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化生態系統及實現從虛擬化走向雲端
現代企業的運營離不開資料。資料中心承載著數以千計的伺服器,用於支援應用程式、提供資訊以及實現多種流程的自動化。對於資料中心容量的需求一直沒有減弱的跡象。數千臺伺服器一起開動會消耗大量電力,造成運營成本上升,導致全球溫室氣體不斷增加。資料中心的效率是一個戰略問題。企業建造和運營資料中心花費的資金在公司IT 預算中佔的比例不斷上升,導致用於急需技術專案的預算越來越少。資料中心建造計劃是董事會一級的決策。同時,監管部門和外部利益相關方也越來越關注公司管理自身碳足跡的方式。採用最佳實踐不僅有助於公司減少汙染,還能夠提高它們作為良好企業公民的形象。
第一個虛擬化系統
1959年,電腦科學家Christopher Strachey發表了一篇名為《大型高速計算機中的時間共享》(Time Sharing in Large Fast Computers)的學術報告,他在文中首次提出了虛擬化的基本概念,被認為是虛擬化技術的最早論述。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虛擬化進入了萌芽發展狀態。IBM發明作業系統虛擬機器技術,允許使用者在一臺主機上執行多個作業系統,讓使用者儘可能的充分利用和共享昂貴的大型機資源。同時,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模擬處理器P-code機,使P-code程式具有高度可移植性,能夠執行在任何具有P-code功能的虛擬機器上。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虛擬化技術進入低俗期。隨著大規模積體電路的出現和個人電腦的普及,計算機硬體變得越來越便宜。當初為共享昂貴硬體而設計的虛擬化技術已無人問津了,而只是在高檔伺服器(如IBM小型機)中繼續存在。
在進入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期以後,虛擬化技術迎來了復興。首先,由VMware基於二進位制轉換的全虛擬化,到Denali和Xen的修改客戶端作業系統的半虛擬化,再到Intel和ADM的硬體虛擬化。至此至今,虛擬化技術進入了一個全面發展時期,包括有伺服器虛擬化、儲存虛擬化和網路虛擬化等。
發展中的虛擬化
由於虛擬化技術技術在商業應用上的優勢,RISC 伺服器與小型機成為了虛擬化技術第二波受益者。1999年,IBM 公司在 AS/400 上提出了上"邏輯分割槽(LPAR)"技術和新的高可用性叢集解決方案。在 POWER 管理程式上執行的 AS/400 LPAR 令單臺伺服器工作起來如同 12 個獨立的伺服器。而在 2002 年,IBM 還更進一步,其 AIX5L v5.2 還首次包括了 IBM 實現的動態邏輯分割槽(DLPAR)。DLPAR 允許在無需重啟系統的情況下,將包括處理器、記憶體和其它元件在內的系統資源分配給獨立的分割槽。這種在不中斷執行的情況下進行資源分配的能力不僅令系統管理變得更加輕鬆,而且因為能夠更好地使用資源而幫助降低總擁有成本。
從60年代UNIX系統誕生起,虛擬化技術和分割槽技術就開始了發展,並且經歷了從"硬碟分割槽"到"虛擬機器"再到"準虛擬機器"再到"虛擬作業系統",再到"伺服器虛擬化"、"儲存虛擬化"和"融合虛擬化"的發展歷程。經過近30年的發展,虛擬化技術在高階伺服器產品上的應用日臻成熟。
在儲存領域,最早的虛擬化出現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即第一種RAID子系統。早就1978年,IBM就獲得了RAID(冗餘獨立磁碟陣列)概念的專利。作為一種儲存虛擬形式,RAID首先將物理裝置組合為池,然後從這一池中"切割"出一組虛擬邏輯單元(LUN)並將其提供給主機。
到九十年代末,許多新型的儲存虛擬化技術相繼出現,它們的目標多數都是改善管理和利用率。從那以後,儲存虛擬化已經從一種獨立的技術發展成為儲存基礎設施管理工具中的一個重要特性。也就是說,它不僅駐留在主機伺服器上和磁碟陣列上,也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儲存網路中的智慧交換機上。
儲存虛擬化還可以實現更高層次的管理功能。卷管理也被認為是虛擬化的一種形式,而且目前已經成為多數資料中心管理儲存網路和大型儲存陣列的必備工具。在未來的幾年中,它將會成為入門級儲存陣列中的一個標準特性,並且廣泛應用於IP儲存和入門級儲存網路。
虛擬化是一個廣義的術語,是指計算元件在虛擬的基礎上而不是真實的基礎上執行,是一個為了簡化管理、優化資源而提出的解決方案。就像一個空房子,沒有任何的柱體和牆壁阻隔,你可以在同等投入的情況,使其空間利用率達到最大化。而IBM的虛擬化是"通過虛擬化資源、虛擬化管理和虛擬化服務,實現跨越整個資料中心和系統網路資源的調動,以滿足企業對IT基礎架構動態高效、能源效率和簡化管理上的新需求。"IBM這種概念的提出,無疑將IT界的整體概念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實現了硬體、系統的虛擬化,將伺服器、儲存甚至網路組成一個虛擬的資源池;實現了管理方面儘可能的自動部署以及分配效率的提高。同時IBM在RISC領域,實現了從晶片級到系統級到應用級的全方位虛擬化技術,在儲存虛擬化領域也有著很深的技術功底。理解了這一點,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IBM要"虛擬一切資源". IBM憑藉多年的虛擬化建設,所沉積下來的技術,完全可以提供測試、理論、方案的全面支援。在不斷整合、優化各種工作負載以及資源的情況下,能夠大大提高企業對裝置資源的利用率,降低企業資訊化建設道路的上的各項運營費用,實現資訊化管理從複雜化走向簡約化。必將為企業打造一個:高事務處理速度,高可擴充套件性,高服務質量,高峰處理能力,高水平彈性,高安全性的"世界級"資料處理中心。IBM憑藉多年的虛擬化建設,所沉積下來的技術,完全可以提供測試、理論、方案的全面支援。在不斷整合、優化各種工作負載以及資源的情況下,能夠大大提高企業對裝置資源的利用率,降低企業資訊化建設道路的上的各項運營費用,實現資訊化管理從複雜化走向簡約化。
虛擬化生態系統及驅動力
一直到今天,從處理器層面的廠商,再到作業系統層面的軟體廠商的加入,從數量眾多的第三方軟體廠商的湧現再到各伺服器系統廠商的高調推動,我們看到一個趨於完整的伺服器虛擬化的產業生態系統正在逐漸形成。這也使得在過去的幾年時間裡,虛擬化開始成為IT業界最受關注的熱點話題。
IT技術未來的發展方向,決不僅僅是為了提高系統性能,而是需要以綜合的方法來滿足業務對IT系統的需求,提高系統適應變化的能力。正是在這種產業生態環境中,近年來IT虛擬化技術脫穎而出,成為提升企業IT系統適應性、建設適應性IT基礎設施、打造動成長企業的必由之路;同時,IT系統的虛擬化水平也成為衡量企業實現動成長企業願景的重要標準。
虛擬化的絕妙之處在於,通過將伺服器資源分配到多個虛擬機器,虛擬化支援不同的應用、甚至不同的作業系統在同一企業級伺服器上同時執行。每個虛擬機器就像一臺獨立的伺服器,但實際上在同一物理伺服器內執行。在一臺伺服器上執行多個應用能夠提高伺服器效率,並減少需要管理和維護的伺服器數量。當應用需求增加時,可以迅速建立更多虛擬機器,從而無需增加物理伺服器即可靈活地響應不斷變化的需求。而且,利用虛擬技術,IT管理員可以在伺服器之間移動正在執行的虛擬機器,同時保持伺服器持續可用。

抽象地說,虛擬化是資源的邏輯表示,它不會受物理限制的約束。換句話說,虛擬化為資料、計算能力、儲存資源以及其它資源提供了一個邏輯檢視,而不是物理檢視。
實際上,不論是伺服器虛擬化,還是儲存虛擬化,甚至網路虛擬化、資料虛擬化等等,都只是部件層面的虛擬化。虛擬化技術的未來應當是將整個資料中心虛擬化,使使用者能夠獲得一個隨需應變資料中心。
走向雲端
IBM 早在 40 多年前就率先在大型主機上使用了虛擬技術,並在此後在自己的系統和軟體中注入了各種虛擬技術,實現不同伺服器、軟體、儲存和網路的自動管理和優化。IBM 虛擬技術和自動化技術的結合幫助減少了支援 IT 執行所需的人員數量。今天,IBM 可以將客戶資料中心中超過 80% 的部分實現虛擬化。為進一步發揮虛擬的威力,IBM 正在建立包括所有物理和虛擬系統的整合管理檢視。IBM 早在 5 年前最先推出具有自管理功能的自動化技術,併為市場提供了一系列最成熟的自動化功能,包括在超過 75 種軟體、硬體和服務產品中提供了 500 多種不同的虛擬功能,可以自動檢測各種系統、事務處理、工作流或業務流程何時處於執行不正常的狀態,並在不影響系統其它部分的情況下采取糾正措施。這些功能已經遠遠超出了系統管理軟體的範疇幷包括了晶片技術。具有"智慧搜尋"特性的軟體和軟體工具可以尋找和清除各種故障,自主管理像 Blue Gene 超級計算機和大型主機這樣的伺服器和儲存裝置。
對大多數企業而言,虛擬化的最初動力是降低成本。伺服器無序蔓延而且效率低;運營成本、能源冷卻、空間耗費嚴重,缺乏經驗豐富的員工將工作負載遷移至虛擬環境中;虛擬化後工作負載的服務協議水平SLAs無法滿足要求,只有部分IT架構實現虛擬化……通向"集中整合"的征程任重道遠。
正如IBM這樣業內領先的公司所做的,他們正在嘗試改變人們看待虛擬化的方式。將一切虛擬化不僅僅是在伺服器上通過建立分割槽來進行虛擬化,而是虛擬化整個IT環境,我們可以用另一個IT熱門詞彙來形容,那就是雲端計算。在資料中心中,一個完整的雲端計算環境其中可以包含 IBM 伺服器,也可以包含惠普、或是戴爾的伺服器,以及磁帶、檔案和所有型別的儲存以及網路。虛擬化正在將整個IT結構變成一個巨大的邏輯資源池,可以將企業從IT的繁雜維護中解放出來,從而投身到更加廣闊的創新空間中去。
雲端計算幫助持續的節約成本,改進服務交付,以及提高業務敏捷性。在雲環境下可以自動保留和回收計算能力,以充分利用資源,並利用業務就緒雲端計算產品來支援標準化,從而大幅提高生產力並快速實現投資收益率。雲端計算提供的是自助服務的能力,可以將應用程式堆疊作為服務提供,確保將資源提供給與企業客戶最相關的工作負載,支援彈性調整,以免發生破壞性的容量不足的情況。在提高業務敏捷性方面,可以加快新服務或資源的供應並調整已確定的服務的規模,以便動態地支援創造性,使業務決策幾乎完全擺脫基礎結構的約束,對虛擬資源可以進行"現收現付"的自助服務訪問,以保護業務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