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噪、音質、續航一網打盡:索尼 1000XM3 降噪耳機體驗
在很多人心中,索尼的耳機一直是音質的象徵。而這次推出的 1000XM3 頭戴式耳機,則在保持原汁原味音質的前提下,在降噪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並且帶來了更棒的設計與續航。
- 降噪能力提升至了前一代的 4 倍
- 續航提高至驚人的 30 個小時
- 使用了全新的 USB-C 介面充電
- 更輕、更軟、更舒適

就在上週五(2018/11/2),我自己的 Sony 1000XM3 到貨了,某東自營國行,金色版本。這是真正屬於我自己的第一款降噪耳機,我將從外觀、佩戴舒適度、音質、降噪、互動和其他的幾個角度(比如充電、續航、提示音)來講一講我對這個耳機的理解。
外觀
從我對索尼這三代產品的觀察來看,其實這一代和前幾代相比,大法耳機的設計語言並沒有太大變化。比如一樣的:
- 黑色配色和金色配色兩個版本
- 頭樑軟膠和耳罩軟膠
- 側樑上面的產品型號銘牌
- 代表右耳朵的紅色標誌性的「R」

但是單純從外觀上看改變還是很明顯的。比如:
- 1000XM3 黑色版本有了銅紅色的金屬顏色點綴,包括麥克風拾取聲音的元件邊框、側樑上面 SONY 字樣等等,都點綴了更加亮眼的銅紅
- 耳罩相對二代變得更大了,周圍的軟膠(好像?)更多了
- 耳罩外側材質變成了類膚材質,和二代的橡膠材質有了明顯的差異,觸控、滑動的感覺更加舒適了
- 開機與模式切換按鍵變成凸起的設計,不需要摸索就可以找到相應的按鈕
那麼,這樣的外觀改變對耳機佩戴上由舒適度的改善嗎?從我的體驗和感覺來說,是有的。
佩戴舒適度

作為「戴眼鏡」的「大頭娃娃」,我之前所使用的頭戴式耳機是 Beats Solo 2 。Beats 著實讓我體驗到了一個頭戴式耳機竟然能做到如此的夾頭、不舒服、沉。
在 Bose 的店裡試戴了 Bose QC35ii 之後,我不禁感嘆 Bose 包耳式耳機竟然如此的舒服, 卓越的設計帶來優秀的使用者體驗 。Sony 1000XM3 與 Bose QC35ii 有過之無不及,我連續佩戴了 3 個小時都沒有太大的不適應,同時 1000XM3 相比二代更輕,總之是比二代的佩戴體驗感有了很大的提升,也必然地碾壓了那個夾耳朵的 Solo 2。當然我本人對降噪耳機普遍所說的「耳壓」並不敏感,所以這裡確實沒有任何的不舒服的體驗。
音質
大法的音質從來都是行業頂尖的,這次也不例外。在我看來,Sony 1000XM3 就是一款有著 Bose QC35ii 降噪能力、還有著不輸同價位藍芽耳機音質的耳機(前端裝置是 iPhone 7 Plus)。

雖然大家戲說「耳機的音質就是玄學」、「萬元以下聽個響」,但是好耳機壞耳機任何人都可以聽出來。這裡我介紹個簡單方便的聽音質「玄學」方法:
- :musical_note: 拿出一首品質相對較好,並且經常聽的歌曲
- :headphones: 拿出那個理論上更牛逼的耳機,完整、無干擾的聽一聽這首歌曲
- :mega: 再拿出那個相對沒有那麼好的耳機,再聽一聽這首歌
相信你只要不是「木耳」,就可以聽出這其中的差別,之後不禁感嘆「**這耳機真好」「**這錢花的真值」「某某耳機的音質就是渣渣」或是「索尼大法好」……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啊。
降噪
這次 Sony 真的是發力了, 四倍級別的降噪提升 ,我帶上耳機後瞬間就進入自己的世界,街頭漫步都能變成 MV。

大法依舊保留了三種聲音模式:降噪、環境音和環境音關閉模式。
- 降噪:過濾全部聲音
- 環境音:利用麥克風拾取外界聲音再夾雜在音樂中(比如通勤時聽站點播報)
- 環境音關閉:即關閉降噪、關閉麥克風拾取聲音,單純播放音樂
一個專門的按鍵控制這三種模式的迴圈切換。
購買 1000XM3 自然是為了其卓越的降噪能力。最直觀的感受是今天早上在嘈雜的食堂和街道,帶上 1000XM3 放上音樂之後,我真切的聽不到任何嘈雜和尖叫。如果說曾經的降噪耳機最擅長降低的是那持續穩定的低頻飛機引擎聲音, 這次的 1000XM3 甚至可以過濾掉部分高頻人聲,適用場景也不限於交通工具 。由於 1000XM3 是真正屬於我自己的第一款降噪耳機,所以降噪方面的感受多少有點主觀,不過的確能感受到降噪演算法比前代有了極大的提升。
互動
互動是 Sony 這款耳機最值得稱道的地方之一。在 1000XM3 本機上面只有兩個簡潔的按鈕,分別是開機與降噪模式切換。那麼切歌、暫停等等是如何實現的呢?祕技在於 1000XM3 的右耳耳罩。大法耳機的右耳耳罩實際上是一塊觸控板,集成了這樣的 手勢操作 :
- 輕點兩下:暫停/播放歌曲
- 前後滑動:向前/向後切歌
- 上下滑動:調整音量



同時 1000XM3 也有「Attention Mode」:捂住整個右耳耳罩,耳機就切換至環境音模式,降低音樂聲音,麥克風拾取人聲並播放出來,這樣與人交流的時候就不需要把耳機摘下來。
右耳耳罩觸控板讓暫停播放、切歌、調整音量都那麼的自如自然,並且這一代耳機觸控板面板材質又更換為類膚材質,讓滑動更加舒適。雖然這一設計從一開始就被用於索尼降噪耳機的全線產品,但是必須承認這一設計是卓越的、使用者友好的。不像跳票一萬年的 AirPods,無論呼聲多高,其互動只有兩個:輕點一下、輕點兩下
其他
續航和充電

大法從 1000XM3 這一代耳機開始將充電介面更換成了 USB-C,通用介面、充電更快。官方宣稱 10 分鐘充電能夠播放 5 個小時的音樂。經實測我從 0% 充電至滿電大概用了一個小時不到。
官方稱續航 30 個小時,不過我總共從到手到體驗也沒有聽歌聽夠 30 個小時,並且在 iOS 上面電量只支援顯示 100%、70%、50%、20% 或更低。不過,從我拿到手充滿電開始,每天大概用它聽 3-5 個小時的歌,截至發稿的這 4 天裡,App 裡面的電量顯示還有 70%,大法真的很努力了。
語音反饋
Headphones 是 Sony 官方出品的專門控制耳機、升級耳機韌體用的 App,適配了 iOS 和安卓。除了有配對功能,還可以通過這個 App 調整聲音朝向、自適應降噪與氣壓、調節均衡器等等。對了,和上一代對比,我發現這次 1000XM3 的降噪級別只能在 App 中調節。

同時,這裡必須要吐槽一下國行版本的語音反饋了。預設的中文語言反饋讓耳機直接掉價,廉價感渾然而生。 不是中文漢語不好聽,而是索尼錄製的中文人聲不好聽。
通過一些技術手段
(這樣的操作很可能造成耳機變磚、耳機降噪功能消失、耳機爆炸等一系列問題,並且會對耳機保修造成問題,不建議模仿。),我將耳機韌體更新至國際版 2.0.0 版本,將語言更換成為英語,並讓耳機支援了 Google Assistant,一舉兩得。但是隻能說 Google Assistant 這個功能在耳機上還是很雞肋,我在 iPhone 上面單獨下載了一個 Google Assistant App 才可使用耳機直接進行與語音助手的互動。
總結
一句話:物超所值,推薦購買。
作為市面上可能是「最好的」降噪耳機,1000XM3 不僅音質與續航能力力壓群耳機,其降噪功能又有了長足的進步。在我看來,一個降噪耳機作為日常通勤、乘坐交通工具時候的聽歌工具,一個 AirPods 作為方便佩戴與攜帶,日常在安靜的家中、宿舍中等等私人地方享受音樂的工具,是個很完美的搭配方式。就算是一個單純的藍芽耳機,Sony 1000XM3 的音質也能讓你震撼,更何況它還附贈了降噪的功能。
曾經在少數派讀到了@Platycodon寫的一篇文章: ofollow,noindex" target="_blank">索尼的「妥協」之作 WI-1000X 降噪耳機用起來怎麼樣?這是我的體驗 ,這裡面作者體驗大法的項圈耳機的過程充滿了無比的惋惜,讓我覺得索尼為了體驗妥協了太多黑科技。
這次的 Sony 1000XM3 不再是妥協的產物了,而是大法肌肉的象徵。:muscle:
> 下載少數派 iOS 客戶端、關注少數派公眾號,讓智慧裝置更好用 :z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