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的One More Thing:AIoT
文/劉興亮(微信公眾號:劉興亮時間)
↡
01
我家裡目前有200多個智慧產品,基本上實現了對整個家的智慧控制。
去我家裡參觀過的一個朋友說:以前以為智慧家庭只是在比爾蓋茨那樣的人家裡才有,沒想到自己身邊的朋友也能實現了。
還有個朋友建議說應該出本書,書名都替我想好了,就叫《我是如何用200多個智慧產品組成智慧家庭的》……
這200多個智慧產品中,有150多個產品是小米的產品。我家智慧產品數量還在不斷增加中……
02
遙想喬布斯當年,在每次釋出會上一句「One More Thing」,都會引爆全場。
雖然喬布斯也不是每一年One More Thing都是成功的,但從公司戰略角度來看,喬布斯確實給公司帶來了一個又一個的One More Thing:有硬體層面的iPod、iPhone、iPad等,也有軟體層面的MAC OS、iTunes、APP Store等。
雅虎謝幕的時候,我發表過一個觀點,認為雅虎最大的敗筆就是沒找到One More Thing。對於任何一個巨頭來說,主營業務總有衰落的那一天,衰落以後呢?
即使主營業務現在還沒有衰落,單腳跳也不能和雙腿跑相比啊!
雅虎在中國的模仿者新浪搜狐就是兩個典型的例子。新浪由於找到了「微博」這個One More Thing,還算是一個角兒;搜狐一路找啊找啊,但始終沒有真正找到,所以就沒落了。
亞馬遜之所以最近幾年股價能夠一路飆升,數次衝頂全球市值第一的寶座,貝佐斯即使離婚被媳婦兒分走了300多億美金的家產,還能牢牢保持全球首富的地位,最關鍵的因素就是亞馬遜也找到了自己的One More Thing——AWS。
再說說中國的BAT。騰訊由於找到了自己的One More Thing——微信,率先拿到了移動網際網路的船票。從去年開始,騰訊又瞄準了下一個One More Thing——產業網際網路。
順帶說個好玩的現象,同在深圳的騰訊和華為,尋找One More Thing的路徑正好相反,華為是從To B到To C(過去的電信業務是To B的,近些年的手機等消費者業務是To C,目前To C業務的營業額已經超過了To B業務),騰訊則是從To C到To B。
阿里更NB,One More Thing一個接一個:螞蟻金服、菜鳥物流、阿里雲……
百度之所以從BAT陣營裡掉隊,就是因為一直沒有找到自己的One More Thing,失去了想象空間。
03
百度現在瞄準的One More Thing,就是AI。不光百度,很多巨頭也是。
各家針對AI的口號也很有趣。百度是All in AI,騰訊是AI in All,小米是All in AIoT……
今年的1月11日,小米正式對外宣佈了自己的One More Thing——AIoT,啟動「手機+AIoT」的雙引擎戰略,未來五年將投入百億,All in AIoT,抓住人工智慧、物聯網時代的風口。
昨天,小米集團釋出了2019年第一季度財報,這是小米啟動「手機+AIoT」雙引擎戰略之後,披露的首份財報,來看看財報的幾個主要資料:
總收入人民幣438億元,同比增長27.2%;經調整利潤21億元,同比增長22.4%。營收利潤,均超之前市場預期。
小米IoT與生活消費品部分繼續保持較快增速,營收達人民幣120億元,同比增長56.5%。2019Q1,小米IoT平臺已連線IoT裝置數達到1.71億臺(不包括智慧手機和膝上型電腦),同比增長70%,人工智慧助理小愛同學2019年3月份月活使用者超過4550萬,同比暴漲247.2%。
其中,智慧電視業務持續保持領先優勢,連續兩個季度出貨量居中國市場份額第一,截至2019年3月31日,全球累計出貨量為260萬部,同比增長99.8%。
為了推進手機+AIoT雙引擎戰略,小米成立了AIoT戰略委員會,負責促進AIoT相關業務和技術部門的協同,推動戰略落地執行。從財報資料看,小米目前已經是全球領先的消費級IoT平臺。
04
我和雷軍認識有十幾年了。
2007年,我在中關村組織了一個線下活動,叫「IT龍門陣」。從活動開始創辦就想請雷軍去做個分享,但直到第53期,才把他請來了,那已經是2008年10月21日了。雷軍在分享的時候,極度看好移動網際網路的機會,那時候小米公司還沒成立,聊得最多的還是UCweb。
轉年有了微博。有一次在他辦公室,聊到怎麼玩微博,因為他是在部落格晚期才開通部落格的。那時我還在給他大談特談如何利用微博,沒想到他很快就玩得風生水起。
再後來有次跟他見面,他背個雙肩包,從包裡掏出來一堆手機,對各個手機的優缺點如數家珍。他平均一週換一部手機,還在微博裡搞過很多送手機的活動。
小米公司成立後,又邀請他來IT龍門陣做了個分享,已經到了148期,日期是2012年02月17日。那次活動,雷軍表示小米手機抓住了智慧手機的機會,踩到了以下三點:一是鐵人三項,二是手機會替代PC,三是堅持七字祕訣——專注、極致、口碑、快。
這十幾年來,我對雷軍的瞭解主要有三點:
一、對什麼感興趣後,會以死磕的方式去研究,比如對手機感興趣後,一揹包的手機就是證明;
二、抓風口的能力;
三、打持久戰、逆風仗的持久力、逆轉力。
小米手機抓住了移動網際網路的風口,小米AIoT能抓住智慧時代的風口嗎?
05
風口不是隨隨便便就能抓住的,風口是給那些早早移動到風口並做好準備的人。沒有MIUI的積累,沒有最初從社群裡召集的那100名初始使用者,就不能有後來的小米手機。
小米開始做手機的年代,還是山寨機一片混戰的歲月,直接在互聯銷售和預定的更是屈指可數,小米直接打開了網際網路直接銷售手機的模式,依稀記得當年買小米1是用凡客的物流配送到使用者手中。
線上直銷的戰略在那個年代的確獨具慧眼,這為小米AIoT戰略紮下了像竹子一樣的根。賣手機的同時也可以向用戶推薦一些高品質的智慧電器,小米AIoT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發展的。
在忠實的小米使用者群體流傳著這麼一句話:小米商城的東西可以閉著眼睛買。這句話的背後是對小米的信任。
在手機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小米有預見性的啟動了「手機+AIoT」雙引擎戰略,充分發揮其積累已久的優勢,開啟全新的征途。
現在,小米在AIoT領域已經處於主導地位,財報的資料可以體現。
06
我現在住的這套房子是前年年底開始裝修的。智慧家居的痛點在於大家沒有互聯互通,總不能給手機上安裝一堆APP啊。其實安裝一堆APP還不是大麻煩,大麻煩在於不能聯動控制。
做了大量功課後,發現小米的產品是最全的,我就給雷軍發了個微信,跟他說我家的智慧家居這塊想用小米的解決方案。他給我回復說小米只賣產品,還沒有做解決方案,同時給我了推了個他相關同事的微信,讓我問問看能怎麼幫忙。
小米的相關工作人員後來幫我出了智慧家居的相關設計圖,不過能看出目前小米以售賣智慧產品為主,使用者可以通過米家APP操控家裡的智慧產品,也可以通過小愛同學用語音進行操控,但對於像我這樣的使用者,需要提供整套家庭智慧解決設計方案的,小米目前還沒有相關針對性的服務,不過未來這也是其可發展的業務方向之一。
智慧產品的購買,我採取了這樣的方式:首先,小米有的產品儘量買小米的,小米沒有的買其他家的;其次,有的產品小米雖然有,但做的不夠好的,我會選擇其他做的更好的品牌;最後,各家都沒有的,我就自個兒鼓搗。
比如車庫捲簾門就沒有很好的方案,我就自己搞了個裝置,把車庫門和小米的萬能遙控器結合起來,這樣的就可以聯動。每天到家我把車開到車庫門口時,只需要喊一嗓子「芝麻開門」,車庫門就會開啟,車庫門開啟的同時,車庫燈也跟著開啟。
然後我又給車庫門上安裝了小米的門窗感應器,車庫裡安裝了兩個小米的人體感應器,幾個產品配合起來,就可以設定了車庫門忘關20分鐘後,車庫門可以自動關上。
目前我家裡,實現了所有智慧產品的按鈕控制、手機控制、語音控制,每個房間的空調溫度全自動化,新風,空淨的全自動化,部分燈全自動化,比如樓梯燈,衛生間燈,門廳燈等。
07
年初聽到小米啟動AIoT戰略,我是非常看好的,對於小米來講這或許僅僅是順勢而為的戰略,但作為小米智慧家居的忠實粉絲及使用者,享受著智慧裝置帶來的便利,同樣也衷心希望小米產品在智慧聯動上能夠做的更好,體驗更佳。
小米在All in AIoT,我家也在All in AIoT。
我家的200多個智慧裝置,已經激發了我7歲女兒的各種想象力,她已經給我提出了各種奇奇怪怪的燒腦需求;同樣的,小米的AIoT戰略,也有著充足的想象力。
相比與傳統硬體廠商以及傳統家電企業,小米在AI和IoT領域的先發優勢,是其獨有的競爭優勢和成長價值,所以「手機+AIoT」雙引擎時代的小米,其增長價值值得期待。
▴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