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濤:數字科技只有技術哲學,缺乏科學思潮
2018年,無論政策導向,還是市場風口,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已成高頻詞。
今年的烏鎮世界網際網路大會上,領導人在賀信中明確指出,“網際網路、大資料、人工智慧等現代資訊科技不斷取得突破,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為世界經濟發展增添新動能,迫切需要我們加快數字經濟發展”。市場中,無論實體經濟龍頭,還是虛擬經濟中的BATJ等巨頭,截至今年,幾乎全部轉向科技與產業的融合。科技推動產業升級,促進經濟轉型幾乎已成各界共識。
那麼在科技與產業的融合過程中,如何保證高效和可持續發展?就此,我們採訪了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楊濤。
業態獨立,共建共生
金融可以說是最早一批與科技融合的行業之一。楊濤表示,伴隨網際網路金融向金融科技時代的演變,新金融愈發強調新技術的驅動力,而在合規前提下,金融機構、類金融組織、新技術企業正在構建更豐富的合作生態。
他將推動金融科技發展的主體歸納為四大類:銀行保險等主流機構大規模應用金融技術;網際網路巨頭利用自身的優勢,在金融業務技術輸出方面佈局;純粹提供技術服務於外包的機構;還有利用新技術,自己從事類金融業務,比如P2P。
但從整體發展趨勢來看,無論那種力量,都是無法單獨完成整個產業升級的,因為這是一個科技術、金融、政策等多重因素疊加驅動的過程,比如BATJ這樣的網際網路巨頭,技術再強大,在合規性要求下會缺失很大一部分金融場景,必須與金融機構合作。金融如此,其它產業同樣如此。
因此,“單邊”的網際網路公司推動的產業網際網路和傳統的產業技術升級都無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突破,產業數字化需要數字科技和產業的行業know-how無界深度融合,走一條“共建”的道路,才能真正實現“產業x科技”的乘數效應。
我們可以看到,阿里巴巴和京東最早都是純線上電商平臺,但當進入線下零售時,能夠實現與零售企業的“共建共生”;百度為研發自動駕駛汽車,更是聯合國內外知名汽車製造商。其已經說明,科技與產業的融合並非一蹴而就,也不是重複建設和閉門造車,而是在各自的優勢基礎上,尋找到切入點,逐步實現傳統產業的網際網路化、數字化和智慧化。
這個過程只有在產業開放其全部鏈條的基礎之上,科技企業才有空間對產業資料進行線上化、標準化、結構化,實現對所有生產要素和運營流程的數字化改造,對生產和經營環節進行精準預測、優化佈局、精細化運營、實時反饋並進行修正,從而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可持續發展的閉環,真正意義上突破產業增長的既有模式和邊界。
楊濤以金融和科技的融合為例,他表示,一方面會把以資訊科技為代表的新技術應用於金融產業鏈,實現金融功能的優化;另一方面,科技的發展也會帶來一些在過去技術不發達時代難以想象的金融模式。在其它領域同樣適用於這一大邏輯,科技與城市、農業、製造業等領域的融合,也將誕生新城市、新農業和新制造業。
值得注意的是,在共建共生的融合過程中,數字科技本身也逐步形成一個獨立的業態。而最徹底的當屬京東金融,11月20日,京東金融正式宣佈品牌升級,更名為“京東數字科技”,旗下包括京東金融、京東城市、京東農牧、京東鉬媒、京東少東家等子品牌。這在國內脫胎於網際網路公司的科技公司中當屬首家,以獨立的集團品牌,專注數字科技對金融、城市、農業、營銷等傳統產業的升級改造。
楊濤表示,京東金融更名京東數科,也是看到了開放銀行變革帶來的主流金融機構對外合作的藍海,以及自身在技術綜合解決方案的比較優勢,符合了新金融合作共贏的趨勢。當然金融科技的價值不僅在金融領域,而且技術、工具與模式的應用,可拓展到產業、城市治理、公共服務等,從而全面優化經濟社會效率,相信京東數科也會在這些領域有所作為。
科學+技術=科學
科技與產業的融合,並非單一層面的。楊濤在談到金融科技時表示,新金融意味著我們從更重視金融的技術層面的東西,到更重視金融科學層面的東西。
他解釋說,傳統上我們更重視實用,科學精神重視的是無用的好奇心。只有技術哲學,沒有科學思潮。簡單說金融技術重視的是金融的產品、組織、渠道、客戶這樣一些層面的效率改善,引領模式的創新;金融科學重視的是背後的制度、規則、文化、生態,這個對於我們這樣一種快速在幾十年來經歷了歐美上百年以及幾百年金融發展歷程的經濟體來說,我覺得尤為重要。
這樣的進化,同樣適用於科技與其它產業的融合特徵。作為新時代經濟的發動機,科技在對整個產業的改造中,勢必將越來越重視科學的價值,而當數字科技作為一個獨立業態時,也加速推動科學思潮的發展。
首先,以人工智慧、大資料、雲端計算為代表的新技術本身,大部分還需要實驗室科學研究的繼續升級迭代,同時進行更多基礎學科的研究;第二,無論金融、零售,還是城市、農牧,其自身的執行發展本身具有一套科學的邏輯,新技術的應用必須同樣以科學的方式進行融合。第三,“科技×產業”也將逐步建立起一套新的科學體系,培育出新的生態、新的規則和新的文化。
這種趨勢已經非常明顯,一個典型的訊號是,科學家越來越受到企業的歡迎。阿里巴巴1000億成立達摩院,全球招募科學家;馬化騰在知乎上也發出“哪些基礎科學突破會影響網際網路科技產業”之問;而百度早在轉型人工智慧之初,就挖來了吳恩達等AI領域的科學家,儘管之後離職,但足以證明即使只關注技術的應用,也需要科學家的支撐。
科學人才的引進,不僅提高了基礎學科的研究以及技術的應用效率,更是在規則、文化建立建設方面提供了一個更加多元和科學化的視角,京東數字科技最近的佈局,也印證了這一趨勢。據瞭解,京東數字科技成立智慧城市研究員和京東農牧院士研究員,委員會成員不僅包括人工智慧等技術領域的科學家,比如潘雲鶴,是新一代人工智慧規劃的專家組組長;還包括城市、農牧等多個產業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比如李德發,在農牧領域具有極深造詣。同時與國內20多所高效研究機構達成合作。
數字科技已經進入規模化推進階段,因此,在前期完成單點測試、落地應用之後,需要更系統和更科學的方式推進,具體來講,科學人才的引入、產學研的打通是關鍵一步。潘雲鶴表示,現階段城市建設規模已經很大,但同時面臨著城市管理、物流、汙染和“千城一面”等問題,而“智慧城市建設將成為城市發展的重要抓手”。這便是一種技術科學融入產業的高度概括,而不僅僅是單一技術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