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投副總經理劉珺:數字化中國應在基礎技術層面有所突破
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劉珺 侯宇 攝
中新網北京12月20日電 (王慶凱)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劉珺20日在中新社舉行的“國是論壇2018年會:新時代·改革開放”上表示,全球正在經歷“第四次產業革命”,大資料、人工智慧等技術參與其中,中國也在經歷數字化轉型,未來數字化的中國應在基礎技術層面有所突破。
劉珺認為,通常所謂“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但其實“工業革命”一詞在學術上並不準確,更準確的表達是“產業革命”。目前,很多專家認為,全球正經歷第四次產業革命,這次產業革命有混合現實、大資料、人工智慧、量子計算等亮點。
他認為,第四次產業革命有四個特點:一是基於系統,數字化時代不單是科技發揮作用,而應該是科技組合整合系統在發揮作用;二是通過科技賦能解決現實問題;三是本次產業革命的開啟方式是經過縝密設計;四是未來數字化時代的價值錨定一定是基於社會責任,即科技讓人類的福祉得到極大提升。
對於數字中國,多數民眾的直觀感受是數字量級的爆發性增長。劉珺表示,數字化中國僅是量級還不夠,應包括“增量性創新”。他認為,創新分突破性創新和存量性創新,而增量創新對創新本身影響巨大。“中國的數字化隨著在應用端的增量積累,在基礎技術端將會有所突破。”
劉珺認為,下一步中國應在人工智慧、晶片科技等基礎性方面進一步夯實基礎。首先,要有統一的數字化願景,任何科技進步一定要有明確的價值觀,其後才有方法論的跟進。如果目標僅是市場份額的擴大,最終會迷失科技本身作用於人類文明的目標。
“應糾正數字化過度關注高額財務回報指標的衝動”,劉珺表示,財務指標是通向價值實現必不可少的中間環節,但不是終極目標。“錨定價值目標基礎之上,再多維度形成數字化中國的核心體系。”
談及金融的本質問題。劉珺認為,開放是金融的本質之一,如果沒有開放的本質要求,金融不可能形成目前的局面。隨著新興科技發展,金融正在去中介化,但是否還需要金融機構成為很多人關注的問題。
劉珺表示,作為核心金融要素配置的載體,金融具有專業性。過去金融的專業性集中於貨幣、風險、信用等,下一步可能轉向數字化。
資料是新時代的石油。劉珺認為,目前的資料被分割在不同平臺和機構,所有的個人資料畫像都是側面的,只有資料真正“大”起來,只有基礎設施真正構建起來,大資料和金融科技才能成為現實,否則只能是概念。
劉珺認為,中國的資料分割嚴重,高度分散,央行、監管機構、地方金融主管部門、金融機構、政府部門、市場都有資料,不同功能模組有縱向資料流,不同地區有橫向資料流,縱橫交錯互不整合,資料孤島和資料碎片現象普遍,“大資料”無從談起。
此外,資料目前還存在質量參差不齊,標準不統一等問題。資料潔淨度不高,資料標準跨部門、跨地區各自為政,造成資料探勘和資料清洗難度極大,資料分析和大資料工具的運用存在掣肘。資料孤島跟資料碎片現象相對嚴重,大資料就無從談起。資料有效整合是未來資料化時代的關鍵課題。
劉珺表示,金融體系數字化轉型應有明確的頂層設計。數字化轉型應有戰略性規劃,數字化轉型的微觀活動無法形成符合時代要求的生態系統。“我們到底需要什麼樣金融IT數字化,是基於效率、基於公平、基於資料最終使用,還是基於資料最終結果,必須在頂層設計方面予以明確。”
對於數字化轉型的答案。劉珺認為,首先要建統一的IT藍圖,巨集觀管理部門牽頭明確大的IT架構及與之相關的資料標準、資料治理規則、系統互動規則等,讓市場參與者有章可循。
二是將國產化提上議事日程,基礎設施的獨立性要漸進實現,主機系統和核心作業系統的國產化要提上議事日程。“國產化的核心本質是指對整個主幹系統跟基礎設施關鍵環節要有相當的掌控能力”,中國數字化轉型過程中間,系統整合力遠遠強於以前我們所謂的生產能力。
三是系統化制定並頒佈資料安全和網路安全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