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源作假,平臺坑租客不帶眨眼?
漫畫/勾犇
議論風生
居大不易,不尊重租客的中介和平臺,最終也難以得到市場的信任。一旦被貼上“假房源氾濫”的標籤,使用者拋棄你,連聲再見都不會說。
朝南帶電視大臥室1500元,年底清庫存地鐵旁主臥1650元拎包入住,二環新小區30平米主臥1700元——精美的裝修,不錯的地段,遠低於市場行情的價格,如果你是個租房客,看到這樣的房源資訊怎會不動心?不過當你撥打電話諮詢看房時,可能就中招了,租房中介帶你去看的,往往是那些畫風突變且價格翻番的房源。
近日,有網友反映某租房平臺上存在大量優質低價房源出租,然而客戶要看房時卻屢遭已出租或被預訂的“套路”。
12月24日,新京報記者隨機抽取該平臺上位於北京主城區的20套房源進行調查,僅有3套登記房源能按平臺標示的價格租賃。在另一家平臺也存在類似的情況。
20套房源只有3套能按標示價格租賃,與那些已出租或被預訂的精美房源無緣,並不是運氣不好,純粹是因為租房“套路太深”。通過虛假的低價房源來拉客,這種套路不是哪個平臺獨有,以至於租房中介都敢對租客直言:“網上掛的就是個魚餌,把你釣上來之後,再推別的房子”。
對此,有過找房經驗的人,應該有親身體會。在一些平臺上,找一套真實出租的非中介個人房源,到底有多難。
低價房源騙局盛行,不意味著只是個道德良心命題。其實按照《廣告法》第二十八條,商品或者服務不存在的,或者商品的效能、功能等資訊與實際情況不符,對購買行為有實質性影響的,可以明確定性為虛假廣告。
對租房平臺來說,房源資訊五花八門,稽核難免掛一漏萬。但這也不是放任虛假房源坑人的理由。作為網際網路資訊服務提供者,“明知或者應知廣告活動違法不予制止的”,同樣得承擔連帶責任。
還有一種可能是,和釋出低價虛假房源的租房中介一樣,租房平臺也需要通過它來“釣”使用者,所以難免缺少整治的動力,對虛假宣傳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今年9月,北京市住建委曾嚴查網際網路平臺房源釋出資訊;11月,安居客等平臺還被要求進行整改。連續的監管執法,並沒有剷除低價房源騙局,可見租房領域的亂象有多頑強。
那些租房中介,通過低價房源拉客,無非是打定了做一次性生意,坑一次算一次。然而需要提醒平臺的是,使用者被套路得多了,可能會直接解除安裝APP。放任虛假房源氾濫,絕不可能真正留住使用者,只會毀掉自己的口碑。
居大不易,不尊重租客的中介和平臺,最終也難以得到市場的信任。一旦被貼上“假房源氾濫”的標籤,使用者拋棄你,連聲再見都不會說。還望相關中介公司和平臺能算清楚“長遠賬”。而如果他們“明知故犯”“一犯再犯”,相關部門也該嚴查嚴懲。“掛羊頭賣狗肉”的不良商販在市場上游走,實在是有礙城市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