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戰線》原總編 胡欣女士墜樓離世
作者|丁鰻
來源|媒通研究院
胡欣被業內人士譽為善於“沉下去”的職業編輯,她能夠讓讀者感受到朋友般的親切,同時傳遞給對方難以抗拒的感召力。
11月6日中午,人民日報新聞戰線雜誌社原總編輯胡欣在報社36號樓(家屬區)墜樓身亡,多個訊息源確認系自殺。有知情人士稱,胡欣生前患有抑鬱症。
胡欣,一位溫婉知淑的媒體人,對待工作認真專注,待人待物寬和謙敬。其生於195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高階編輯職稱。
據原人民日報海外版主任編輯王君超回憶,胡欣大姐優雅、知性、潔淨。在理論部的一個刊物工作時,經常一個人來人民日報海外版的排版車間排版,來去匆匆,非常敬業。做《新聞戰線》總編輯後,注重與學界的互動,見到離職多年的前同事,她依然會十分熱情。
現任香港衛視國際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總裁的汪家駟曾盛讚胡欣:“心中舒捲傳媒風雲,筆下成就錦繡文章。面對觀點的碰撞,凸顯專家超卓女性的縝密;置身轉型與嬗變,堅持黨性、人民性的完美融合。創新期刊,引領媒體,為人作嫁衣,吐珠納玉。胡欣,是新聞人的好姐妹,百花園中好園丁。”
在專業方面,胡欣也被業內人士譽為善於“沉下去”的職業編輯,她能夠讓讀者感受到朋友般的親切,同時傳遞給對方難以抗拒的感召力。1990年,胡欣進入《人民日報》理論部工作,曾任《人民論壇》雜誌社總編輯(1998—2004)、理論部部務委員。
這一時期,胡欣作為“任理軒”和 “任仲平”寫作班子成員,參與了多篇重磅文章的研究、寫作與編輯,獲得諸多獎項。
她主筆的文章《黨報理論宣傳的哲學思考》曾獲“五個一工程獎”。在此文中,胡欣對理論編輯工作做出如下總結:既遵循一般的新聞規律,又有自身的規律。它不可能像一般新聞工作那樣到處去發現、尋找新聞點,而必須保留理論思維的空間,這是動中之靜;但在理論宣傳、理論分析中,它又必須運用抽象思維的優勢,解剖各種事實,深入分析,以理服人,這又是靜中之動。
她編輯的文章《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中國稅收與稅制》,1997年5月10日發表於《人民日報》,得到朱鎔基總理批示表揚。《財政巨集觀調控與啟動經濟增長》一文,1998年6月16日發表於《人民日報》,被美國《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倫敦《金融時報》、香港《大公報》等多家報刊轉載,並視其為“中國轉變財政觀念,實行擴張性財政政策的暗示與訊號”。當時的國內學者更稱此文是提出“積極的財政政策”第一文。
“在一個眾聲喧譁的時代,能堅守、不盲從、有信仰,越來越成為一種稀缺品質”。盧新寧在擔任《人民日報》評論部主任時曾如此評價:“胡欣從事的是編輯工作,但同樣有著‘用力而緩慢穿越硬木板’的定力。由此折射的,是一個職業新聞人的激情和眼光。”
2008年底,胡欣出任人民日報社新聞戰線雜誌社總編輯。帶領《新聞戰線》連續3年在中國新聞獎評選中獲獎總數居全國新聞專業刊物之首。2012年的記者節,胡欣在分享“中國新聞獎”獲獎所感時,描述了自己的心境:“這一種莫大的榮譽,也是動力和壓力。我自己有一種不安,覺得得獎得的多了一點……不敢說誠惶誠恐,也是一種坐臥不寧,有壓力。覺得自己學習改進的地方還是很多的。”
事實上,胡欣擔任總編的那幾年,《新聞戰線》在內容上做了許多硬功夫、深功夫。《中國新聞出版報》曾報道,胡欣帶領採編隊伍研究新聞傳播規律,探求新聞宣傳藝術,雜誌辦得既專業又可讀。當時也有媒體人形容,“板了幾十年面孔的《新聞戰線》忽然華麗轉身,變得那麼靚麗,那麼時尚,那麼高階,那麼耐讀。”
關於新聞人的職責,胡欣的主張樸素、通透,講究高遠的立意和深入民心的表達。她曾指出,“作為黨報、作為媒體人,在建設中國夢過程中,不要去說教、說理,而應該講故事,通過一位位個體,一個個企業、單位、家庭等講述他們有什麼樣的夢想,如何去實現夢想,把中國夢的理念隱藏在講述的故事裡,讓讀者親切感受到中國夢的感召力。”
胡欣以優雅的姿態處世,默默承擔起來自工作與生活的諸多壓力。我們不知她具體遭遇了什麼,但媒體人在漫長職業生涯中積累的焦灼、憂鬱或許是相通的。為此,扼腕痛惜之餘,願她獲得最後的尊重,願所有媒體人身心平安。
編輯 | 劉小倩
優質專案“融資首發綠色通道”:創業者請加微信liuqian553903144,務必註明專案名稱;或傳送BP至[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