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技術下的Web 3.0世界
原標題:區塊鏈技術下的Web 3.0世界
1、即將到來的“Web 3.0”時代
1992年,隨著服務提供商(ISP)的出現,網際網路的概念正式落地;
上世紀90年代至世紀之交,大部分網民使用的仍是由一個“貓”和一條電話線組成的電話網路,網速僅有不到1.5 M/秒,這是網際網路發展的早期階段;
千禧年後,網民們經歷了網速在10M/秒左右的“寬頻上網”;發展至今,網速在1G~2G/秒的“光纖網路”已經成為主流。
由此我們可以推斷,網速在未來達到10G/秒甚至25G/秒,並非遙不可及。
伴隨著網速的提升,網路服務不斷優化,各類內容平臺大量湧現。
早期階段,網民們只能簡單地瀏覽純文字網頁;而現在,各路網紅在部落格、微博、微信等社交網路上大放異彩;早期階段,網民們只能通過觀看儲存在伺服器的視訊來娛樂;而現在,粉絲們可以線上觀看明星的實時直播,並通過“打賞”、“彈幕”的方式與他們進行互動;在這一變化過程中,使用者的行為模式也在悄悄發生著改變。從早期人們對網路資訊的被動接收,到現在使用者與內容間之間的雙向互動,資訊互動方式已經發生了巨大轉變。
以此為標誌,網際網路從“Web 1.0時代”順利地跨入了“Web 2.0時代”。
那麼,網際網路“Web 3.0”時代的標誌又是什麼?
我們認為,是區塊鏈與網路的融合,也就是“區塊鏈+網際網路”應用的出現。
“區塊鏈+網際網路”是一種去中心化的網路系統。其特徵是,將不再受制於中央伺服器,而是所有網民共建、共享、共有的基礎設施。
在區塊鏈技術下,網際網路將再次迴歸其“去中心化”的固有特徵。
2、“Web 3.0”的核心,擺脫對中央伺服器的依賴
最初的“網際網路”概念,其實就是通過路由器將無數個計算機串聯起來,不受中央主體管轄的去中心化網路。
然而,去中心化的概念,僅僅是就網際網路的整體架構而言。我們在網際網路上享受的大部分服務,包括:視訊釋出、社交網路、網上購物、網上銀行等,其實都是由特定主體的伺服器提供的。
如果將區塊鏈和網際網路相結合,就構建了一個無需中心化伺服器的網路系統。
接下來,我們將結合具體案例,對“Web 3.0”時代的特徵展開描述。
資訊高速公路不再“堵車”
在當前的網路環境下,影像無法實時傳輸,檔案無法下載的情況依然大量存在。
因為無論是影像畫面的同步,還是檔案內容的下載,其實都依賴於中心化管理的伺服器。在網速較慢、伺服器訪問擁堵的情況下,信傳送將會中斷,內容的下載也將停滯。
隨著“王者榮耀”、“絕地求生”在中國的火爆,線上對戰遊戲也走入了普通網民的生活。在遊戲過程中遇到網路卡頓,真的很令人惱火。因為一招一式的延遲都會給敵方“送人頭”。
實際上,這不只是令遊戲愛好者頭痛的問題,也引起了“電子競技”(E-Sports)行業的注意。
近年來,“電子競技”的概念非常火熱。
早在2003年,電子競技就成為中國體育總局承認的第99個正式體育專案。
現在,每年都有世界級的電競比賽舉辦。
在將來,“電子競技”是否會作為正式的體育專案被奧運會採用,值得人們期待。
但是,以目前的網路水平來看,如果奧林匹克真的將電競作為體育專案,將是很危險的一件事情。
因為電競比賽中最受關注的是對決表演的實時傳輸,對網路傳輸水平的要求極高。
一旦放到奧林匹克這樣超人氣的比賽上,資訊傳輸需求將會是普通電競賽事的數十倍或百倍,極有可能超過伺服器的負載範圍,導致系統崩潰。
如果在決賽中發生了這樣不幸的事,可能會直接導致選手心態崩潰。
區塊鏈能解決這個問題嗎?很多人存在疑問。
在 BTC 系統中,很多人僅是進行普通轉賬就耗費了數天時間。人們由此產生了一個刻板印象,那就是,區塊鏈的網路處理速度似乎天然比較慢。
實際上,相較於傳統網路系統,區塊鏈在“電子競技”中反而可以獲得較快的速度。
因為,在傳統網路中,一旦資訊的傳輸請求超出伺服器的負載範圍,並行任務就無法實現。
而區塊鏈網路通過分佈在鏈上的無數個電腦,共同構成了資訊傳輸平臺,有效地避免了這個問題。
目前,“Play2live”等專案已經開始了這方面的探索。通過建立基於區塊鏈的網路系統,避開向單一伺服器的集中請求,從而實現大量使用者之間密集的資訊傳輸。
令人矚目的還有網路安全公司“gladius”。它利用區塊鏈實現內容下載的去中心化,通過將重要的使用者資訊進行分散式管理,避免資訊遭到集中攻擊。當用戶需要內容時,可以從區塊鏈中快速下載。
給個人隱私“上鎖”
2018年3月,5000萬 Facebook 使用者的個人資訊被洩露;
2018年6月,96家網際網路公司的30億條使用者資料被洩露;
2018年8月,漢庭、全季等酒店的5億條開房資訊遭到洩露……
這一例例觸目驚心的公民資訊洩露事件,就發生在我們身邊。
在以社交網路為主導的“Web 2.0”時代,個人資訊洩露已經氾濫成災。
每當使用者註冊一個新的網站,都需要填寫大量的個人資訊。這些資訊一旦被提交到網路上,就會脫離使用者本人控制,掌控權預設歸屬網站所有。使用者提交的個人密碼、信用卡號碼、網銀資訊……凡是在網路世界上留下的痕跡,隨時處於暴露狀態。一旦被不法之徒獲取,後果不堪設想。
但是,在“Web 3.0”世界裡,個人資訊的管理方式將會發生質的變化。
基於密碼學知識,區塊鏈技術將所有個人資訊“鎖”在鏈上,實現了高度的加密管理。
目前“Sovrin”專案正在研究基於區塊鏈的個人資訊系統。“Sovrin”不是一個公司,而是由幾個企業共同建立的組織,旨在利用區塊鏈保護個人資訊保安。
使用者在註冊新的社交網站時,網站會向“Sovrin”傳送資訊參考請求。系統收到網站請求,會向用戶傳送手機通知,獲取使用者授權。
通過採用這樣的方式,個人資訊保安得到了保障。
更尖端的系統也正在開發當中。比如“去中心化個人資訊基金會”正在致力於將數字錢包技術應用到個人資訊保護系統中。
我們知道,數字錢包可以管理個人的數字資產。除非得到私鑰授權,否則無法訪問。如果將所有個人資訊都放在數字錢包中進行管理,就可以避免不法分子對個人資訊的盜用。
無處不在的分散式應用
無論是曾經的“Web 1.0時代”,還是當前的“Web 2.0時代”,在網路上執行的軟體或 APP 都依賴於中心化伺服器的集中管理。
然而,這些傳統的軟體和 APP 經常會因為伺服器故障而無法正常執行。
此外,伺服器還會利用cookies收集使用者資訊。這樣一來,伺服器的可靠性就成了一個永恆的偽命題。
如果該伺服器的可靠性較低,那麼使用者資訊就有可能遭到惡意利用;如果該伺服器的可靠性較高,那麼使用者資訊還是有可能遭到來自第三方的惡意利用。
“Web 3.0”時代的一大特性,是分散式應用(Dapps)的廣泛使用。
Dapps 是一種以智慧合約為執行基礎的應用程式,試圖用技術手段彌補傳統應用的缺點。Dapps 執行在去中心化的區塊鏈網路上,擺脫了對中央伺服器的依賴,因此相比傳統 APP 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儘管截至目前,Dapps 在各個領域的應用還屬於“小荷才露尖尖角”,但已經出現了一些明星專案。
比如基於區塊鏈的線上儲存平臺“Storj”。該應用通過將使用者的電腦與區塊鏈連線,幫助使用者在平臺上自由出借、租賃閒置的儲存空間。使用者可以通過數字資產獲取報酬,支付費用。
“steemit”更為知名。這是一個在區塊鏈上發表文章的社交網路,類似於中國的“知乎”。
不同的是,使用者在“知乎”上發表文章之後,可以獲得其他使用者的“點贊”。使用者收穫的“點贊”和閱讀量,能提高他在社交平臺的評價指數。但這更多的是一種心理滿足,使用者並不能獲取實際的報酬。
而“steemit”旨在為使用者提供有償寫作的社交平臺。在“steemit”上,使用者收到“點贊”,就可以獲得數字資產“steem”的獎勵。“點贊”或評價越多,就能得到更多的“steem”。獲得的“steem”可以兌換成 BTC 等區塊鏈世界的“硬通貨”。
這些例子都只是 Dapps 探索之路的掠影。隨著區塊鏈技術的發展,各行各業、各個領域都將出現各具特色的 Dapps。
無疑,在網際網路+區塊鏈的“Web 3.0”時代,Dapps 將會成為應用的新標準。
3、“網際網路+區塊鏈”:價值的新藍海
網際網路是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它解決了資訊傳遞的問題,使得人與人之間的資訊流通變得可靠,並且近乎零成本,從而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與思維方式。
而“網際網路+區塊鏈”則解決了價值傳遞的問題,降低了信任成本,使得人類社會的組織方式更加高效,也從根本上改變了固有的價值交換模式。
今年6月份,央視《對話》欄目邀請了國內外學者,圍繞區塊鏈主題展開了探討。節目中,有學者發表了這樣一番見解:
網際網路由兩個部分組成。一個是基礎設施。這是全世界共建、共享的,任何人都可以參與;另一個是網際網路平臺,經過20多年的發展,出現了私有化、獨佔的平臺巨頭。
區塊鏈的意義,就是把這些偉大的網際網路公司核心能力下沉,將其去中心化。當所有的核心能力下沉,中心化的身份將不復存在,網際網路平臺們將變成大家共建、共享、共有的基礎設施。有了這樣的新的基礎設施,所有人都將再次迴歸到同一起跑線,共同創造新的價值藍海。
該發言人大膽預言,“在未來,區塊鏈的規模將是網際網路的數十倍,甚至以百倍計。”
可以看出,從“網路裝置民主化”到“應用裝置民主化”,區塊鏈思維的發展其實一脈相承。
在“Web 3.0”時代,一個多中心、去中介、自組織、資料共享的可信任網路即將被建立起來。現有的網際網路應用以及傳統行業,無論是即時通訊、社交網路,還是銀行、電商、公共服務,都將被區塊鏈思維重塑,形成新的合力。
一個嶄新的“區塊鏈+網際網路”時代,正在到來。
BB財經原創,作者:華爾街之狼,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www.bbcaijing.cn/news/23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