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小米生態鏈,你不能忽視了它
試問今年最火熱的科技產品是什麼?
智慧音箱。
據調研機構 Canalys 披露的資料,2018年上半年中國智慧音箱市場出貨量為700萬臺,而在去年,GfK統計的2017年1~8月份智慧音箱銷量僅為10萬臺,增幅達到7000%。
如此彪悍的數字當然不是中國獨有的。
在全球智慧音箱市場上,今年第二季度的出貨量數字是1680萬臺,比第一季度的900萬臺環比增長了187%。
環比接近翻倍的增幅啊,還有哪種科技產品能夠望其項背?
事實上,從2014年11月 亞馬遜 推出第一款智慧音箱ECHO到今天,這個行業已經經歷了三年多的迭代發展。
三年後的今天,美國智慧音箱的普及率已經高達30%,並預計到年底攀升至50%左右。
整個行業也從一家獨大,變成了亞馬遜ECHO、谷歌Google Home、蘋果HomePod的三足鼎立。
相比起美帝,我國的智慧音箱行業才剛剛進入井噴式發展的元年,即使今年的銷量能過千萬臺,也不過是3%左右的普及率。
如果能在未來兩年將普及率提升到跟美帝今年差不多的水平,意味著這個市場的商業空間將有十幾倍的增長空間……
畫面太美不敢想象,我們還是將目光投向當下吧:
全志科技(300458) ,一家做智慧音箱晶片的公司,2018年中報顯示,營收6.66億元,同比增長48%,歸屬淨利7500萬元,同比增長4365%。
吃飯行情已經開始了!
1
智慧音箱為什麼能大火?
——首先是網際網路巨頭的重視。
音箱行業經歷了上百年的發展,已經相當成熟,近年來的WIFI音箱、藍芽音箱,也不過是增加一些小概念,修修補補而已。
但是當亞馬遜的ECHO推出後,網際網路巨頭們忽然意識到:這個行業已經出現了革命性的變化。
正如蘋果的iPhone重新定義了手機,亞馬遜的ECHO也重新定義了音箱。
如果說,智慧手機打開了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大門,讓人們能夠隨時隨地的連線網際網路,智慧音箱則一腳踹開了家庭人工智慧時代的大門!
這種革命的背後,是人和機器互動方式的鉅變——
還記得嗎,我們之所以能進入PC電腦時代,是因為圖形化的介面+滑鼠鍵盤互動方式的誕生;
進入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標誌,則是智慧手機+觸控式螢幕互動方式的誕生;
近幾年來,網際網路巨頭們一直在尋找下一個超級入口,尋找一種新的人工智慧的互動方式……
尋尋覓覓,燈火闌珊處,智慧音箱出現了。
剛剛宣佈要接任馬雲掌門人職位的阿里CEO張勇,曾經這麼表態:
“整個網際網路技術,就是數字技術顛覆性的變革和機會。我們最近在大力的推語音(智慧音箱),其實都是一樣的,毫無疑問語音是未來一個網際網路入口。”
正因此,智慧音箱被視為人工智慧時代的家庭入口中心,巨頭們又豈能放過?!
2015年, 京東 推出了399元的叮咚,未能走紅,2017年, 阿里 推出天貓精靈X1,並在雙十一活動上將促銷價壓低至99元,搶了一波關注。
要知道,阿里這款智慧音箱的硬體成本都要300元呢,為賣貨,也真是下了血本。
接著是 小米 的小愛同學,秉承其一貫的價效比策略,以成本價299元推出,成功殺出一條血路。
時至今日,我國做智慧音箱的廠家大大小小加起來也有上百家了,但影響力都不如小米。
很簡單的道理:
傳統音箱廠商,只是加了個包裝概念,換湯不換藥;
深圳的山寨廠商,大多是低價劣質的拼拼湊湊,體驗太差;
阿里、京東等電商巨頭,更多是為了賣他的網上貨品,醉翁之意不在音箱;
因此這些產品,都只能吸引一些嚐鮮的人群,無法通過極致的產品體驗打動更廣泛的千家萬戶。
具有這種能力的,只有小米。
在過去的眾多智慧裝置開發經驗裡,小米的電視、筆記本、空調、電飯煲、燈具、掃地機器人、插板、手環、平衡車、無人機、攝像頭、兒童手錶、手環、體重秤、耳機……琳琅滿目。
所有的智慧裝置,都具有精緻、易用、高性價比的好口碑。
這種口碑的力量,讓小米的智慧音箱一出現,就得以快速裂變,並且小米會跟你保證——
我們不是要你通過智慧音箱來購物淘寶,而是讓你能夠真正實現通過語音來操控家庭的各種智慧裝置。
讓音箱不再是一個僅僅聽音樂的裝置,還可以聊天對話、設定鬧鐘、控制照明、提前啟動空調、調控熱水器溫度等等,簡直碉堡了。
2
當智慧音箱行業高速增長,一條龐大的產業鏈便拉開了帷幕。
最重要的,當然是上游的晶片和軟體系統開發商,就像任何一臺電腦都少不了 英特爾 和 微軟 的聯盟,任何一部手機都少不了 高通、聯發科、IOS、安卓 等一樣。
智慧音箱的利潤蛋糕裡,最重要的一份自然少不了晶片商們。
亞馬遜ECHO採用的是 德州儀器 的晶片,谷歌Google Home採用的是 Marvell 的晶片;
阿里天貓精靈採用的是聯發科的晶片,小米用的則是 全志科技 的晶片!
群雄逐鹿,每家晶片商抱一個大腿,伴隨著下游品牌商們的銷量增長飛速奔跑。
事實上,這個行業的競爭是非常激烈的,當年做手機的、平板的晶片商們正魚貫而入。
除了聯發科和全志以外, 高通、紫光展銳、瑞芯微、北京君正 都已經推出了各自的智慧音箱晶片,試圖進來分一杯羹。
比如全志的老朋友,我國平板晶片雙雄之一的 瑞芯微 ,今年已釋出了RK3036與RK3229兩顆晶片,悄悄拉上了 谷歌 的小手。
過去十幾年的中國電子產品發展史上,全志和瑞芯微,就是那舞臺中心的雙子星,彼此廝殺不停,也共同成長。
最開始的時候,2000年代初,瑞芯微通過“變速不變調技術”的語音晶片成功打入步步高復讀機,一炮而紅;
另一邊廂,一家名為 炬力科技 的晶片公司也在MP3市場的爆發中迅速走紅。
炬力的創始團隊是臺灣人,2005年納斯達克上市之後,卻陷入了分裂的危機中,一群年輕人決定出走創業,全志科技由此誕生。
為首的幾個聯合創始人,分別姓趙、張、唐、丁、龔、蔡、薛、李,頗有點矽谷八叛徒的味道。
全志的英文名叫 All Winner,取自“共贏”的意思,也就是說,我們出來創業,就是要彼此攜手,有難同當有福同享。
全志殺入MP3市場,長江後浪推前浪,很快就憑藉著價效比優勢和敏銳的市場嗅覺拿下了MP3晶片的大半壁江山。
瑞芯微也跟著來了,這一次的殺手鐗是支援視訊技術,讓聽音樂的MP3升級為可看短視訊的MP4,得到了一幫MP3大品牌的垂青。
只可惜,MP3的全盛時代即將進入尾聲,因為,智慧手機的時代要來臨了。
智慧手機的出現,可聽歌,可看視訊,還可以拍照、上網、購物,將各種形形色色的數碼電子產品掃進了歷史的塵埃。
全志和瑞芯微如臨大敵,同時陷入了絕境。
但歷史就是這麼有趣,他對你關上了一扇大門,就會在別的地方開啟另一扇大門。
就看你的嗅覺是否足夠敏銳。
全志率先找到了方向,從A10晶片到A13晶片,全志幾乎通吃了中低端的安卓平板晶片市場。
全志成功的原因很簡單——
傳統的晶片商都是野心很大,企圖一顆晶片支援所有的平板規格,但全志的就不一樣了,只支援銷量最大的低端7寸平板,捨棄了一些華而不實的功能,價格就降下來了,另外整合度高,簡單易用,價效比無人能敵。
憑藉著平板晶片的開疆拓土,全志的營收也迎來了爆炸式的成長:
2011年破2億、2012年破10億、2013年超過15億,3年7.5倍,走上人生巔峰!
瑞芯微在一旁看的眼紅心熱,又如何能放過?
瑞芯微走的是高階技術流道路,埋頭打磨數載,2012年下半年,雙核晶片3066釋出,一下子就掀起了整個行業的升級浪潮。
如此,一個霸佔高階市場,一個覆蓋低端市場,雙雄對峙,各擅勝場。
但幸福的日子總是短暫,2014年之後,隨著聯發科、高通等手機晶片商的大舉入侵,智慧手機的螢幕越來越大,功能越來越全面,全志和瑞芯微的日子再次變得難過。
事實就是這樣,瑞芯微一心向高階走,奈何命比紙薄,技術積累終究比不過掌握基帶通訊晶片技術的高通和聯發科,日子難熬就不用說了。
全志也沒有好多少,平板晶片市場的沒落,讓他焦灼不安,股價一落千丈。
但就如MP3市場的沒落一樣,一扇大門被關上,另一扇大門正悄悄的開啟。
3
不用奇怪為什麼小米做智慧音箱,會看上全志的晶片。
因為全志的核心競爭力中,最突出的兩點就是市場反應速度和價效比優勢。
在MP3和平板戰役中,全志的這兩種能力都彰顯無遺,而在智慧音箱一戰,全志的兩種能力仍然是四海之內無對手。
舉個例子,2014年底,亞馬遜ECHO推出,2015年京東的對標產品叮咚上市,用的就是一枚全志R16晶片。
而同類型的支援智慧音箱的晶片方案,老朋友瑞芯微直到2017年4月份才上市,整整晚了兩年。
當然,瑞芯微的晶片技術也更先進,是全球首款支援8路數字I2S數字矽麥直連的晶片方案,能相容不同麥克風陣列演算法及平臺。
缺點就是:價格更貴,瞄準的也是谷歌這樣的土豪客戶。
很顯然,走價效比路線的小米,是很難和瑞芯微產生共鳴的。
以售價169元的小米“小愛mini”為例子,主控晶片是全志R16,電源AXP223及音訊晶片AC108都是全志全資子公司芯智匯提供。
走的都是價效比風, 能將這種路線玩到極致的,小米之外,唯有全志。
事實上,小米和全志,早就結成了血濃於水的深厚革命友誼,小米旗下的智慧物聯網裝置,包括無人機、掃地機器人等,能用全志的全部都用上。
另一邊廂,瑞芯微的掃地機器人晶片抱了行業龍頭科沃斯的大腿,AI晶片拉來了獨角獸 商湯科技 一起玩,無人機晶片還只能孤芳自賞。
思路決定出路。
4
值得注意的是,全志的營收和利潤一路狂奔,毛利率卻在悄然下滑。
2017年中報,全志的晶片毛利率為45.36%,年底這個數字下滑至42.22%,2018年中報則進一步下滑至33.54%。
為何下滑的如此之快?
是因為競爭壓力大,晶片在降價銷售嗎?讓我們一探究竟。
根據2018年中報數字,營收同比增長48.44%,營業成本同比增長74.01%,成本比營收跑的更快,是毛利率下滑的主要原因。
同一份報告裡,全志沒有披露成本結構和銷量數字,而通過閱讀歷年的財報數字,我們可以發現,全志的成本結構中——
晶圓(原材料)和封裝測試(委外加工)是最重要的兩項成本,通常佔到總營業成本的95%左右。
從2012年到2017年,一個基本的趨勢就是,封裝測試成本佔比在持續下降,晶圓材料成本佔比在持續上升。
2012年,晶圓材料在營業成本中的佔比為61.14%,2017年已經上升到了71.69%。
2017年,全志的晶圓採購金額為5.24億元,佔其晶片營收12億元的43.66%,可以說將近一半的錢都給了晶圓廠。
我們知道,目前晶圓行業幾乎是一家獨大,被臺灣的 臺積電 壟斷了超過一半的市場份額。
尤其是中高階的40奈米以下製程市場,臺積電的份額超過了85%。
要採購晶圓,就繞不過臺積電,看看臺積電近幾年強勢的毛利率就知道話語權在哪一邊了。
即使你能繞過臺積電,也繞不過 三星、聯電、格羅方德 等外資巨頭,整個晶圓代工市場,外資份額佔比超過了90%。
適逢美元強週期,尤其是今年上半年,人民幣匯率下跌,進一步疊加了成本端的上漲壓力。
回顧全志的歷年財務報表,毛利率大致穩定在40%左右,個別年份的毛利率劇降背後,通常是成本端的上漲所致。
上一次毛利率跌到40%以下,是2015年,同樣是人民幣匯率大幅下跌的一年。
誠然,作為一家市場化的晶片設計公司,全志的晶片存在著跌價的風險,但短短半年,毛利率劇降的背後,成本端的漲價潮與匯率波動,起著更為重要的影響。
不過,既然是週期,潮漲潮落都是定數,也不必過份擔憂。
5
最困難的時期已經過去。
除了小米智慧音箱晶片的大爆發,還有 百度、騰訊 的智慧音箱也將陸續採用全志的晶片;
還有小米的掃地機器人,2017年銷量100萬臺,預計2018年銷量在300萬臺左右;
還有車載智慧後視鏡晶片,已經拿到 凱迪拉克、眾泰 等個別車廠的訂單,未來無人駕駛市場空間廣闊。
這一切都是好訊息。
更好的訊息是去年第三季度,十大股東里,8個聯合創始人之外,悄然增加了一位國家隊股東。
北京芯動能投資基金 ,這是由國家半導體基金、亦莊產投、京東方等成立的半導體產業投資基金,可以看作是我國半導體戰略對全志的押注。
讀到這裡,也許你會想,“這家公司我能投嗎”?
這不是一個拍拍腦袋就能輕易做出的決定,因為除了基本面的機會分析,還需要對財務風險、業績確定性、業務競爭格局等進行更深入的考察。
更多資訊可關注“君臨”獲取。
作者:君臨團隊.
更多成長股分析、行業解讀盡在“中國新一代投資研究服務機構”——君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