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見東軟已在敦煌
作者 | 張戈 (公眾號ID:TechECR)
又見東軟,已在敦煌。
他正站在中西方文化融合的時空節點,更站在產業融合的思維節點。
初見東軟,國內諸多解決方案提供商之一,雖然體積最為龐大,但面容未見光鮮;二見東軟,國內最具網際網路思維的IT方案商,而且沒有之一;又見東軟,已在敦煌,他學會了在分享之後獲得快樂,在生態中獲得成長。在行業間界限越發模糊時,他不再懼怕被顛覆,而是主動推動產業融合,在軟體已經成為日常消費品時,他不恐懼被廉價,而是連線生態。
東軟的“數字領土”
東軟解決方案論壇2018,選擇在敦煌舉辦,即是這家企業對產業發展的理解。東軟並不時尚,但中國30%的大型醫院、30%的電力服務,背後是由東軟支撐;東軟也不經常登上媒體頭條,但其支撐著超過7億國人的社會保險;支撐了中國13億人口資料庫的管理;支撐了1.13億人使用高速公路綜合服務。
上述數字,即是27年來東軟開墾出的“數字領土”,但封閉守成的企業,必然會成為消失的莫高窟。又見劉積仁,東軟集團董事長兼CEO,他活的越發年輕放鬆,不是滿足,而是看清產業未來後的更快步伐。“東軟是一家軟體企業,更是以軟體創造社會價值,以軟體創新商業模式的公司,東軟將在融合中找到自己的發展空間。”劉積仁說。
東軟的融合業務邏輯
聚焦東軟的融合思維。“東軟要感謝客戶給予的機會,也要感謝客戶對東軟的忍耐寬容。我們經常犯錯,今後還可能做得不夠好,這是因為產業需求永遠在變革,東軟不可能用靜止的解決方案,去解決客戶動態的、變革的變化。”劉積仁說:“如果以封閉的心態、靜止的心態,中國IT產業恐怕會比房地產、製造業面臨更大的挑戰,而融合和開放,才能使東軟視野更廣、格局更大,才能在正確的時間識別正確的機會。”
何為融合?融合是能力、融合是文化、融合是變革、融合也是超越。東軟永遠擁有好奇心,他關注情緒商業、Z時代、二次元經濟,研究為什麼抖音依靠“嘚瑟”,也能創造商業價值。東軟也始終擁有對產業的敬畏之心,他分析儲存成本下降、通訊服務費下降,聯網裝置指數級增長,資訊科技在失去“獨立性”後,對產業產生的影響。
由此,在所有行業都希望儲備網際網路思維時,東軟已經清晰明白,網際網路思維的首要價值不止於商業模式創新,而是行業與行業的連線,平臺與平臺的連線,以及在聯接之後形成的產業融合。融合使行業間的界限越發模糊,融合也使物理世界中積累的資源,在數字世界中充分釋放。此後,顛覆醫療行業的可能是保險公司,顛覆交通行業的可能是製造企業,當然顛覆所有行業的都可能是科技公司。
對此,劉積仁說:“融合是跨行業的思維能力,理解行業間不同的文化衝突。融合也是一種資源整合能力,在低頭開墾自己的‘數字領土’時,也要擡頭思考是否已經出現產能過剩,是否有成熟的資源可以整合。”
業務定位與社會發展同步
進一步聚焦東軟融合思維的落地實踐。其認為技術是融合的驅動力,融合也使技術更普及。東軟已經擺脫了傳統甲方與乙方的服務邏輯,其業務定位始終與社會發展同步,以資訊科技構造了大健康、大汽車、新教育、智慧城市、IT解決方案等業務模組。
“當資料融合之後,使用者希望基於資料進行業務創新的期待,甚至比東軟更迫切。”劉積仁說。未來的醫院將不會再會有圍牆,也不再人滿為患,因為醫療與健康的業務融合,醫院將不再僅是治病救人,而是可提供治病於未病的健康服務。未來的車輛駕駛也不再只是為了交通出行,每一次換道併線,每一次剎車油門都將被記錄“儲值”,就如網路遊戲升級打怪一般,儲值貨幣將逐漸積累,抵扣每年的那些不必要的車輛保險金。
融合才有創新
再舉例說明。1994年東軟進入社保領域;1997年東軟研發並推出國內第一臺CT裝置;同年,進入醫療資訊化領域;2011年,東軟併購國內最大醫院ERP公司望海康信;同年,東軟熙康正式成立;2018年,東軟投資的融盛財險正式獲批成立。
目前,東軟有3萬多臺醫療裝置在全球在執行。同時,其已經為6家數字化示範醫院,400餘家三甲醫院,以及2500家大型醫療機構提供軟體和服務。
而將上述業務模組進行融合,東軟的大健康展示出不同的視野,也服務於其他企業難以觸及的業務領域。東軟望海可以分析每一臺手術的過程,分析每一個棉球的使用,幫助醫院實現更精準的運營。而東軟熙康已經將城市中的醫院聯接到一個平臺,並建立共享的居民健康檔案。由此,通過人工智慧、大資料等技術,東軟可以將社保費用與醫療進行更好的匹配,計算器不再是標配的醫療裝置;由此,商業保險也可以在資料公開透明的前提下,放心的進入健康領域,將健康與醫療融為一體。
在生態融合中尋找生存空間
與此類似,東軟不是購買30輛車,開發一個APP就開展業務的汽車租賃公司,其以技術創新讓汽車更智慧,通過融合平臺,服務所有“共享汽車”業務,以“車聯網+商業保險”的融合模式,推動保險業務轉型。
同時,東軟也讓城市越來越智慧。基於城市各委辦局的資料融合,東軟與政府聯合成立智慧城市資料運營公司,以資料服務驅動民生服務創新。正如劉積仁說:“融合不會使東軟恐慌,因為我們不害怕失去,因為27年前東軟曾經一無所有。東軟將堅守對技術卓越的追求,但不能堅守始終不變的業務邊界。”
最後說一句 融合是在顛覆傳統;融合也是在創新模式。融合要求東軟看的更遠、看的更寬。東軟沒有強調創造生態,但一直強調融入生態。因為其明白:融合要求東軟更專業、更開放、更進取;融合也才能使東軟擁有更寬、更持續的發展空間。
完
【TechECR】關注科技企業生態體系建設,這裡有思考、有觀點;有點頭咂嘴,也有會心一笑。創始人:張戈,曾任《商業夥伴》、《電腦商報》副總編,不碼字,不寫稿子、只輸出有質感的文章。以生態合作為視角,研究IT產業18年,常年保持對ICT企業、IT方案商、IT渠道商保持高頻度採訪。同名專欄現已入駐各大主流媒體平臺。合作聯絡:[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