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易雲音樂做好了一切,除了版權
文章轉自公眾號:鋅財經(ID:xincaijing),作者: 吹吹
2009年6月30日,北京鳥巢,觀眾躁動不安。
30歲的周杰倫和43歲的宋祖英同臺對唱《山歌好比春江水》,在宋祖英嘹亮的“只有山歌敬親人”之後,立馬轉來周杰倫的“唱山歌哎,這邊唱來那邊合”,觀眾沸騰了。
那一天,號稱華語流行天王的周杰倫一共唱了三首歌,有《千里之外》,也有《菊花臺》。當然,還有很多明星也在那天唱了歌。
網易雲音樂把這些歌曲精心編錄到《中國北京鳥巢夏季音樂會》專輯中。遺憾的是,今天在網易雲音樂上,周杰倫在此專輯中只剩下由宋祖英主導的這首山歌。

網易雲音樂播放介面
今天,百度搜尋“周杰倫”,網易雲音樂的歌曲列表排在第一位,那首山歌也排在雲音樂的靠前位。把酷我音樂、酷狗音樂、QQ音樂等都擠到後面去了。
不得不說,雲音樂的這些“第一”,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百度對網易雲音樂的戰略投資。 上個月,網易雲音樂宣佈達成新一輪融資,投資方包括百度、博裕資本等。
即便已和百度合作,從網易雲音樂的入口點進去,周杰倫的大部分歌曲依然是黑白。這次融資完成後,網易雲音樂還是沒搞定周杰倫歌曲版權。
1、沒有版權的抱團
網際網路公司有一個漫長的抱團史。
比如,滴滴牽手快的、蘑菇街與美麗說併購、美團和大眾點評的整合、攜程收購藝龍和去哪兒、阿里收編餓了麼……
這一次,在10月12日,網易雲音樂和百度抱了團。為什麼?

圖片來源於網路
鋅財經聯絡上百度方面,問他們“百度在音樂領域的打算”,對方迴避了該問題,強調本輪戰略投資主要是基於百度APP和DuerOS生態鏈上的佈局考慮。
看來百度此行志不在音樂,它又能為網易雲音樂提供什麼?
百度相關人士告訴鋅財經,未來,網易雲音樂的優質內容將通過百度App、搜尋、資訊流、好看視訊等產品觸達億萬使用者。
此外,雙方的戰略合作首先將在智慧硬體領域落地,網易雲音樂將接入DuerOS平臺,藉助百度的AI技術,以智慧語音互動形式、在居家、出行等多場景, 為使用者打造創新的音樂服務體驗。
值得注意的是,網易強調“仍單獨享有對網易雲音樂的控制權”;而百度昭告天下的則是另外一件事:擴張內容生態版圖。
好在,雙方達成一個默契——給使用者帶來更優質和豐富的音樂服務體驗。
不好在,百度提供不了網易雲音樂版權。
版權是網易雲音樂繞不開的心結,分析人士稱,版權費貴是一方面原因,因為巨頭壟斷、有錢也買不到版權是另一方面原因。
公開資料顯示,2017年,騰訊音樂付出3.5億美元外加1億美元股權的代價才簽下環球音樂版權。網易雲音樂雖未披露版權費用,但在2017年4月的A輪融資中,雲音樂獲7.5億融資。這個金額,投入到版權大戰中,稍顯渺小。

圖片來源於網路
網易雲音樂曾經尋求過版權合作,比如今年3月6日,阿里音樂與網易雲音樂達成音樂版權互相轉授權。
再比如今年2月9日,在國家版權局積極協調推動下,網易雲音樂與騰訊音樂就音樂版權合作事宜達成一致,相互授權音樂作品。
這並不意味著免費共享版權,處於版權弱勢地位的網易雲音樂依舊被動。
打個比方,今年4月5日上午,騰訊音樂就釋出宣告:“2018年3月31日網易雲版權轉授權到期後……暫停與網易雲音樂的轉授權合作洽談。”
自此,很多周杰倫的歌曲都聽不到了。
2、繞開版權的“使用者體驗”
丁磊堅持認為,“音樂是需要分享的。”
當2012年音樂市場已經是一片紅海,這個市場上已經有諸多音樂平臺,丁磊依舊堅持認為,那些平臺只是實現了音樂的“播放功能” 而沒有挖掘出其中的 “分享功能”。
他想要的是一個“可以隨時聽音樂,隨時和他人分享音樂”的移動網際網路產品。網易雲音樂就此誕生, 它先天注重使用者體驗。
那個時候,丁磊壯心不已,“如果說iPhone重新定義了手機,希望網易雲音樂以社會化發現與分享的方式,重新定義音樂體驗,為使用者打造全新的音樂生活。”
直到2015年7月,國家版權局釋出《關於責令網路音樂服務商停止未經授權傳播音樂的通知》,一下子把戰線拉到“版權”上,網易雲音樂的優勢才開始變得暗淡。

網易雲音樂上,周杰倫《魔傑座》歌單全部灰色
騰訊反應很快,火速把旗下的QQ音樂業務與中國音樂集團(CMC)合併,與酷狗音樂、酷我音樂成了一家人,拿下了音樂版權領域的大半壁江山。
比達諮詢資料顯示,2017 年主流音樂平臺下載量市場份額中,騰訊旗下音樂品牌以65.2%的佔比排名第一,對比網易雲音樂、阿里音樂優勢明顯。
完成新一輪融資的網易雲音樂,有沒有可能繞開版權之爭,依靠“音樂體驗”繼續發力?
網易雲音樂CEO朱一聞此前的一次公開發言,似乎能從另一個層面表達對於版權的態度:
“版權大戰搞得所有的使用者被逼得裝至少兩個以上的音樂 APP,這其實並不是一個很好的體態,我覺得這是音樂產業的倒退。因為版權未來一定是分享的,不會是說壟斷的。”

QuestMobile資料
朱一聞所認為的“產業倒退”,如今似乎愈發逼近。
QuestMobile資料顯示,2017年7月,騰訊系音樂app獨佔使用者佔比95.7%,與網易雲音樂的重合使用者數為2477.2萬人;2018年7月,兩家的重合使用者翻了一倍,達到5750萬人。
可是,使用者到底還是在意版權,很多人選擇了解除安裝版權少的一家。
有網友在知乎上提問:你為什麼解除安裝了網易雲音樂?收到了8263個回答,被瀏覽超過200萬次。鋅財經發現,解除安裝原因依然聚焦在“版權”。

知乎網友關於網易雲音樂的提問
網易的一位前員工告訴鋅財經,2015年時,已經很明顯看到網易雲音樂大量歌曲下架。這和大家在外圍看到的情況是一樣的。
版權乏力,網易雲音樂如何應對?鋅財經試圖聯絡網易集團,暫未得到迴應。
3、有沒有新賽道?
QuestMobile資料顯示,網易雲音樂的七日留存率達到46.7%,遠高於騰訊系的音樂App,但與此同時,解除安裝率也高於同類音樂平臺。
近年來,雲音樂一直以來都在努力尋找新賽道,試圖打破版權困局。

圖片來源於網路
比如,在打造使用者體驗方面,網易雲音樂最大程度地成就“中國懶人”,把“搜尋歌曲”進階為“個性推薦”,並且不斷地細化使用者群體,滿足社交、視訊、音樂、學習、動漫等各類需求。
與此並行的,還有原創音樂人之路,依靠特有的音樂人資源,彌補版權上的短板,並給使用者打造偏小眾的曲庫。今年9月,入駐網易雲音樂的獨立音樂人數量已超過7萬。
其實在新一輪融資訊息釋出的當天下午,網易還在忙另外一件事——
成立電音品牌放刺FEVER,其業務板塊包括現場活動、音樂製作/DJ學院、藝人經紀、品牌跨界合作、衍生品開發、遊戲音樂、高階定製電音旅行等。這一“套裝”,與原創音樂人的發展路線剛好“順路”。

網易音樂音樂推出“放刺”
此外,音樂直播產品“LOOK直播”也悄然推出,垂直地向音樂人傾斜各類推廣資源,專為音樂人提供唱作、互動平臺。與此同時,在為扶持獨立音樂人的“石頭計劃”和扶持內容創作者的“雲梯計劃”進一步提供推廣渠道。
不難看出,網易雲音樂試圖在尋找一系列新的產業之路,去給使用者體驗摸索新的維度。
鋅財經創始人潘越飛表示,同樣的境遇,其實也出現在早年的數字音樂跟CD音樂競爭。早期的蘋果iTunes,不被CD音樂販賣方認同,生怕商業模式被破壞。直到CD音樂沒落,蘋果給了一套完整的、清晰的、可規模化的產業模式,才真正被接受。
他認為, 如果網易雲音樂能夠把其擅長的小眾音樂走成一條產業鏈,把規模化走通,保證雙方收益,這也是一條商業模式。 最後能不能走出一條全新的、可規模化的商業路徑,還得等待測試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