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網際網路大會:網際網路敘事從代際衝突奔向代際融合
原標題:網際網路敘事從代際衝突奔向代際融合
沈彬
烏鎮網際網路大會又來了。一年之間網際網路江湖風雲變化如白雲蒼狗,有人來了,有人沒有來。相對於殘酷的網際網路商戰,首屆烏鎮影展帶來的則是長尺度之下網際網路作為“暖科技”對人的生存的改變。
浙江日報報業集團與螞蟻金服推出了名為《暖:網際網路改變的100張面孔》的影展,100張照片中的面孔都是普通人,它們是新華社、中國文聯攝影藝術中心、視覺中國等專家團從全球10000張照片裡選出來的。
其中兩張照片給我的印象極深。一張的主角是我的朋友蕭君瑋,2015年第二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烏鎮峰會期間,《新民晚報》記者蕭君瑋坐在老街邊用筆記本電腦寫稿,不遠處是當地穿著圍兜的中老年婦女,歪著頭、探著身子看著他,既有好奇,又有一些怯生生的。
這張照片“看圖說話”的意思很直白,面對網際網路技術衝擊,兩代人態度不同,年輕人駕輕就熟,中老年婦女則被貼上了“劉姥姥”的輕喜劇標籤。
這是三年前的事,如今這條被預設的橫亙在代際之間的數字鴻溝還在嗎?
100張面孔中還有另一張:南京的一場婚禮中,新娘親友團紛紛亮出支付寶,讓新郎發接親紅包才給開門。去年還有一條新聞,北京一場婚禮上,伴娘為收份子錢方便,脖子上掛著支付寶收款碼。事情鬧成了一樁新聞,有人認為把紅包弄得太“直白”,讓原本浪漫的婚禮變得滿場銅臭味。但無論如何,這已是潮流趨勢,我今年參加了一場婚禮,真的是用電子支付刷的份子錢,而且家裡的長輩很坦然地接受了。
網際網路改變世界,不僅指硬體上的改變,還包括在軟體、思維方式、社會禮儀上的變革。有了便捷的手機支付,90後聚餐時很少面紅耳赤地搶著買單,而是紛紛拿出手機轉賬拼單。長輩們也越來越接受網際網路禮儀和習慣,曾經被預設的代際衝突正在被填平,“全民網民”的時代意味著數碼平等和代際網民的大融合。
網際網路不再是10年前基於“楊永信視角”的代際對抗,當廣場舞大媽通過微信群被精準組織,當大爺刷手機刷得停不下來,那個視“網癮”如洪水猛獸的時代正在遠去。中國網民人數已經達到了8億,雖然30歲以下的人群佔網民群體的52.2%,但網際網路不斷向40歲以上的年齡群體滲透,甚至60歲以上網民也已經達到5%這個關鍵值。
其實也不奇怪。如果以2000年為中國網際網路元年,當年20多歲的小夥子如今已經迭代到40來歲的中年,這幫玩著《紅警》、看著《第一次親密接觸》油膩起來的中年人,當然是網民共同體中的一員。當下中國正在實現全民線上代際融合。
你會發現中老年人不再是網際網路的“他者”。從網際網路產品開發的定位角度看,沒必要“唯年輕是論”;從商業前景的角度看,意味著網際網路使用者數量的天花板正在被打破,不僅空間上向四五線城市全面開花,在年齡維度上40歲+,乃至60歲+都可成為新的藍海。
人的思維總是被現實侷限,以往廣告中展現天倫之樂的標準場景,可能是一家三代圍坐在客廳沙發上看電視。但是,以電視為代表的大眾傳媒正在逝去,取而代之的可能是一家人在客廳裡分享跨店的優惠券,一樣其樂融融。因此,當你發現兩代人之間實在無話可說時,可以嘗試教父親怎麼使用支付寶綁銀行卡,怎麼使用花唄,怎麼薅 馬雲 的羊毛;或者教媽媽怎麼發朋友圈,怎麼對朋友分組,怎麼不聽歪門邪道。
這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以“創造互信共治的數字世界——攜手共建網路空間命運共同體”為主題。談到“網路空間命運共同體”,很多年輕網民想當然地將中老年當成“他者”排除在外。其實並不是這樣。如同前幾年90後用彈幕文化、吐槽文化反哺主流一樣,如今“中老年表情包”“祝我們的友誼天長地久”等網際網路IP,也像野蠻人一樣殺入文化場中心。一個前所未有的“全民網路使用者時代”正在走來。中國網民群體不需要通過“弒父”來標榜自己的獨立性,因為網路已是全民屬性。
(作者系資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