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降臨,設計師的危機or機會?
AI的興起,將社會推向了更高階的人工智慧時代。但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一方面,AI的興起可以極大地便利我們的生活,諸如自動駕駛、智慧零售、智慧家居等等;但是另一方面,AI的存在也將對部分職業人群構成威脅——“譬如”我們的設計師。
那麼當AI降臨之時,設計師看到的是危機還是機會呢? 簡單來說就是一流設計抓機會,二流設計等機會,三流設計沒機會。
要理解這個問題,就要學會正確看待設計師與AI設計工具之間的關係。 設計師,是一個由頭腦驅動創意的腦力工作者;AI智慧工具,是一個由演算法驅動執行的“算力工作者”。而工具是為想法服務的。
這就好比海浪衝擊沙灘,留下了一大堆奇奇怪怪的印記,而富有想象力的孩童,總是能挑選出一些獨特的印記,用枝丫為它們增添有趣的靈魂。設計師自然也可以利用AI強大的機器學習能力,不斷重新整理自己的靈感庫或是提高自己的設計效能。

但是,也有諸多的廠商並沒有理解到設計師與AI設計工具之間的關係,為了引得資本的關注,其製作的Demo演示效果技驚四座,一時間風光無兩。這也導致了不少關於AI取代設計師的言論甚囂塵上。
儘管Demo演示十分亮眼,但實際使用效果卻不盡如人意。怎麼說呢?與其說它們是“人工智慧”倒不如說是“模板化工具”。因為最終呈現的版式、視覺效果都太統一了,而不是有針對性的進行調整。
就像獲得沙特國籍的知名“人工智慧”機器人——索菲亞一樣,看上去擁有超常的“智商”,針對提問可以應答如流,但最後被曝光不過是一場營銷策劃而已,索菲亞所有的“言論”不過都是工作人員提前編排好的。

雖然市場一向如此,但科技的好壞終究不是靠營銷來評判的。風口之上,誰都能做一隻飛起來的豬,只有大風退去,才知道誰有能力飛翔。
儘管目前有不少的打著AI設計工具概念的偽產品,但仍然有不少擁有硬核實力的產品。 諸如Autodraw、Deep Dream Generator、Yossarian等,儘管它們看上去還不夠“智慧”,但卻已經可以輔助設計師完成一些設計流程了。
AI的正確開啟方式
由於Photoshop、Sketch、MindNode、Axure等專業工具的存在,妨礙了部分人的靈感發揮,同時也鑄就了一批工具使用者而非靈感創造者。那麼AI設計工具便是輔助設計師,讓其可以從瑣碎中抽身出來專注靈感創作。
▪ Autodraw
不知各位還記得前幾個月風靡朋友圈的“猜畫小歌”嗎?其實在去年的時候Google就推出了一個網頁版——Autodraw,只不過這並不是拿來玩的,而是一個智慧圖形輔助工具。即便是一個沒有繪畫基礎的人,也能通過這個工具快速地“描繪出”一幅簡筆畫。
這對於提高設計師的草案繪製效率有著極大的幫助。圖形模板庫作為設計師的利器之一,大家估計都有不少的私藏,但有一個弊端就是找起來比較麻煩(特定常用的除外)。
但利用Autodraw,設計師只需要簡單的勾勒幾筆,AI就能大概分析出你想畫什麼,併為你提供相應的圖形以供選擇。原本需要花一定時間的圖形,現在只需要寥寥幾筆便可以完成了,設計師可以從瑣碎中抽身出來進行靈感創作,還不趕快用起來!

▪ Deep Dream Generator
而在效果合成方面,谷歌的Deep Dream Generator也有著不俗的表現。利用卷積神經網路,Deep Dream Generator可以根據你選擇的藝術家作品的風格重新繪製你的照片,簡單來說就是照片的風格轉換。
儘管這項技術已經在諸多相機APP裡面得到了應用(典型代表是Prisma),但它們通常都需要額外付費並且只有特定的模板可供使用。而如果是讓設計師利用Photoshop自己處理,且不說最終效果如何,整個處理過程也會耗費大量時間。從投入產出比來思考,你就會知道這是否是值得的。
而如果把這項工作交給AI來做,設計師便可以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靈感創作中去。

▪ Yossarian
最後要跟大家提到的是一個頭腦風暴輔助工具——Yossarian。傳統的頭腦風暴主要靠人腦驅動,通過各種言論的碰撞,再不斷地迸發出新的靈感。這就要求頭腦風暴會議需要有足夠多的參與者,同時一場腦暴會議的持續時間也相對較長。
那麼AI在這裡可以做什麼呢?與人腦相比,機器強大的算力可以在短時間內快速羅列出超多的結果,當然如果你只是用傳統的檢索工具的話,最終只會得到一系列的結果,而創造性的AI工具,則可以幫助你發散思維。
舉個例子,你認為什麼是美?
當你用Google搜尋“beauty”時,你只能看見“大眾美”——美女,而當你用Yossarian時,它會帶你發現世界不同的美,自然之美、家庭溫馨的美、絢爛設計的美……


AI時代下,真正決定你所遇見的是危機還是機會的,正是你的腦子。惟願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每週,艾體驗都會向大家分享一些有關於設計師/設計的文章,包含了產品設計的乾貨、實戰的案例、心理學分享等等。想獲取更多關於智慧互動體驗設計的乾貨,就趕緊關注我們的專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