調整時間任務管理方式。
任務管理與時間管理是困擾很多人,讓很多人產生焦慮的問題。每個人的自我管理方式不同,適合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進行自我控制的同時,要接受不完美的,會被各種各樣事情衝破的時間表。
p.s.
工作學習總結和 Feedback 均不依靠任務管理與時間管理,也不與其進行連結;除了重要事項偶爾利用鬧鐘之外,個人習慣基本上是不用提醒功能的。所以以上兩點在文中均未做探討。
文章中提及到的三位少數派使用者非常抱歉未經允許連結/引用了你們的文章/評論,如果冒犯到你們我會刪掉,非常抱歉。(瑟瑟發抖)
付手帳相關連結(給有興趣 DIY 的朋友)
Download: * D I Y Planner * Zowie’s Ro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