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個蘋果秋季釋出會上沒提到的產品細節
相較於事前的關注度和期待,蘋果今年九月的釋出會最終成為了比較平淡的一場。iPhone 的升級幅度較以往的「S」年更小,不斷抬升的定價也讓人們在購買決策時更加猶豫。
但正如往年一樣,蘋果並沒有在釋出會上覆蓋新產品的所有信息,而是把很多細節留在了引數頁面的字裡行間。仔細閱讀這些引數並相互比較,不僅能對產品有更深刻的瞭解,也能間接讀出蘋果的佈局、策略等弦外之音。
iPhone
外觀:大趨勢下的小插曲
作為 iPhone 更新週期中的「S」年,今年新品在外觀上與去年的高度一致並不令人奇怪。iPhone X 的繼承者 XS 在三圍上與前者完全相同,僅重量(177g)上有可以忽略的 3g 增量。XS Max 和 XR 則都接近但略小於與以往的 Plus 機型。
但釋出會上沒有(好意思)提及的是,XS Max(208g)接過 8 Plus(202g)的衣缽,再次 重新整理了 iPhone 的最重紀錄 ,XR 則依靠 8.7mm 的厚度成為了 4/4s 以來最厚的 iPhone。

此外,XS/XS Max 儘管在設計語言上和 iPhone X 一脈相承,但仍然存在兩處細微的改動。一是在 邊框的左下角增加了一處天線開口 。考慮到去年 iPhone X 曾經因為使用 Intel 基帶機型的網路效能 ofollow,noindex" target="_blank">弱於 高通基帶機型而受到爭議,通過增加開口增強訊號的舉動使可以理解的。儘管新增的天線擠佔了底部開孔的空間,由於左下方的開孔本來就是麥克風,新設計並不會對揚聲器效能造成影響,唯一的問題是導致了 iPhone 底部的開孔不再對稱,不夠美觀。

其二,XS 的攝像頭部分相比於 iPhone X,在位置上有輕微挪動,這可能也是 官方 XS 保護殼未標註支援前代產品 的原因。

硬體:處理器和電池小幅迭代,iPhone XR 的糾結取捨
iOS 裝置使用的 A 系列處理器一直是蘋果引以為傲的技術優勢。往年 iPhone 釋出會上的一個保留節目,就是 Phil Schiller 用誇張的語氣宣佈 CPU 和 GPU 效能再次大幅提升,快到「把人吹飛」(blown people away)。
今年,Phil Schiller 的表演仍然沒有缺席,但吹捧的物件已經變成了機器學習(CoreML)效能因神經引擎(Neural Engine)升級獲得的 9 倍效能提升。與此形成對比的是, A12 的 CPU 效能提升也是多年以來幅度最小的 ,為 15%。之前一次類似情況發生在 2014 年的 A8 處理器,CPU 效能較 A7 提升 25%。並且與當年類似,蘋果的宣傳口徑也變為強調在新處理器維持效能的同時大幅減少了能耗。

誠然,靠 AI 和機器學習間接提升使用體驗是大勢所趨,並且從 曝光 的 Geekbench 跑分結果看,A12 處理器的效能仍然睥睨群雄(同時也應證了 XS/XS Max 和 XR 分別擁有 4GB 和 3GB 的 RAM 容量 );但或許,我們離手機晶片像桌面 CPU 那樣進入緩步迭代的時期已經不遠了。
電池方面,儘管蘋果一向不給出容量的具體數值,但其網站今年對新 iPhone 續航能力的描述尤其令人困惑。例如,XS 和 XS Max 被描述為比 iPhone X 分別多出 0.5 和 1.5 小時的電量,但 XS 的持續通話時間(20 小時)相比於 X(21 小時)反而下降了。另一方面,XR 的續航卻是以 8 Plus 為比較物件的(或許反映了這兩款機型在定位上的承續關係),據稱比後者多出 1.5 小時的使用時間。通過比較具體專案可知,XR 的電池容量應當是三款新型號中最大的。

iPhone XR 作為蘋果時隔五年後、又一次劃分 iPhone 定位的嘗試,其功能取捨是本次釋出會的關注點之一。例如,XR 的後置攝像頭為單鏡頭,但可以通過軟體運算獲得原本需要硬體支援的人像模式,這是人盡皆知的。但只從技術規格頁面才能發現的是,XR 的人像模式 只支援三種「人像光效」 ,比雙攝機型少了「舞臺光」和「單色舞臺光」兩種。

考慮到缺少的這兩種光效都是將人物面部以外的部分隱去,對於遠近景分離的精確度要求更高,或許蘋果認為軟體模擬還不足以提供足夠的景深資訊來實現可接受的效果。此外,XR 的前置攝像頭是支援全部五種人像光效的,這從另一個角度支援了上述猜測(因為 Face ID 模組可以獲取景深資訊)。
另一項在 iPhone XR 上被削減卻被淡化處理的功能是 3D Touch。釋出會上,Phil Schiller 採用了相當蜻蜓點水的說明方式,稱其可以通過一種所謂的「peek」手勢來替代——實際上就是長按加震動反饋。不過,3D Touch 本來就因為一般使用者難以發現和記憶而用者寥寥,並且 iOS 12 也提供了系統介面、允許開發者針對 XR 這類無 3D Touch 機型提供替代手勢,因此該功能的缺失可能並不會對使用造成太大不便。但無論如何,這種安排仍然加劇了 iOS 操作邏輯的碎片化現狀,並且表明蘋果對於 3D Touch 的未來舉棋不定。

螢幕:有得有失的 6.1 寸
今年是 iPhone 向新設計語言全面轉向的一年,即便定位稍低的 XR 也換上了與 XS 形態一致的「劉海屏」。當然,XR 上的這塊螢幕在很多方面是不及更高階型號的。例如,它因為 LCD 材質的限制 存在更大的黑邊 。更受詬病的是,XR 的螢幕解析度是 1792×828, 顯著低於 iPhone XS Max 的 2688×1242,甚至也低於螢幕尺寸更小的 iPhone X(2436×1135)和前代大屏機型 8 Plus。很多人因此嘲諷蘋果給 XR 的螢幕配置是「千元機 720p 水平」。
這種批評當然不是毫無根據,但也有值得商榷之處。第一,XR 的螢幕精度並未低到不可接受。XR 的螢幕尺寸雖然在數值上高出 8 Plus 很多,但實際面積並無太大差異(分別約為 93.4 和 83.4 平方釐米)。因此,XR 的畫素密度雖然降低,但也維持在了 326ppi,即此前 4.7 英寸機型的水平。此外,8 Plus 和 XS (Max) 的解析度雖高,但分別受到 降取樣 和 Pentile 排列 的負面影響,因此實際精度並沒有數值上領先於 XR 的那麼多。

第二,解析度較低也不意味著 XR 顯示的內容少。螢幕上顯示內容的多少並不完全取決於解析度的絕對數值(物理解析度),而還要考慮它在軟體層面被用來「代表」多少畫素(邏輯解析度)。

從這個角度看,iPhone XR 和 iPhone XS Max 具有相同的邏輯解析度(414×896pt),因此 它們在相同 app 中能顯示的內容是一樣多的 ,且都多於 iPhone X/XS(邏輯解析度為 375×812pt),與前代大屏型號 iPhone 8 Plus(邏輯解析度 414×736pt)相比也在縱向上多出了 38%。這也是 iPhone 系列再一次出現不同的螢幕長寬比——XR 和 XS Max 的螢幕(2.164:1)比 XS(2.165:1)要稍寬一些。
同時,正是這些在長邊上多出來的畫素,讓 XR 和 XS Max 一樣,支援了原本只在 Plus 型號中存在的 app 橫屏模式(但不支援主螢幕的橫屏模式,可能是因為螢幕缺口更難處理)。

連線性:港澳版本向國行看齊,NFC 後臺可用
雙卡雙待(和它洋氣的官方名字 DSDS)可能是今年新功能中在國內使用者眼裡最親切的,但歷史告訴我們任何涉及運營商的問題都會變得麻煩。對於中國之外大部分地區的 iPhone 版本,三個新型號都支援雙卡雙待,但其中一張 SIM 卡的功能是 通過軟體形式(eSIM)實現的 。相反,中國版的 XR(A2108)和 XS Max(A2104)則提供了特製的 SIM 卡槽,可以 插入兩張實體 SIM 卡實現雙卡雙待 。比較尷尬的是中國版 XS(A2100),一方面可能因為機身體積限制無法插入兩張 SIM 卡,另一方面國內運營商也沒有計劃支援 eSIM,因此這一型號在國內就與雙卡功能無緣了。

至於國內使用者在選購時也經常會考慮的香港和澳門版本,今年尤其特殊。這兩個地區銷售的 XS 在型號上與美版相同(A1920,即 eSIM 雙卡),而 XS Max 則與國行版相同(A2104,即物理雙卡)。並且僅從列明的網路支援情況看,港版的網路支援情況似乎與國行並無不同。當然,iPhone 的運營商相容機制非常複雜,在更多時候是受軟體層面的啟用策略制約的。因此,實際的網路支援情況只有等上市後實際測試才能確認。
簡而言之,如果想在國內使用雙卡功能,那麼只有國行/港澳版本的 XS Max 或 XR 是比較穩妥的選擇。另外,無論物理雙卡還是 eSIM 雙卡的版本,都 不支援同時使用兩個 CDMA 運營商 (即國內語境下的電信雙卡)。
順帶一提,今年的新 iPhone 還加入了對 「讀卡器模式 NFC」 的支援,這意味著 NFC 功能可以一直處於待命狀態,而無需像之前那樣要先開啟特定 app 才能開始識讀 NFC 晶片。
配件:祖傳的充電頭和被遺忘的 AirPower
如果說前面一些變化都有見仁見智的空間,蘋果今年在配件方面的不作為則是完全難避其咎。釋出會前,坊間盛傳今年 iPhone 將終於棄用「祖傳」的 5W 電源介面卡和 USB Type-A 介面 Lightning 資料線,換用支援快充功能的高功率充電頭和 Type-C 資料線。然而,蘋果在釋出會上卻對此閉口不談。
直到我們明白了總有些事物對我們不離不棄。

可能是嫌這樣還沒有展現足夠的「 勇氣 」,蘋果還 取消了隨 iPhone 贈送的耳機轉接線 ,其做法引得 The Verge 發文 哀嘆 :「有什麼比轉接線更差勁的嗎?沒有轉接線可用」。
另一位犧牲者是在去年的 iPhone X 釋出時上被高調宣傳的 AirPower。這款無線充電枕因技術問題 一再跳票 ,至今未能上市,在整整一年後的這次釋出會上也沒有得到任何關注。不僅如此,隨著釋出會後的官網更新,人們更發現 AirPower 存在的痕跡 幾乎已經被完全抹掉 ,僅 AirPods 頁面不指名地展示了它的圖片,配文是「可選無線充電盒(暫未上市)」。

Apple Watch
外觀:入門版材質升級
今年的 Apple Watch 在產品線劃分上進一步體現出 淡化高低端差別 的趨勢。價格上最入門的 鋁金屬 GPS 版在用料上進一步向高價型號看齊 ,用上了原本只在蜂窩版本中提供的 16GB 儲存空間和陶瓷/藍寶石玻璃表背,只是螢幕材質繼續留在了 Ion-X 玻璃而非藍寶石。( 甚至 還會附送 5W 充電頭!)與此相照應,「Sport/運動版」的標籤從命名中被移去;去年由用材從黃金改為陶瓷、價格大幅下調的 Edition 版,則在今年被徹底廢棄。
另外,儘管顏色選項並無變化,但從官網圖片上看,相比於 Series 3 版同配色型號,Series 4 版所用鋁殼的磨砂質感似乎更明顯。

厚度方面,從 Series 2 開始,Apple Watch 的體型有所發福(11.4mm),今年的 Series 4 略微苗條了一些(10.7mm),不過仍然沒有瘦回初代的水平(10.5mm)。
螢幕:畫素數量大幅增加,LTPO 面板首次應用
但厚度上的一點犧牲是值得的,因為 Series 4 由此收穫了 歷代最大的顯示面積 。相比於原來的 38mm 和 42 mm 型號,新的 40mm 型號以 5.9% 的正面面積增加換來了 34.8% 的顯示面積增加,而新的 44mm 型號則以 8% 的面積增加換來了 32% 的顯示面積增加。
與顯示屏面積同時增長的是螢幕解析度。 新 40mm 的畫素數量(394×324)與原來的 42mm 達到了同一水平。 實際上,在釋出會後向開發者釋出的 watchOS 應用適配指南 中,蘋果已經將新 40mm/舊 42mm 作為介於舊 38mm 和新 44mm 之間的同一檔進行歸類。

不過,由於 Series 4 的螢幕四周呼應 iPhone 變為了圓角,app 中的文字相比原來將要更多向內縮排,以避免被圓角裁切。因此,可顯示資訊量的增幅並不會有螢幕面積的增幅那麼多。

另一個很少被提及的細節是, Series 4 版本的顯示屏換用了稱為 LTPO(低溫多晶氧化物)的背板。 蘋果在釋出會和官網上並沒有對此進行詳述,但其已經在 2014、2015 和 2018 年三次為該項技術申請過 專利 。簡而言之,LTPO 背板結合了此前被廣泛使用的 LTPS(低溫多晶矽)和 IGZO(銦鎵鋅氧化物)兩種材質,以分別利用其在畫素開關狀態下不同的效能優勢。根據分析機構的 估計 ,LTPO 技術理論上可以 節約 5—15% 的能耗 ,這對 Apple Watch 在增大顯示面積的同時保持續航是十分重要的。或許在今後的 iPhone 中,我們還會看到這項技術的更多應用。

晶片:首迎 64 位處理器,國行蜂窩版不再「特供」
Series 4 使用了新的 Apple S4 處理器。除了效能上的提升,S4 晶片最引人注目的特性在於它是 64 位 的;這也是我們首次在智慧手錶上看到 64 位處理器的應用。不過,有 跡象 表明該處理器仍然執行在 32 位模式下,或許是因為 Apple Watch 較小的記憶體(S4 的 RAM 容量尚不明確,S3 僅為 768MB)並不需要 64 位的定址能力,如此升級主要是為了利用 AArch64 架構的 ARM_architecture#AArch64_features" rel="nofollow,noindex" target="_blank">指令集優勢 。
網路支援方面,去年國行 Series 3 的蜂窩版本是「特供」的,與其他任何地區的型號都不相通用。而 今年的國行版本則與大多數美洲之外的國家使用 同一型號(A2007/A2008),與美版(A1975/A1976)的差別在於多出了對 TD 網路的支援,但至於相互的相容性則只能等待實際測試。
功能:心電圖獲 FDA 欽點,多數新錶盤仍可用於舊裝置
心電圖(electrocardiogram, ECG)功能的加入是 Apple Watch 此次釋出的最大亮點之一。釋出會上,蘋果宣佈該功能獲得了美國 FDA 許可 (clearance)的時候,不出意外地收穫了一陣歡呼。但網路上隨之而來的疑問是:FDA 的許可是否意味著 Apple Watch 具有了和醫療裝置相同的效能?「許可」和在其他一些器械宣傳中的「批准」(approval)有何區別?
FDA 將醫療裝置按照對使用者的潛在風險由低至高 分為三類 ,等級越高,合法銷售之前需要經過的檢驗也越嚴格。Apple Watch Series 4 的心電圖功能被歸為其中的二類(Class II)——有中等(moderate)風險對使用者產生傷害。居於同類的醫療裝置還包括電動輪椅和一些孕檢器材等。二類裝置在上市前須向 FDA 進行售前申報(Premarket Notification)以獲得「許可」(clearance),標準是該裝置是否與市場上既有裝置 實質等同 (substantially equivalent)。

此外,Series 4 的心電圖功能還是作為一項「新穎」( de novo )裝置進行申報的,這意味著它與之前的任何裝置都有所不同,因此在歸類前還需要額外的 流程 評估其使用風險。
至於其他場合時而看到的 FDA 「批准」(approval) ,則是適用於風險和功能性更高的三類裝置——例如植入式起搏器——的程式。換言之,獲得「許可」還是「批准」本身並不代表醫療裝置等級的 優劣 ,只是表明了裝置在功能和風險上的不同 層級 。12 日釋出會後,FDA 釋出了一則 宣告 ,稱其在這項功能的開發過程與蘋果進行了「緊密合作」,肯定這類功能有利於使用者「儘早獲得治療」並「瞭解更多關於自身健康的資訊」。
當然,限於穿戴裝置的體積和效能,Apple Watch 的心電圖功能必然與專業的醫用裝置有差距。例如,醫院中使用的心電圖裝置是 12 導聯( lead )的——同時在多個部位進行測定,而 Apple Watch 則只是單導聯。FDA 也在許可函中明確 表示 該功能不應用於替代傳統治療方法,也不作為診斷依據。另外,不要忘記這仍然是一項實驗性功能, 在上市時的系統版本中暫不可用,並且在國行版本中完全不被支援。
Series 4 的另一項功能更新是釋出會上提及的多種新錶盤。不過, 專屬於 Series 4 的只是圖文表盤和圖文模組錶盤兩種 ,因為它們更高的資訊密度依賴於新裝置的高解析度支援。其他的錶盤(水火、煙霧、液態金屬、呼吸)由於實際上只是原有動畫背景錶盤的變種,在舊款裝置上仍然可用,只是動畫背景被固定在一個圓形邊框中,而不是像 Series 4 那樣「邊到邊」。

彩蛋:果粉的正確打字姿勢
或許是由於硬體上的升級在不少人看來乏善可陳,新 iPhone 釋出後,一個在過去被人忽視的問題——產品名稱的正確拼寫——反而一躍成為了討論熱點,甚至牽扯出了一個字型排印概念。
事件的起因是:釋出會後,隨著官網頁面的更新,不少人發現新 iPhone 名字中的 字母「R」「S」都是大寫形態,卻比旁邊的 X 矮了一截 。這隨即被指出屬於所謂的「 小型大寫字母 」;它們一般被用在全大寫的場合,通過增加版面錯落感,避免連續閱讀大寫字母的視覺疲勞,提高美觀度和可讀性。對網頁檢查元素可以發現,蘋果是通過 CSS 的 font-variant-caps
屬性實現這一效果的。

這種獨特的拼寫方式不僅是蘋果歷史上首次,也給一般使用者的輸入提出了難題——如何在社交媒體等純文字環境下輸入小型大寫字母呢?網路上隨即出現了一種「解決方案」:使用 Unicode 中的 ʀ(U+0280 Latin Letter Small Capital R)等特殊字元來代替,甚至有教程一本正經地教人設定文字替換來「快捷地」輸入「正確名稱」。
這種做法是不值得提倡的。且不論遠超必要的輸入成本,這種做法還會給文字搜尋造成不便(無法通過輸入常規字母 S 和 R 搜尋到),並且影響字型風格的統一性(大多數字體都不包含這類特殊字元)。從字型排印的角度看,小型大寫字母只應在字型支援的場合下啟用,使用軟體拉伸得來的「偽」小型大寫字母是一種適得其反的做法(請聯想一下醜陋的中文斜體)。
實際上,蘋果似乎暫時自己也沒有搞清楚怎麼拼對這些名字。產品資訊頁面和線上商店使用了全大寫形式的 iPhone XS 和 iPhone XR(本文采此用例),技術引數頁面卻又變成了小寫字母 s 拼寫的 iPhone Xs。權威的用法到底是什麼,也許只能等待之後的官方回覆了。

在接下來的幾天時間裡,少數派會針對這次的新產品和即將釋出的新系統進行詳細介紹,幫助大家更全面地瞭解它們。請大家持續關注 「少數派帶你看蘋晚 2018」 特別專題,下載少數派客戶端、關注少數派公眾號,第一時間瞭解蘋果新品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