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小程式的開發者生態之可借鑑的地方
1、
準備寫今天的文章時,我有一個意識浮現了出來:我並不是為了 完成 主題日更這件事而寫,更重要的是,我在其中有哪些思考、梳理與成長?
2、
今天的主題,起源於最近感興趣並在關注的一個話題:
開發者生態,都是怎麼玩兒的?
我按照已有的資訊,暫時鎖定以下案例:steem,eos,微信小程式,cocos2d。
之前我在
ofollow,noindex">倒數977篇 第一次寫開發者生態這個範疇的文章,本篇側重於簡要概述了steem生態中除了steemit之外的其它專案有哪些,目前如何。感興趣的可以點進去回顧一下。
今天這篇則源於一個素材,發表於2018年5月的 《用爆款和流量造神之後,開發者生態最終成了小程式的「勝負手」》 。
3、
開發者生態非常重要。——兜兜轉轉, 勝負手最終還是回到開發環境的構建上。
它很重要,這是一個結論。這個結論有一個關鍵的變數:在什麼時期?時期,既有外部環境的考量,也有自身進展的考慮。
以及隨之而來的量化結論:有多重要?
小程式是微信當下最重要的事情,進一步完善開發者生態是微信的首要任務。
——小程式的思考邏輯如此,我大P的思考邏輯也大抵可借鑑。只不過思考邏輯雖然一致,但所面臨的環境和量化結論則有不同。
4、
小程式對於微信來說是一個 底層的生態產品 ,不同於之前的任何單一功能產品。
我大P也是如此。把PRS網路,PRS生態與PRS專案團隊所構建的自有DApp混為一談,是常見的偏誤。
生態產品相比於功能性產品來說,需要更久的優化週期,尤其在穩定性上和使用者友好性方面。可惜的是, 生態產品並不能通過流量和熱度來快速催熟 ,試圖用流量和熱度快速造神,結果只會讓一個初級生態迅速畸化。因為小程式作為微信構建未來服務能力延伸、甚至商業化的關鍵,其生態地基「正不正」很關鍵。
這是一則非常重要的心法。
5、
這裡放出一個時間軸。
打地基
2017年1月,小程式正式上線。
2017年3月,小程式密集而有序地開放一批功能。節奏是,連續半年時間,每月有3~5個大動作。這個大動作可以理解為一個重要的功能開放了。
這是 打地基階段 ,讓底層開發生態漸漸成熟, 具備了長出典型案例的條件 。
樣板間
2017年底,電商類小程式脫穎而出,並在雙11交出亮眼的成績單。其後是小遊戲交出了「3.1 億使用者,單個遊戲 DAU 過億」的成績單。
小程式通過電商的 「造富神話」 極大的刺激著開發者們的神經,無數的開發者都已經摩拳擦掌,準備投身小程式開發。至此,在構建開發者生態這件事上,微信已經 聚集了足夠的勢能 。
這是樣板間階段。
激烈競爭
造富神話,既吸引了開發者,也吸引了大量的競爭者。而騰訊則先後提供以下“內容服務”:
從 2017 年底開始,從釋出「小程式開發助手」到成立中國高校微信應用教育聯盟,再到之後和 Udacity 合作推出開發課程(3月28日),以及 WeGeek 等各種小程式開發大賽。
通過 Udacity 的課程,小程式的普及程度必然會在開發者環境中有明顯提升。而除此之外,網易雲課堂、騰訊課堂、學堂線上、好大學等線上主流 MOOC 平臺也都紛紛與微信合作推出了小程式開發課程。
在面對競爭時,做什麼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有哪些競爭優勢能讓自己更大概率勝出。小程式有2點:在開發者普及的內容服務上,是走的最遠,功課做的最足的;其次小程式天然擁有較低的開發門檻。
創造力
為什麼需要做教育?為什麼面向高校、社會做這些實現更高的普及度的教育?開發門檻不是已經很低了嗎?這裡又有一個很重要的心法:
但對於小程式這樣基於場景化服務的應用生態,尤其是在微信的社交網路中,其開發和運營的結合變得更加重要。如何更好的啟用長尾流量、更好的發現應用場景、更好的利用微信的關係鏈優勢…… 這些都不是靠微信自己就能找到解決方案的。
微信需要找到更多完美的「實驗田」,也需要激發更多人的創造力,讓這些創造力作用於小程式的開發生態,而高校無疑是最佳選擇。
大學校園就像一個微縮版小社會,有著完備的生活場景和足夠多使用者樣本,同時更擁有相對封閉穩定的環境,以及眾多思維活躍的年輕人,是天然的小程式實驗田。
我大P也是非常低的開發門檻,同時也具有豐富的商業可能性,需要啟用更多人的創造力。是不是覺得這裡面有許多可借鑑的思路呢?
在調動群眾智慧以及主觀能動性上,微信一直很有一套,於是在逐漸建立起一個完整的高校小程式開發環境後,微信舉辦了高校微信小程式應用開發大賽,並提供了可觀的獎金額度,以此來激發高校學生更大的參與度。
在開發者生態扶持這件事上,如果說教育聯盟和高校開發大賽是微信的封測,那和一系列課程平臺合作推出小程式開發課程,並舉辦「WeGeek 微信小程式職業開發大賽」則可以算是扶持計劃的全面落地。

引用圖片
健康生態的呵護
微信已經樹立了足夠多的爆款和優秀案例,已經能吸引足夠多的開發者投身小程式,同時也吸引了很多投機者。
在小程式狂飆突進的這一年多時間裡,因違規而被封掉的爆款小程式也不算少,這些成長快速且體量很大的小程式一旦違規跑偏,很容易會帶偏一眾跟風者。即使事後封殺,也多少會對整個使用者以及開發者生態帶來不可逆的負面影響。
和半年前相比,除了用爆款和流量造神,微信現在更需要在一個已經相對成熟的開發環境中用可控的方式去激發小程式行業的創造力。無論是高校的實驗田還是 Udacity 的課程,抑或是 WeGeek 大賽,都是在幫助微信去構建一個更有序且可持續的開發者生態。
如果說這場「類輕應用」的開發者生態競賽中,小程式已經跑在了最前面,那能否保持開發生態長線健康發展則決定了小程式最終能跑多遠。
5、
最後提一句:
小程式從 2017 年 1 月正式上線至今不過一年多的時間,卻經歷了現象級的火熱、冷卻再火熱的過程,而這些過程也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小程式開發者生態的發展。
換言之,任何事情都是有一個過程的。沒有誰,能一上來就一帆風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