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不跟“西”風,繼續歡迎華為
就在美國為首的國家以安全作為藉口,禁止華為進入一些主要的5G市場時,印度卻向它丟擲了橄欖枝。
據《印度時報》12月18日報道,印度電信局祕書(telecom secretary)正式向華為方面發出參與5G技術測試的邀請,並在邀請函中稱讚華為在印度電信業務的發展。
華為稱,試驗將於明年初開始,旨在到2020年在全印度推出5G服務。在最近結束的印度移動大會上,華為還與印度領先的運營商Airtel和Reliance Jio進行了5G演示,後者由印度首富穆克什·安巴尼擁有。
印度政府的高階官員在接受印媒採訪時表示,“……沒有在華為的裝置中發現任何惡意軟體或間諜軟體的例項”。而且,最重要的是,華為的競爭對手,如愛立信、諾基亞等公司的關鍵零部件,均採購自中國。
因此印度不太可能禁止華為的5G裝置。相反,印度的政府官員指出,如果禁止這家中國裝置製造商,印度只會更容易受到其他電信裝置製造商的攻擊,從而被其“挾制”。
當然也有印度分析人士表示,印度重新將華為列入5G測試的名單,同時也是為了給自己留一步餘地。現在說華為一定能參與印度的5G網路建設還為時尚早。但無論如何,印度此舉畢竟將會給華為一個相對公平的機會,從而在印度的5G市場與其他電信服務商同臺競技。
正如印度電信運營商協會總幹事Rajan Mathews向志象網(The Passage)所言:“必須為所有人提供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或許華為缺少的,也僅僅是一個展示的機會而已。
“不能區別對待”,“沒有惡意軟體”
《印度時報》報道稱,美國最近要求其盟友和其他親密夥伴抵制華為系統。“五眼聯盟”(二戰後英美多項祕密協議催生的多國監聽組織“UKUSA”)——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和紐西蘭已採取行動限制華為,美國的親密盟友日本可能也會效仿。
今年9月份,印度《經濟時報》稱,印度電信部長Aruna Sundararajan曾表示將中興和華為通訊排除在5G試驗供應商名單之外。在當時以美國為首的國家紛紛拒絕華為的情況下,這無疑是雪上加霜。但一個月後峰迴路轉,華為獲得了許可,一舉打破了外界的監管擔憂。
隨著5G建設地不斷推進,印度方面的態度日益轉變,甚至與之前大相徑庭。最近有印度官員表示,在安全問題上,華為這家電信裝置製造商不應該被單獨拿出來區別對待,尤其是考慮到其競爭對手也從中國採購關鍵零部件。
“只有澳大利亞、紐西蘭和日本緊隨其(美國)後。德國以及很多歐洲國家都還沒有禁止華為,我們為什麼要禁止?”一位政府高階官員說,“最重要的是,大多數電信裝置供應商的供應來源,尤其是晶片,都來自中國。”瑞典愛立信和芬蘭諾基亞等電信裝置供應商的很多零部件均來自中國,但它們都表示有嚴格的控制和安全協議。
上述官員說,恰恰相反,目前已知的間諜軟體,是在非中國公司的零部件中發現的。“因此,我們確實沒有理由反對中國裝置製造商。”
事實上,過去印度也曾懷疑過中國的裝置製造商。在2009-10年間,印度政府曾非正式地禁止電信公司從中國公司進口電信裝置達數月之久,因為他們懷疑電信公司可能監聽敏感的通訊。在中國裝置製造商同意了更嚴格的測試規則之後,非正式的禁令被放鬆了。
但是上述官員說,現在沒有新的例項“指向他們”。因此,“我們不會採取任何行動來破壞氛圍,因為我們沒有在華為的裝置中發現任何惡意軟體或間諜軟體。”另一位官員補充道。
印度電信運營商協會總幹事Rajan Mathews對志象網(The Passage)說:“必須為所有人提供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我們現在需要弄明白的是,正在進行的禁令是貿易戰還是少數國家所認為的安全戰。如果我們排除像華為這樣的公司,技術的採用將會受到影響。在2010年,華為是第一家挺身而出、並表示將按照印度政府的要求共享其裝置的原始碼和工程設計的公司。從那時起他們就非常透明。”
印度官員們想到的解決之道是,印度急需建立自己的安全測試標準,對所有的電信裝置,無論是國產還是進口的,都進行嚴格檢查。一位官員說,正在全國各地建立私人實驗室來測試所有電信裝置。電信部部長馬諾伊·辛哈(Manoj Sinha)上個月在班加羅爾出席了一個機構的落成典禮,該機構將建立測試標準,並對這些私人實驗室進行認證。
印度電信標準發展協會總幹事Pamela Kumar向志象網(The Passage)表示:“我們正與電信部(DOT)密切合作,與每個供應商進行5G試驗討論,並邀請所有供應商提出建議。我們希望推出5G,與世界其他國家並駕齊驅,一起擁抱科技。所以我們要求所有供應商(不排除任何人)遵守我們制定的某些標準。”
深耕印度近20年
從1999年華為在班加羅爾建立海外最大的研發中心算起,迄今華為進入印度市場已逾18 年。資料顯示,早在2008年時,華為在印度的合同總額已超20億美元,銷售收入達13億美元。
2012年,印度最大的國有電信運營商Bharat Sanchar Nigam有限公司(BSNL)與華為合作,推動國家通訊網路現代化,該工程分兩期更換了400萬條電話線。2015年7月,印度內政部批准了華為的專案,在金奈附近的工業園建立電子和電信裝置製造工廠。
2016年9月,華為宣佈與全球領先的電子製造商偉創力開始在印度合作生產智慧手機。印度資訊與科技、法律與司法聯盟時任部長Ravi Shankar Prasad出席了華為在新德里的“印度製造”典禮,並作出該項宣佈。
今年2月,華為與印度的主要移動運營商合作,率先在印度完成5G實驗室測試。據華為介紹,該公司在班加羅爾擁有最大的海外研發中心,還在印度設立了全球最大的網路支援服務中心,全國營銷、製造、物流、工程服務和技術培訓中心,在印度樹立了很深的區域影響力。
例如,印度的電信運營商一直對華為和中興通訊抱有好感。印度某電信運營商表示,中國電信裝置商有技術,質優價廉,服務響應快。而選擇歐美電信裝置企業的話,會大大增加印度運營商的負擔,將壓力推給消費者。
當地行業組織印度電信運營商協會更在最近公開力挺華為。《經濟時報》稱,該協會在給電信部的信中呼籲政府不要根據TEPC提出的“所謂問題”就匆忙作出決定,“任何根據傳聞排除某些企業的做法都可能會損害整個國家的數字通訊前景”。協會總幹事Rajan Mathews表示,“華為有能力幫助運營商和整個行業進行籌備工作,以便在運營、組織及最重要的生態系統中構建5G服務,並能確保完全符合政府所有的要求”。
在印度,華為的智慧手機業務正處於上升趨勢。華為計劃於2020年之前在印度開設1000家智慧手機門店,並在兩年內為印度的手機制造計劃提供約1億美元資金。根據Counterpoint的資料,截至6月份的季度,華為在印度快速增長的智慧手機市場佔據了約3%的份額,高於去年同期的1%。
研究公司IDC稱,在2018年第三季度,華為全球智慧手機出貨量為5200萬部,僅次於三星的7220萬部,超過了蘋果的4690萬部。今年上半年,華為的出貨量接近1億部。
華為消費者業務集團高階產品營銷總監Wally Yang表示,華為的全球戰略是到2018年底在全球實現2億部出貨量,印度是這一戰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印度是一個重要的市場,華為一直致力於為印度客戶創造價值,提供最具創新的智慧手機技術和豪華設計。
11月份有媒體報道,華為押注印度,認為印度將在其今年實現全球智慧手機2億出貨量的目標中發揮重要作用。該公司還在印度釋出了售價69990盧比(約6872人民幣)的高階智慧手機Mate 20 Pro。
信實兄弟的老朋友
華為日前表示,在印度進行5G試驗沒有任何業務障礙,並準備在明年初與當地合作伙伴一起進行超高速度5G服務試驗。事實上,在最近結束的印度移動大會上,華為剛與Airtel和Reliance Jio進行了5G演示。
華為印度公司CEO Jay Chen告訴印度媒體,“Jio最初選擇和三星合作4G,後來進行了繼續合作。但最近,我們正與Jio合作並尋找機會。”他表示,Jio“高度認可我們在4G和5G領域的領先解決方案,我們的5G解決方案在全球極具競爭力。”
Jio的掌門人、印度首富穆克什·安巴尼,其實也與華為結緣甚早,是名副其實的老朋友。
2011年6月,有媒體報道稱,印度首富、信實工業集團(Reliance Industries)董事長穆克什·安巴尼在當月初低調造訪深圳,據稱其來訪的原因是希望簽署價值數百萬美元的LTE裝置訂單。還有媒體報道稱,安巴尼在華期間,曾與華為公司高層包括華為創始人兼執行長任正非祕密會談,為大舉進入移動寬頻市場做準備。
當時華為在印度與BSNL(Bharat Sanchar Nigam Ltd)、Airtel以及其他一些公司合作,為他們提供裝置。華為LTE產品線時任總裁應為民(Ying Weimin)表示,未來幾年裡印度將是華為除中國以外最重要的市場,“在印度,這對我們而言僅僅是個開端。”
安巴尼兄弟
2012年1月,根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首富穆克什·安巴尼的弟弟安尼爾·安巴尼(Anil Ambani) 跳過西方銀行,尋找新的融資渠道,從中國三家國有銀行獲得了12億美元的貸款。安尼爾•安巴尼旗下的信實電信(Reliance Communications)債臺高築,將使用這筆貸款為3月初到期的可轉債提供再融資。
據媒體報道,此項貸款為期七年,利息率為5%。是由中國裝置商華為和中興通訊幫助信實通訊從中國各家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中國國家開發銀行和工商銀行)獲得的。
一個月之後,媒體報道稱信實通訊同意向華為和中興通訊購買價值高達6億美元的網路裝置。據說這不是信實通訊第一次通過中國廠商獲得貸款,轉而購買中國裝置。但也有言論稱信實通訊是看中了華為和中興裝置的市場價格和質量標準。
新德里的政策研究中心的印中關係專家布拉馬·切拉尼(Brahma Chellaney)表示,安巴尼願意向中國製造企業下訂單,這為他和中國金融機構建立密切關係打下了基礎。“這項貸款協議向其他印度企業傳遞了一個訊息,如果你大量購買中國裝置,那麼你也可能獲得這種慷慨的融資。”
作者:邵世明
本文原創首發於志象網微信公眾號(ID:passage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