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阿里5億入股喜士多便利店,2019年新零售戰局或在本地生活服務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ofollow,noindex" target="_blank">零售老闆內參 ”(ID:lslb168),作者:楊亞飛、萬德乾;36氪經授權轉載。
11月9日,據新經銷訊息,阿里已於日前完成對便利店品牌喜士多的戰略入股,共出資5億元,取得後者20%~25%之間的股權。據此估算,喜士多便利店投後估值約在20~25億元之間。
此事如果傳言為真,那也是阿里集團層面拍板敲定的合作,而非阿里下屬某個事業部能夠主導的重大投資決策。
新零售進入到高速推進期,阿里並未定製對細分領域合適零售資產的入股。阿里已在百貨商場、超市、大賣場、生鮮店等零售各大業態資產,佈局接近完善。尤其是以支付寶為代表,阿里與日系、國內各區域便利店品牌,早前已在會員營銷、大資料應用等有著廣泛合作基礎。
但為何在這個時候選擇重金入場?以及為何投資標的唯獨是喜士多?仍值得尋味。
- 1 -
阿里為何選擇喜士多?
喜士多於2001年4月成立於上海,隸屬於和大潤發同為一家母公司的臺灣潤泰集團,業務主要分佈中國華東和華南兩地,主要以上海為中心。華東區於2002年成立杭州、蘇州、崑山分公司,2006年成立無錫分公司,此後逐漸向寧波、紹興、嘉興、常州、張家港等地擴張;華南區於2003年成立廣州喜士多便利連鎖有限公司,此後逐步拓展至深圳、佛山、惠州、東莞、中山、肇慶、江門、珠海等地。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已開業門店超過1000家。
有趣的是,因為商標註冊原因,華南的喜士多便利店,實際商標為喜市多。而且,從同店盈利能力和商圈覆蓋度來看,華南喜市多的整體運營能力,稍好於華東喜士多。
喜士多在中國大陸市場,也長期處在一個低調的狀態。零售業內任何公開論壇或會議,縱然是便利店專場活動,從未見到喜士多身影。這可能是國內唯一一家幾乎完全隔絕於行業圈子的零售品牌,與未擁抱網際網路之前的大潤發,一摸一樣。
另外,便利店差不多隻有日系和本土的特殊性,也讓來自臺灣的喜士多便利店,顯得特別形影單隻。從門店運營和業態定位來看,喜士多是一家高度類似日系便利店的企業。當然,熟悉便利店市場的人都知道,華東7-ELEVEn和全家中國,也都是臺灣兩大快消集團在運營。
臺灣企業在便利店運營能力上,確實比中國本土企業更早掌握日系便利店的優勢精華。

圖為華南喜市多,注意商標中間的“市”字
儘管相比日系便利店,喜士多還是有或多或少的運營問題,但喜士多如今在便利店市場還是取得的不俗成績,且與大潤發有著直接關係。作為潤泰集團在國內創立的連鎖零售兩大支柱業態。喜士多在起步階段,也大量藉助了大潤發的採購資源,可以說是贏在了起跑線上。
2017年11月20日,阿里與高鑫零售、法國歐尚、潤泰集團三方達成新零售戰略合作。前者投入約224億港元(約28.8億美元),直接和間接持有高鑫零售36.16%股份。而高鑫零售運營著大潤發和歐尚在中國大陸的零售業務,彼時在226座城市擁有454間大賣場。
這一合作對零售業影響深遠,自此開啟了中國商業零售史上規模最大的數字化零售升級工程。時隔約一年之後,阿里再度出手,將大潤發“兄弟公司”喜士多拿下,完成對超市大賣場、便利店兩大連鎖渠道的業務佈局。
儘管合作手法相似,但此時非彼時。如果說,一年前新零售改造還在“摸著石頭過河”的話,那一年後的今日,顯然已是布入改造深水區。在這個過程中,阿里的業務動向也有了明顯變化,已經從密集投資入股,轉入精細化運營和改造磨合節奏當中。
前有圍繞超市大賣場積累的試錯和摸索經驗,再以此進入便利店行業,看待視角和介入方式免不了會有細微變化。《零售老闆內參》APP(微信ID:lslb168)認為,此次阿里之所以選擇喜士多,主要出於三方面原因:一是大潤發與喜士多基因相似,前者積累下來的新零售解決方案,可最大程度向喜士多輸出;二是看重喜士多在華東、華南地區的規模效應,便於與其他生態內企業形成聯動,進一步做深區域零售市場;三是阿里看到便利店行業數字化改造仍有巨大想象空間。
- 2 -
便利店的新零售價值
便利店是一個市場集中度極低的行業,區域便利店品牌競爭激烈,改造難度可想而知。也因為此,便利店過去兩年與阿里、騰訊等網際網路巨頭的合作大多停留在移動支付及相關會員營銷層面方面,後端商品管理、門店智慧化改造仍十分有限。
但這一局面在過去兩個月被徹底打破:上月中旬,便利蜂被曝近期獲得騰訊與高瓴資本大筆投資,估值16億美元,騰訊與高瓴分別持股為8%。此後騰訊方面對36氪對此迴應稱“不予置評”。此後10月底,好鄰居、中商便利又先後獲得資本青睞,整個便利店行業估值也隨之水漲船高。
《零售老闆內參》APP(微信ID:lslb168)此前曾做過相關報道,好鄰居新一輪投後估值2億美元,據此估算,單店估值約在350萬元,中商便利旗下南京羅森門店單店估值更是高達600萬元左右。目前,喜士多全國門店數尚不得而知,我們粗略以1100家為例,此次投後單店估值約在180~230萬元之間。
估值之外,從商業層面去看阿里新零售系統工程的資產配置表,便利店是遲早要納入旗下的重要一環。《零售老闆內參》對此曾有非常詳細的技術型分析,( 點選參見詳情 )。
對於阿里來說,入股一家門店數量和運營能力相對靠譜的便利店,至少對阿里系統打造本地即時生活服務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將幫助阿里可以利用便利店這個唯一的24小時營業門店,做更多場景和超即時需求的近場景服務。
比如,餓了麼在夜市場景、旅行人群的即時需求滿足;另外,作為阿里重要佈局的基層社群小業態業務,阿里零售通也可以從喜士多獲得來自門店運營等方面的共享支援。值得注意的是,餓了麼與零售通之間,必須也是在阿里內部很早就形成聯動關係的兩大業務單位。
還有一方面,早在新零售沒有誕生之前,即阿里尚未對傳統零售作出明確擁抱態度,而彼時的傳統零售業處在歷史最低谷時期,便利店就是唯一逆勢崛起的零售業態。這種反常現象的背後,是中國城市化程序和社會中產階層的壯大,開始對便利店有了絕對剛需的消費需求。
也因為如此,類似便利店的整個本地即時生活,開始迎來巨大的增量爆發。阿里也將本地即時生活服務,明確作為下一階段,準確說就是2019年的流量爆發風口。
而這,也是阿里為什麼要全資收購餓了麼,整合進口碑,橫向聯動零售通、盒馬、大潤發的主要原因。
以此來看,便利店行業迎確實來了春天。但仍需警惕的是,此番資本的密集進場,顯然對於改造結果有著極高的預期,市場分散的現狀,也給到更多企業進入的空間,但作為一個“彎腰撿鋼鏰”的行業,改造張力有多大,仍值得長期審視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