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滑蓋全面屏手機
智慧手機發展的一大主旋律是設計上越來越強的一體性,不論是可拆卸後蓋、可拆卸電池的消失,還是各種實體按鍵的精簡,都在體現著這一趨勢。
不過今年出現的一些機型卻在挑戰這種趨勢,比如採用升降式攝像頭的 vivo NEX,採用滑動式機械結構的 OPPO Find X 以及此前出現的三款滑蓋全面屏新機——小米 MIX 3、榮耀 Magic 2 以及聯想 Z5 Pro。它們都將原本高度一體化的機身裂解,重新加入了或簡單或複雜的機械結構。
類似滑蓋這種設計在功能機時代相當流行,採取滑蓋設計在功能機時代通常是為了在保持一定螢幕面積的前提下,將面積較大的實體鍵盤隱藏從而控制整機的體積。智慧手機以全觸控互動為基礎,雖然早期有過摩托羅拉“里程碑”這樣的嘗試,不過直板、全觸控螢幕的設計終究在此後一統江湖,滑蓋、翻蓋手機自此成為鮮見的物種。
機械結構、滑蓋設計在今年的集體亮相自然不是巧合。小米 MIX 以後,全面屏這一概念開始在手機圈內流行開來,而去年下半年開始,對於手機屏佔比迷戀般的追求成為了市場的主旋律,最開始是以三星為代表的上下邊框對稱的 18:9 全面屏,此後Essential Phone、夏普 AQUOS S2 祭出過“美人尖”設計,iPhone X 的誕生則讓“劉海”全面屏設計流行開來並伴隨著設計美醜上的不斷爭議。
顯然,不論是哪一種都還達不到人們羨慕中對於全面屏的那種“正面都是螢幕”的要求:以三星為代表的上下對稱設計雖然照顧了美感,但視覺衝擊力稍顯不足;“美人尖”、“劉海”在螢幕上切割出一塊,雖然是提升了一定屏佔比,但破壞了多年來人們所習慣的螢幕視覺一體感。
iPhone 4 確立了當今智慧手機的基本形態,前置攝像頭即是其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卻也成了阻礙手機達成真正全面屏的最大障礙。廠商在沒有膽量真的砍掉前攝的情況下,開始思索如何將其隱藏,OPPO、vivo 所採用的依託步進電機的兩種方案率先登場,不過電機的加入讓整機內部元件的堆疊複雜化,成本也更高昂,於是當初為了隱藏實體鍵盤而誕生的滑蓋式設計重出江湖。
相比自動升降的攝像頭或機械結構,手動操作的滑蓋無論是成本優勢還是可靠性都要高出一籌。過去了這麼多年,滑蓋本身也早已不可同日而語,對比三家的官方宣傳,小米 MIX 3 採用了磁動力滑軌結構,榮耀 Magic 2 為蝶式五軌滑屏結構,聯想則是「六位雙螺旋」滑軌,設計上大同小異,精密程度也顯然也非過去普通的彈簧式滑蓋可比。
只是滑蓋也存在不少爭議性問題,首先是作為一個反覆推拉的機械結構在使用壽命方面的問題,雖然各家都表示其使用壽命可達數十萬次,但作為使用者來講,面對一個確定會老化乃至故障的機械結構,總不免會產生一種負面的心理暗示;其次是滑蓋增加了手機厚度和重量,榮耀 Magic 2 和小米 MIX 3 的厚度分別達到了 8.3mm 和 8.46mm,聯想 Z5 Pro 更是有 9.3mm 厚,重量也均來到了 200g 以上,握持感大打折扣;最後是容易積灰及喪失防水效能的問題。
也正因為滑蓋設計存在的種種問題,雖然其的確達成了相當高的屏佔比效果,但卻不被認為是達成全面屏最好的解決方案而只是一種過渡,此前三星所推的屏下攝像頭方案在明年或將成為高階旗艦機所採用的主流方案。
其實不難發現,這兩年為了全面屏,廠商們做出了太多妥協:原本可以完整顯示的內容慘遭異形切割,原本已經相當成熟的正面電容式指紋識別被迫改為背面指紋或識別效率下降的屏下指紋,為了達成更窄的下邊框而採用成本更高的螢幕封裝工藝,以及像滑蓋全面屏這樣犧牲了輕薄性、塵密性、一體性。
是否為了視覺觀感值得犧牲這麼多方面的使用體驗,可能不同的使用者會有不同的看法。不過站在廠商的角度,確實需要通過標新立異來在出貨量越來越低迷的手機市場不斷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慾,併為品牌博取聲量;而從創新層面看,如果一直停留在成熟的方案上不思進取,行業的發展必將消沉,我們也就看不到更多有革新意義的產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