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式設計師能純靠技術渡過中年危機嗎?

絕大部分人不能。悲觀點講,大部分8090後網際網路人(不僅僅是程式員)的職業生涯,可能比70後那幫老兵更短。
很長一段時間裡,我都在想,我們寫程式碼的這幾年拿得多,是因為我們比那幫學生物學航天的聰明或者付出更多嗎?顯然不是,我們只是趕上歷史行程了而已,最近的一波歷史行程,說直白點,就是由智慧手機和移動網際網路帶來的行業爆發式增長。
但 IT行業和其他行業一樣,也要受行業週期的影響,不幸,或者說對後來者不幸的是,這個行業從完全競爭階段發展到寡頭壟斷階段的速度比能源,機械等傳統行業快得多(一方面,這是技術進步帶來了市場效率的增加,另一方面,商學院的那幫人比過去更熟練了),阿里騰訊從差點要死的初創公司演化成全球市值前十的中國寡頭,花了不過十幾年時間。換句話說,十幾年裡就走完了傳統行業需要花幾十上百年才能完成的路。行業的細分領域,比如外賣,出行,只需幾年就能發展到寡頭壟斷乃至完全壟斷的地步。
過快的行業演化速度,首先帶來的就是行業更快進入壟斷成熟期和相關領域就業的過山車行情。比如前幾年安卓和IOS程式設計師就業十分容易,培訓班培訓半年出來就敢要一萬多的月薪,但隨著行業的集中度提高,大量初創公司死掉(比如O2O領域),招聘門檻明顯變高,職位也變少了。其次,網際網路行業推崇的破壞式創新,對從業人員,尤其是後來者來說是把雙刃劍(破壞式創新 - MBA智庫百科)。在一個領域裡辛苦耕耘多年,結果其他領域或者方向的破壞式創新就把你的多年的工作廢了甚至徹底爆掉(比如微信架空QQ,智慧機顛覆功能機)。
能不能純靠技術渡過中年危機?那就要看你對歷史行程的把握了。如果你的技術方向不幸地被時代拋棄了,那不管個人怎麼努力都是沒有什麼大用的。想明白這點後我今年再次放棄鵝廠跑券商做我押寶的領域了,建議平時多花點時間去琢磨業務,琢磨行業和產業,不要只會低頭拉車,也要抬頭看路,畢竟資本可以相對容易地在一個行業進退,而人到中年是很難轉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