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斷供? 華為:供應鏈多線並行
李娜
5月22日,第一財經記者從ARM服務機構處獲悉,原本ARM中國計劃在6月6日舉辦2019晶片釋出會,目前日期選擇向後推遲。
當天,在一份內部信中,ARM要求員工停止和華為及其下設機構之間的所有合同、技術支援和業務往來。ARM集團則在一份宣告中表示,正在“遵守美國政府制定的所有最新規定”,但拒絕進一步置評。而後,松下等多家供應商中止合作的訊息開始發酵。不過隨後這一訊息被證明為假訊息。
5月23日晚間,針對網傳與華為合作中止訊息,ARM中國對第一財經記者回應,“Arm中國十分重視我們的長期合作伙伴海思,我們正在積極溝通,尋求符合目前法律與規範的妥善解決方案。”
針對供應鏈上的噪音,華為5月23日上午在給第一財經的一份宣告中表示,松下是華為重要的合作伙伴,雙方在多領域展開密切合作。松下集團與華為公司的所有業務合作持續正常開展。
“一條船”上的企業
華為在供應鏈上的理念一直是多線並行,在非常時期,這對於連續性作業起到了關鍵作用。
在與ARM的合作上也是如此。
從產業來看,ARM是全球絕大多數移動裝置晶片的IP提供商,所有自行設計手機處理器晶片的供應商,無論是華為、紫光展銳、蘋果、高通、三星電子等,都需要付費獲得ARM授權來基於其架構設計開發手機晶片。
ARM和英特爾處理器的區別是,兩者的商業模式完全不同,英特爾是一家設計、生產、銷售處理器的公司,ARM本身並不製造計算機晶片,只是一個出售ARM指令集授權的公司,購買了ARM智慧財產權的公司可以完全自主地設計、生產自己的ARM處理器。
一直以來,在通訊主航道上,華為大量採購英特爾的晶片,但也保持著和新晉者的良好互動。
上述董事還在釋出會現場特別強調,“華為不是要與英特爾競爭,更不會替代。”他表示,佈局晶片主要是看到了由於資料多元化帶來的計算多元時代。
不需要過於擔心
華為的產業組合要均衡。既要有短週期的智慧終端,更要有中週期高黏性的連線和計算業務。
但也有產業人士表示,美國向供應商施壓,目的不僅僅是打擊華為手機,更是在釜底抽薪,從根子上打擊華為晶片的“備胎計劃”。
但對於後續發展也不需要過分悲觀。ARM處理器有兩種授權模式,一種是IP核心授權,ARM提供設計好的晶片核心,客戶在外圍做一些整合和調整,這樣整體設計工作相對輕鬆很多。另外一種是指令集授權,相當於只提供一個指令集說明書給華為,每一行程式碼都是由華為自己設計編寫。華為毅然選擇了最難的指令集授權模式,並且獲得了ARMV8的永久授權,掌握了完整的智慧財產權和核心技術。這就使得今天ARM不再授權的情況下,華為依然能繼續發展自己的ARM處理器。
上述人士稱,美國對ARM的下手,將真正考驗華為的晶片研發水平,這一場華為的絕地反擊戰,也可能是中國芯一飛沖天的起點。這一仗,華為無路可退也不會後退。
曾經在華為工作多年的華為老兵戴輝也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這幾年對“中國芯”的佈局程序而言,開源指令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機會,包括討論熱潮高漲的RISC-V開源架構,以及2018年底宣佈開源的MIPS指令集,尤其是RISC-V架構被認為在物聯網領域是非常有機會與ARM、英特爾一較高低的。
“如果事態繼續,華為也有可能投入更大的精力在開源專案上,做更多的準備,所以不需要過於擔心。”戴輝對記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