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rface Pro 6 體驗,沒有 USB-C
初見 Surface Pro 6,我的內心是拒絕的。
兩週前我剛剛體驗過 Surface 的新入門產品,Surface Go。雖然「入門」到搭載 6W TDP 的奔騰金牌處理器 4415Y,但是說實話,用作輕度辦公工具,Surface Go 簡直完美,出差場景下在這種超便攜的 PC 上使用 Windows,會讓移動辦公這件事顯得不再那麼「掙扎」。
而且,4000 元價位的 Surface Go 還是第一部完全擁抱 USB-C 介面的 Surface 裝置。單 USB-C 口雖然侷促,不過支援充 / 供電、檔案傳輸、視訊輸出,桌面辦公時配合一個擴充套件塢或者多功能轉接器就可以滿足各種需求,而在出差辦公時,配合一個支援 PD 協議高功率充電器,自帶的 Surface Connect 充電介面卡基本上就可以收起來吃灰。
正是因為在入門級的 Surface Go 上體驗了 USB-C 介面的便利,所以我很難接受在更高階的 Surface Pro 6 上回滾到 USB-A 介面。
因為沒有 C 口,Surface Pro 6 的可擴充套件性和可移動性大打折扣。桌面使用時不能使用現成的 USB-C 擴充套件塢、外接顯示器必須使用自帶的 Mini DP 介面,更尷尬的是,出差時我不得不在通用的支援 PD 標準的 USB-C 電源器(給手機等其它隨身數碼裝置充電)之外,再額外帶上不算小的 Surface Pro 6 原裝 45W Surface Connect 充電介面卡,還要忍受它 2 米的充電線塞在揹包裡的凌亂感。
一直以來,微軟無憂無慮地使用 USB-A 口的快樂源泉其實來自於 Surface 裝置標配的 Surface Connect 磁吸介面。USB-C 可擴充套件性高,但是 Surface Connect 介面也不弱——配合 Surface Dock,Surface Connect 可以擴展出 4 × USB3.0、2 × Mini DP、3.5mm 音訊插孔以及乙太網口。在之前,微軟認為 USB-C 介面並沒有成熟到可以讓微軟 All in 的地步,所以微軟並不願意否定自己的 Surface Connect 介面。
但是從新開發的 Surface Go 倒向 USB-C 來看,Surface Pro 6 和 Surface Laptop 2 很可能會是微軟最後的倔強。
所以,在這個尷尬的時間節點購買 Surface Pro 6 以及 Surface Laptop 2 需要非常慎重——一入侯門深似海,沒有 USB-C 介面的陣痛可能會伴隨你使用 Surface Pro 6 的整個生命週期,除非你願意再給 Surface Pro 6 拖上一條 80 美元的 ofollow,noindex">Surface Connect to USB-C 轉接器 。
不過如果你滿足以下三個條件,Surface Pro 6 沒有配備 USB-C 介面可能也不會對你造成太大的困擾:
- 只是將 Surface Pro 6 當作介於平板 Windows 平板輕度使用
- 習慣使用區域網共享 / 雲傳輸和同步檔案
- 其他電子裝置沒有從 USB-A 過渡到 USB-C 介面
這些條件將 Surface Pro 6 的使用場景限定為出差使用,也就是說,如果你將它用作商務筆電而不是桌面 PC,那麼除了不能使用通用 PD 介面卡充電,單 Mini DP 和單 USB-A 的介面配置對正常使用的影響並不會太嚴重。
同樣是不是很適合在桌面使用的便攜 Surface 商務筆電,我認為如果你中意 Surface Go 的話,不妨也考慮一下增加預算升級到 Surface Pro 6:
螢幕相比於 Surface Go 的 10 英寸娛樂級螢幕,Surface Pro 6 的螢幕跨越到了 12.3 英寸的生產力級別。在這樣一塊螢幕上,Surface Go 那種滿滿的拘束感得到了釋放,不管是按系統推薦縮放比例(Surface Pro 6 是 200%,Surface Go 是 150%)瀏覽網頁還是使用 Premiere Pro / Lightroom 處理視訊 / 圖片素材,12.3 英寸的螢幕都顯得遊刃有餘。
而且,Surface Pro 6 這塊 PixelSense 螢幕的解析度為 2736 x 1824,267 的 PPI 也比 Surface Go(217PPI)高出一大截,所以即使是在平板模式下使用,也不會和 Surface Go 有肉眼可見的細膩度問題。而且,Surface Pro 6 螢幕最高亮度可以達到 408nits,能夠很好壓制螢幕反光(我們拿到的這部 Surface Pro 6 反覆測試色域 / 色準都與外媒普遍的優秀評價有非常大的偏差,所以色彩測試結果在此不表)。
螢幕尺寸增大的另一個益處是更好的 Type Cover 鍵盤輸入體驗。螢幕尺寸與鍵盤空間成正比,Surface Go 的 Type Cover 鍵盤其實從按鍵佈局、輸入手感上來說我是比較滿意的,不過 Surface Pro 6 更寬鬆的鍵盤佈局對輸入手感的提升還是比較明顯,它的按鍵佈局和鍵位空間更接近正常的鍵盤,打字的舒適度也相應有所提升。
為了移動級的 10 英寸機身上搭載桌面級的 Windows 系統,Surface Go 採用的是奔騰金牌處理器 4415Y。你不得不佩服微軟和 Intel,因為作為入門級和超便攜的 PC 產品,Surface Go 確實成功地在續航、效能、便攜性三者之間找到了比較完美的平衡,但是作為商務筆電,Surface Go 的效能還是不足以滿足稍重度使用的,尤其是 CPU 效能有巨大的短板。
但是獨力撐起了一代 Surface Pro 更新的 8 代酷睿處理器(i5 版本為 i5-8250U,i7 版本為 i7-8650U),讓 Surface Pro 6 看齊了高階商務筆電的硬體配置標準,不管是日常處理 RAW 圖片還是剪輯視訊素材,它應對起來絲毫不感覺吃力。在作為主力辦公裝置的這段時間內,Surface Pro 6 幾乎沒有出現過明顯的效能不足的情況。
▲ i5 版 Surface Pro 6 的 CineBench 15 多核和單核跑分成績
如果跟 Pad 級別的 Surface Go 對比,必須得承認,更大隻的 Surface Pro 6 移動性並不如配備 USB-C 介面的 Surface Go,不過如果和其他 13 英寸級別的商務筆電(包括很多窄邊框商務筆電)相比,Surface Pro 6 依然有一定的便攜優勢。
出差場景會放大尺寸帶來的便攜優勢。12.3 英寸的 Surface Pro 6 可以很輕鬆地塞進任何通勤揹包中,而不管是在酒店、咖啡館、釋出會場、地鐵、飛機、候機廳,也不管是坐在座位上還是躺在沙發上、趴在床上,開啟 Type Cover,拉開 Surface 標誌性的無級開合鉸鏈支架,錄入 Windows Hello,我就可以找個最舒服的姿勢開始用 Type Cover 碼字或者用 Surface Pen 塗鴉,這種得心應手的體驗即便是其他高價商務筆電也無法媲美的。
而且,Surface Pro 6 和 Surface Go 一樣,會給人一種天然的親近感,而這種親近感,是我在其他筆電產品上所難以發現的。
我想,這種親近感是因為 Surface Pro 6 留給我潛意識的印象是一部 Windows Pad,而不是 Windows PC。它像是一部披著 Pad 外衣的生產力工具,我可能會刻意地和其他筆電比如 Matebook X Pro、三星星曜 900X3T 刻意保持距離,但是我不會介意帶 Surface Pro 6 下班回家刷微博。
如 AnandTech 所說,2012 年 Surface 被介紹給世人的時候,微軟是希望將 Surface 產品線塑造為 Windows 平臺的標杆產品。當我發現自己會愛上 Surface Pro 6 的時候,我覺得至少從產品設計和功能定位上來說,微軟是成功的。
如果 Surface Pro 6 上出現的未配備 USB-C 介面這個戰略性失誤能在下一代 Surface Pro 中糾正,並且將 CPU 更新到第九代酷睿處理器,我依然會願意為它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