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理相反觀點的一流智力

01
美國作家菲茲傑拉德(F. Scott Fitzgerald)在小說《了不起的蓋茨比》中說:“ 檢驗一流智力的標準,就是看你能不能在頭腦中同時存在兩種相反的想法,仍能維持正常行事的能力 。”
這句話,現在也算名言了。
尼爾斯·波爾說,“一個深刻的真理的反面,可能是一個更深刻的真理。”
芒格說,“反過來想,總是反過來想。”
一般來說 ,我們傾向於認為一流智力的標誌是思考深入、反應快速、觀點獨特等,為什麼處理相反觀點成了標誌呢?
先說結論: 自如的處理相反觀點的人,能更深刻而準確的理解人性和社會,能更靈活的處理問題。
02
我們看看下面這些相反的觀點:
投資要在別人恐懼時貪婪,在別人貪婪時恐懼。
投資千萬不要與趨勢為敵。
李嘉誠說:我花90%以上的時間思考失敗。
王健林說:什麼清華北大,都不如膽子大。
碎片化時間不利於人深入學習知識,是造成思維淺薄的罪魁禍首。
能否很好的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是把人的層次分開的重要原因。
市場會自動均衡,不需要政府調控。
存在市場失靈,需要政府調控。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人靠衣服馬靠鞍。
男子漢大丈夫,寧死不屈。
男子漢大丈夫,能屈能伸。
似乎在通往同一目標的道路上, 總是存在著相反的意見。
這非常的不科學。
科學告訴我們要追求真知和真理。就算知識會演進,新的規律會取代老的,但此時此刻,我們總是有一個更正確的理論。日心說取代了地心說,相對論超越了牛頓力學。
相反的觀點,是不是肯定有一個錯了?
哪一個錯了?
03
人類社會和自然界有很大的不同,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也有著根本性的差異。
自然科學對事物的定義相對精確,物體的行為有可重複性,理論在不同的時間和空間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和普適性。
一塊石頭,從物理學和化學的角度,我們可以對其質量、體積、溫度、構成元素等給出精確的資訊。
100年前石頭,甚至幾千上萬年前的化石,都可以做元素分析。伽利略時代的大小鐵球同時落地,今天也是如此。
用同樣的公式,既可以解釋地球上物體的運動,又可以解釋宇宙中天體的運動。
而社會科學則恰恰相反,很多事物無法精確的描述,外部條件永遠在變化,不存在一模一樣的兩條河,行為沒法完全重複,因而社會科學很難有大一統的、普適性的、跨越時空和文化而保持一致的規律,更多的是一些區域性的和有時限的規律。
一個人究竟是好人,還是壞人?好和壞,怎麼定義,怎麼測量?好人一直好,壞人一直壞嗎?
自私還是利他,善還是惡,謹慎還是冒險,自由還是紀律,寬容還是嚴格,莫不如此。
一家公司200人,我們可以精確的定義每一個人的身高,收入,但是我們如何衡量每一個人對自己身高的主觀感受,對自己待遇是否滿意,以及對未來收入如何期望?這個月的測量和下個月有區別嗎?得需要多少個維度,才能全面的描述這個組織?
智商和成功之間什麼關係?智商會不會變化?同性戀婚姻要不要支援?今天和30年前和觀點有很大不同。
集體主義在日本發展挺好,但美國卻推崇個人主義。歐美搞的很成熟的市場經濟和民主制度到了非洲、中東都變了味。
04
相反觀點,就其正確性來說,有以下四種情況:
①兩個都錯
②兩個都對
③你支援的對,另一個錯
④你支援的錯,另一個對
這四種情況都可能存在。
兩個都錯
跟人、人性和人群相關的東西,往往都不是非黑即白的,更多的是散落在一條光譜上。光譜任何一端都是偏頗的,因而走極端的觀點往往是不正確的。
有時爭論的十分激烈的雙方,其觀點都是偏頗的,也根本不可能達成共識,因為世界不是他們想象的樣子。比如,內向好,還是外向好?善,還是惡?軍事化管理和還是個性化管理?
不能包容相反觀點的人,往往更傾向於用二分法來描述世界,選擇了一個,另外一個就必然是錯的,必須被否定,甚至消滅。
但,世界並非都是黑白分明的。
兩個都對
最典型的情況,就是視角的不同。觀點相反,是因為站在不同的角度來看問題,每一個觀點在其特定視角下,都是正確的。
比如,有個工作機會,需要你去外地常駐,你要不要接受。你站在事業發展和陪伴家人的不同角度,自然會得到不同的結論。公司要不要縮減產品線?財務、銷售、研發,不同的視角下,會有不同的意見。
任何事物,從描述和分析來講,可以切入的視角,理論上是無窮的。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視角,再自然不過了。
我對他錯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覺得自己觀點是對的,相反的觀點是錯的,這是天性使然。越是自己花了力氣研究得到的觀點,越是自身經歷驗證過的觀點,我們越覺得正確,也會覺得對方是錯的。
誠然,我們的確有對的時候。但是此時,我們如果能夠清醒的認識到,錯誤的觀點可能僅僅是基於特定的時機,特定的人,特定的組織,特定的環境的話,我們就能更好的把握事物的全貌。
既然沒有普適真理,我們的對可能是一時的,一地的,那對方的錯也可能如此。
我錯他對
我所持有的觀點當然有可能是錯的。
就算其過去對,現在也不一定對。就算其經過多個場合的驗證,也不意味著一定適用於目前的人或者人群。而且,就算其今天對,明天換個環境和條件,也不一定就繼續對。
05
現在心理學家有一個概念,叫做“ 認知信念 ” (epistemic belief),意思是一個人對知識和獲取知識的看法。
有兩種認知信念, 簡單認知信念和複雜認知信念。
簡單認知信念認為知識都是一個個孤立的事實,一旦被發現就不會再改變,獲取知識的過程是一個被動的過程,傾向於服從權威。
複雜認知信念則相反,認為知識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聯絡交織成一個體系。知識也不是靜止的,可以隨著時間慢慢演化,新的證據和新的論證方法可能會改變現有的知識。我們不能盲目地聽從專家的意見,而應該親自去驗證知識的來源是否可靠,最好自己能進行推理。
在現代生活中,我們經常可能會面對一些互相沖突的資訊和觀念。心理學家說, 一個人的認知信念,就決定了他能不能從衝突資訊裡學到東西。
心理學家做了一個實驗,他們找了美國和加拿大的282個高年級大學生做受試者,關於“氣候變暖”問題,給出了來自氣象學家、天問學家和不同媒體的觀點迥異的四篇文章,測試他們閱讀以後的反應。
結論是,那些有複雜認知信念的學生看完這四篇文章,產生的情感是“ 好奇 ”和“ 享受 ”。而那些抱有簡單認知信念的學生,產生的情感則是“困惑”、“挫敗感”、“焦慮”,甚至“厭煩”。
06
現在,我們可以有以下認知和行為準則:
①存在相反的觀點很正常。
②相反的觀點,不一定必須分出勝負,有可能都對 ,也有可能都是錯的。
③和人相關的領域裡,任何極端的觀點,多半都是錯的。
④不要把擁有相反觀點的人視為你的敵人,更不要輕視和嘲笑你覺得擁有錯誤觀點的人,你們的區別可能僅僅是視角不同而已。
⑤當你為自己的主意洋洋得意時 ,想想相反的觀點,那可能是一個更妙的主意 。
⑥當你覺得行動不順時,嘗試一下相反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