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音樂IPO:騰訊持股59%,音樂格局已定
備受業內矚目的騰訊音樂,今日終於迎來了上市。
投資界(微信ID:pedaily2012)訊息,北京時間12月12日晚,騰訊音樂將在紐交所上市,股票程式碼為“TME”。據招股書顯示,騰訊音樂將發行8200萬份ADS,招股區間為13~15美元。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騰訊音樂IPO定價為13美元/ADS,位於區間低端,估值達213億美元。按此計算,公司的聯合主席謝振宇和謝國民身價也將分別達8.5億美元、8.7億美元。
目前,騰訊控股有限公司則是騰訊音樂最大股東,ofollow,noindex">太盟投資集團 是第二大股東,其次是Spotify Technology SA。
2018年前三季度收入超135億元,
第一大股東騰訊持股59%
2016年7月,騰訊QQ音樂與海洋音樂合併,海洋音樂 聯席CEO謝振宇、謝國民出任新音樂集團的聯席總裁,騰訊副總裁彭迦信出任新音樂集團的CEO。
2017年12月,Spotify與騰訊及騰訊音樂宣佈股權投資,騰訊音樂娛樂和Spotify以現金購入對方的少數股權。而交易完成後,Spotify持有騰訊音樂娛樂的少數股權,而騰訊和騰訊音樂娛樂分別持有Spotify的少數股權。
據日前更新招股書顯示,騰訊持股為59%,為最大股東,擁有61.5%的投票權;PAG Capital Limited持股為9.6%,擁有11%的投票權;Spotify持股為8.9%,CICFH International Limited持股為7.1%;謝振宇持有騰訊音樂4.2%股權,謝國民持股為4.1%。
騰訊音樂收入主要來源為付費訂閱、數字專輯、虛擬禮物和增值會員。囊括了付費訂閱、數字專輯、虛擬禮物、增值會員等多樣式的多元化商業模式。
騰訊2017年財報顯示,騰訊音樂運營著中國三款最流行(按日活躍賬戶計)的音樂應用程式,即QQ音樂、酷狗及全民k歌。其訂購收入及虛擬禮品銷售均實現強勁增長。財報同時稱,騰訊收費增值服務註冊賬戶同比增長22%至1.35億,音樂流媒體服務的帶動作用是主要原因之一。
據招股書資料顯示,騰訊音樂騰訊音樂2016年及2017年的營收分別為43.61億元、109.81億元,2018年上半年營收為86.19億元。
此外,2018年前三季度,騰訊音樂娛樂集團實現收入135.88億元,較去年同期的人民幣73.95億元增長83.7%,而線上音樂付費率從二季度的3.6%提升至3.8%。截止2018年的9月30日,騰訊音樂線上音樂付費使用者2490萬、付費率3.8%,社交娛樂付費使用者990萬、付費率4.4%。
買買買後一家獨大
騰訊音樂上市,也是繼閱文集團 之後,又一騰訊旗下持股超過50%的子公司獨立上市。
騰訊在音樂領域耕耘多年,早在2003年便成立QQ音樂。當年網際網路音樂較為混亂,首先是版權問題,其次是使用者還未養成付費意願。當時,很難有人能預料到,QQ音樂會從一個播放器長成了線上音樂領域的大玩家。坐擁1億日活躍使用者,4億月活使用者。
2016年7月騰訊以約27億美元收購中國流媒體音樂公司“海洋音樂集團”(CMC)的控股權,持股比例從16%躍升至60%。2017年1月,QQ音樂與中國音樂集團整合成立新音樂集團,更名為騰訊音樂娛樂集團。
此番收購和合並意味著騰訊音樂囊括了酷狗、酷我和QQ音樂三大業務,尤其是QQ音樂一向以大量頭部音樂人及獨家曲庫版權內容著稱。據瞭解,當時騰訊旗下業務估值達約60億美元。主要業務包含數字音樂播放器、音樂直播秀場、版權轉授權、廣告、遊戲聯運及其他音樂衍生。
有意思的是,海洋音樂在併入騰訊之前,一直在尋求IPO;但因美國資本市場對中國的音樂產業並不看好,加上與騰訊的協議,IPO計劃被叫停。此次騰訊音樂上市,海洋音樂也算是圓了上市夢。
相比於其他平臺專注“聽”的服務,騰訊音樂背靠母公司騰訊,圍繞“發現、聽、唱、看、演出、社交”六大核心不斷延伸消費場景,可以說重新定義音樂價值。
社交分享、快捷的支付渠道,覆蓋QQ、QQ空間、微信、騰訊視訊等多個騰訊產品,騰訊音樂可進行有效的整合推廣。在傳統網際網路音樂模式之外,構建了全新生態體系。
相比於Spotify等海外音樂巨頭,騰訊音樂價值空間更大。截至2018年第三季度,騰訊音樂娛樂月活躍使用者數超過8億,線上音樂使用者付費率為3.8%,ARPPU(每付費使用者平均收入)值為8.5元,社交娛樂使用者的付費率為4.4%,ARPPU值高達118.5元。
四國鼎立,音樂格局已定
放眼國內,網際網路音樂市場已呈現“四國鼎立”——騰訊音樂、網易雲音樂、太合音樂以及阿里的蝦米音樂。近年來,這幾家巨頭正是憑藉著砸錢買下大量版權完成了蛻變。
據《移動網際網路2017春季報告》顯示,在2017年音樂APP排行榜中,騰訊音樂旗下的QQ音樂、酷狗和酷我包攬排行榜前三甲,網易雲音樂位列第4。
網易雲音樂於2013年4月上線。2016年7月,網易雲音樂使用者數就突破2億。上一輪獲得了上海廣播電視臺、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戰略領投,芒果文創(上海)股權投資基金、中金佳泰基金參投的7.5億元融資,當時融資後估值就達80億元。今年10月,又獲得了百度、泛大西洋投資集團、光大控股 新經濟基金、博裕資本 等超6億美元新一輪融資。
經過5年的運營,網易雲音樂創造了一個屬於音樂愛好者和獨立音樂人的社群,是目前中國最活躍的音樂平臺之一,此外還擁有龐大的UGC內容庫。網易雲音樂積極支援原創音樂人,促進獨立音樂的發展。超過70000名獨立音樂人已經在網易雲音樂上傳了超過120萬首歌曲。
光大控股 董事總經理、新經濟基金負責人艾渝在投資網易雲音樂時曾表示:“隨著版權保護政策愈加完善以及民眾智慧財產權意識覺醒、年輕一代的音樂消費習慣轉變,中國線上音樂市場前景廣闊。”
另一邊,合併後的太合音樂,旗下擁有太合麥田、海蝶音樂 、大石版權、亞神音樂、兵馬司唱片等眾多華語音樂廠牌。近幾年太合音樂進行了一系列的全產業鏈投資佈局,從啟動伴星計劃、入股不要音樂,到全資收購亞神音樂、兵馬司唱片,再到投資了MAO Livehouse、生養之地等等。今年6月,還獲得了新一輪10億元的投資。
而蝦米音樂憑藉阿里大文娛平臺的強大後盾以及良好互授合作關係,截至2018年3月蝦米音樂正版音樂數量超過1800萬首。高曉鬆在此前採訪中曾表示,隨著數字時代音樂製作成本的降低以及網路音樂全面正版化,中國音樂行業正從谷底開始進入井噴發展階段。
據iResearch的資料顯示,2017年,美國音樂市場規模是中國的45倍,預計中國人均音樂消費將在2017至2023年實現翻兩番。此外,中國音樂行業的整體收入預計將在2018年達到人民幣3760億元。中國的年輕一代已習慣了享受流媒體音樂服務的便利性,網路音樂成為了年輕人的生活方式。
除了巨頭即將登陸資本市場外,音樂產業的創業公司也是層出不窮。
據音樂財經的統計,2017年音樂泛娛樂產業主要共有76起融資事件,同比去年上升了28.8%,涉及公司73家,其中不要音樂、心喜文化、友唱M-Bar、麥愛文化4家企業完成了兩輪或兩輪以上的融資。此外,太合集團在音樂領域的投資佈局最多,在積累優質音樂內容及版權。
我國音樂產業市場未來五年年均複合增長率約為5.25%,2021年音樂產業市場規模將達到4050億元。今年開年來,隨著網易雲音樂、騰訊音樂、阿里音樂等的一系列版權合作等動作,版權大戰的歷史快終結,音樂產業格局基本已定。
毫無疑問,音樂產業的崛起,精彩的故事接連而至。競爭者一個接一個跟了上來,音樂產業成了全球資本逐步的領地。巨頭分食市場,誰又將是流媒體平臺霸主?
本文為投資界原創,作者:charlotte,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1812/43874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