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被壟斷,內容平臺生意難做?看看這群前阿里人的解決方案
網際網路給內容產業帶來新的黃金時代。
以知識付費為例。據艾瑞諮詢統計,2017年,中國知識付費產業規模約為49.1億,同比增長近3倍,2020年將達235億規模。
不過,內容生產是門好生意,也是門難做的生意。
一方面,中國IP數量龐大,僅以上市企業閱文集團旗下的網路文學線上閱讀領域為例,截止2018年8月,作品儲備1070萬部,作家總數730萬。
另一方面,內容固有的版權難題也長期影響著行業發展,“確權難,維權難”,是創作者的心頭之痛。
據維權騎士資料顯示,2018年第2季度,僅微信公眾號平臺上,內容疑似侵權次數達30餘萬次,這還是平臺經過大力整治後的資料。
除此之外,內容變現也是另一大難題,大多數內容創作企業都是“小而美”模式,人力、資金有限。曾有知識付費創業者向鋅財經“吐槽”自己團隊,因戰略方向選擇失誤,全年“顆粒無收”。
網文作家匪我思存,被稱“網文維權鬥士”
區塊鏈或許能解決這些問題。區塊鏈+版權,可以從溯源方向進行嘗試。據鋅財經瞭解,紙貴科技區塊鏈上登記的版權資料已超過百萬。
那麼,區塊鏈還能如何賦能內容產業?內容公鏈如何設計分散式商業模式?去中心化的區塊鏈協議與通證激勵,如何構建內容平臺生態,幫助內容B端實現流量變現?使用者資料又如何創造商業價值?
12月13日,鋅財經舉辦了本月第二場區塊鏈主題分享活動,鋅財經創始人潘越飛邀請了內容公鏈AQUA專案負責人曹均濤對上述問題做出解答。
曹均濤原是螞蟻金服餘額寶結構負責人,阿里花名“湯和”。他所在的AQUA專案團隊,由原阿里巴巴、螞蟻金服、高盛等知名企業核心骨幹組成。
從阿里出來創業,為何選擇做“內容+區塊鏈”?
我們認為現在區塊鏈商業應用尚在早期,區塊鏈+金融還有些早,而內容和區塊鏈天然結合,區塊鏈技術、通證經濟能給內容行業的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四個環節帶來變革。
“內容+區塊鏈”模式普遍的思路是什麼?AQUA又有何不同?
內容+區塊鏈的普遍思路,一個是版權溯源,另一個是Token激勵協作關係。
AQUA有兩個抓手:AQUA World(氫氧社群)與AQUA Industry Chain(氫氧鏈)。我們不過分強調鏈的作用,因為鏈只是基礎設施。氫氧社群是整個AQUA生態的載體,通過通證經濟組織形成一個良性經濟體系,幫助B端企業提升轉化率,同時內容平臺間可以互為流量矩陣,帶來增量。氫氧社群通過內容的Token化,增加資金獲得渠道,用於再創作。
AQUA的商業模式是先利他,後利己。整個過程包括增量流量、增量GMV中獲取分成,扣除運營費用後回饋社群。
AQUA公鏈的架構方案是如何考慮的?
弱中心化更能滿足商業應用的落地需求,所以AQUA選取了DPoS共識機制,公鏈的使用沒有Gas費用,記賬節點的挖礦獎勵每年增發一定比例給予。對於使用者,我們根據個人行為的貢獻值獎勵,採用PoC機制。
一條公鏈絕對滿足不了鏈上覆雜的商業活動,因此我們設計了主側鏈模式,側鏈發展商業子生態,形成滿足商業生態發展的多維價值網路。通證設計方面,我們設定了雙通證的模式,解決了權益性與流通性的矛盾。
為什麼先從淘淘課專案著手?結合資料談談其落地情況。
我們一開始朝著商業應用落地方向去的。在創業初期時,關於先做實還是先做“虛”,團隊內部就有過激烈爭論。最後大家決定先做落地,所以從淘淘課專案著手。
淘淘課上線半年後,內容機構有2000多家,使用者有100萬左右,知識大使20萬左右,提供了版權溯源服務。
AQUA如何為生態中的平臺做使用者導流?如何看待流量使用者與價值使用者,即如何解決流量變現的問題?
價值使用者會帶來GMV,我們幫助B端客戶提升流量使用者到價值使用者的轉化率。
一方面通過生產關係重構,使用者不再是消費者,也是這門課程的投資者,課程賣得好壞與他相關,這樣他更有動力去分享、推廣課程。
另一方面,生態內的內容平臺可以互為流量矩陣,我不能轉化的流量使用者可以在別的平臺轉化,這樣大家共享了一個更大的流量池。平臺間資料也能打通,降低營銷成本。
目前,中心化平臺擁有使用者資料並享有資料變現的收益。我們要打破這種不公平,讓使用者做自己資料的主人。其實資料光是上鍊沒有價值,要流動起來才能創造價值。AQUA有個“使用者終生學習行為資料”的概念,經使用者授權,AQUA將使用者資料上鍊並在生態內流動起來,平臺要為資料使用支付成本,提供資料的使用者和平臺可以獲取收益。未來計劃與外部生態打通,讓資料給使用者創造更大的價值。

最新區塊鏈資訊,掃碼關注我們吧~
【鏈虎財經版權及免責宣告】本文為原創文章,作者:如是。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鏈虎財經立場無關。本站所有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幣市有風險、投資請慎重。如需轉載文章,請註明來源https://www.chainhoo.com/blockchain/58715/及作者姓名,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