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遊戲水冷主機:玩家國度 M10F 主機板平臺搭建
說在前面:
其實這臺分體水冷主機之前就已經完成了,這次修改下方案,主要是為了以後上新顯示卡做準備,相對於之前的方案,只有主機板供電和CPU部分上水的效果,其可動性會比較的高,不像整機水冷方案那樣,基本上都被固定得死死的,後期牽一髮就要動全身!砍掉顯示卡部分的視覺效果也會來得更加得簡潔流暢,整體的效果個人還是挺滿意的,所以就前來發帖分享一下啦,後面先這樣頂一陣子觀望下新顯示卡再做打算咯。
電腦配件方面本人比較關注機箱,這款915早在去年臺灣電腦展就有展示過了,迎廣整整憋了一年才釋出,相比目前同質化嚴重的機箱外形設計,915真心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好不好看另說,就前後圓弧形的設計真心太過不一樣了,反正我還是挺喜歡的,對於迎廣的旗艦機箱本身就是針對分體水冷玩家準備的,所以對於想要初嘗分體水冷的我也是比較適合的,其實說白了是大啦,後面走管什麼的會比較容易點。
整機效果:
由於分體水冷會比較的麻煩且費時間,沒辦法完整的記錄整個的裝機過程,這邊就直接上裝完之後的整機效果吧,對於分體水冷方案除了散熱效果會比較好以外,就外觀整體感也比較的強,所以配件方面的選擇會比較偏顏值方面考慮,配置選用就是8700K+1080TI的黃臉婆組合,畢竟又到了更新換代的時候了,不過目前對於我來說其實也是完全夠用的,後面有想去折騰的話大概也就只有顯示卡了。
主機配置:
CPU:I7 8700K
主機板:華碩 ROG M10F Z370
記憶體:芝奇 幻光戟 3200 C16 8Gx4
顯示卡:華碩 ROG 猛禽 1080TI O11
機箱:迎廣 915 曜石黑
電源:安鈦克 HCG 650 GAMING
散熱系統:
CPU冷頭:追風者 C350I 磨砂黑
水冷接頭:大部分追風者 & 少量BARROW
水箱水泵:EK-XRES 140 REVO D5 RGB PWM 泵箱一體套裝
冷排:黑冰GTS 360薄排
風扇:貓頭鷹A12x25 X3 & 海盜船ML120 X3
主機正面效果。
正側面的效果。
反側面效果。
整體方案的彎管難度會比較的小,彎管大神勿噴。
有難度的的地方均採用堆料的形式,雖然會比較的費錢,對於新手只能這樣了,不想太折騰了,其實效果也不差就是了。
而硬管快擰及接頭大部分選用的都是追風者,少量延長接頭選用的是BARROW的。
接頭的顏色均選用黑色的,當初是想在配色方面做點文章,搭配白色的冷液搞個尤文的黑白主題配色,不過由於這次只是想過度下不想太折騰,所以就選用實在一點的屈臣氏蒸餾水了。
追風者的接頭稜角分明的設計相對於其它品牌圓滑的設計還是蠻創新的,CPU冷頭的造型也還是蠻簡約的,當然創新性的東西不見得討喜咯,就我個人而言還是挺喜歡的。
冷排風扇選用的是貓頭鷹新出的A12x25,官方號稱研發了6年的玩意,就造型來講的話,還是蠻好看的,有點GT1850的影子,就是屎黃的顏色不好搭配,這邊主要還是為了效能和靜音方面考慮,安裝的位置若隱若現,倒也影響不大。
其它位置上的散熱風扇則是海盜船的懸磁浮ML120,目前價效比非常的高!一直以來海盜船的扇子都比較的不保值。
放水的地方同樣採用堆料的形式,這樣整體的感覺會比較強一點,通過一個三通安排在水箱進水口,位置還是比較的方便的。
對於915這款機箱,其設計是可以將顯示卡垂直安裝,視覺效果會比較的好看,不過並不適合風冷方案,顯示卡上水的話那就無所謂。
部分配件解析:
然後大致介紹下這次裝機的部分相關配件,對於華碩這款ROG MAXIMUS X FORMULA(簡稱M10F),純粹就是它被外觀吸引的,華碩設計上的騷操作真是沒得說!雖然去年的Z370是臨時被趕製出來的,好在這次牙膏廠還算是比較良心相容新的CPU,以後還是可以在用上一陣子的。

相對於採用塑料材質的正面馬甲,背面的馬甲則是實實在在的金屬材質,使得整塊主機板變得十分的厚重,賣騷的同時也能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
這個系列目前除了帶有馬甲的設計,還配有具備安裝水冷供電散熱模組,冷頭是ROG和EK廠商聯合定製的,比較適合分體水冷方案的主機。
內部水道均為純銅材質的,在不上水的情況也可以有不錯的散熱效果。
主機板晶片組散熱模組和M.2 SDD散熱馬甲採用一體式的設計,另外右下角也提供了一個M.2插槽,不過需搭配附帶支架豎直安裝,其實個人還是比較喜歡M10A那種記憶體卡槽式M.2介面形式,實際會涼快很多,不過M10A的話只配有兩個記憶體卡槽,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啊。
擰開固定的三顆螺絲就可以看到M.2安裝位了,裝機使用的是惠普的EX920,採用的是最新的3D NANO快閃記憶體顆粒,屬於價效比較高的一款。
CPU選用8700K,對於Z370的三款純血ROG主機板,貌似都是採用6+4相CPU供電,另外CPU底部配有一個OLED螢幕,可以監控系統及硬體相關執行資訊,還可以用來顯示個性影象,也是這款主機板的一個亮點。
CPU冷頭為追風者的C350I,其A平臺和I平臺是獨立開來的,所以只支援牙膏廠它全家,就設計和用料來看的,真挺好的,頂蓋配有兩塊金屬片是磁吸可拆換的,其對應底下配有兩條RGB燈帶,裝飾的同時也起到了遮擋的作用。
燈條的供電介面也隱藏得蠻好的,不過只支援12V的RGB燈光,安裝方式個人倒是覺得挺好的,一體式的手擰螺絲安裝會輕鬆許多,內建壓力彈簧也可以平衡力度作用。
對比常規的散熱器,C350I的接觸面算是蠻大的了,同時採用的鏡面磨光設計,對於散熱效果多少還是會有提升。
C350I水孔內部結構都是一樣的,所以這款冷頭沒有區別進水及出水,對於後期水路的設計提供了比較大的自由度,至於實際的散熱效能後面會有測試。
而記憶體的話,選用的是爛大街的芝奇幻光戟3200C16 8GX4,其實16G也是夠用的了,更多的想法其實只是為了能夠插滿。
記憶體的顏色搭配到M10F,感覺沒有猛禽系列的主機板和諧,主要是主機板上的馬甲為黑色的,不過倒也無所謂,後面主要還是看燈。
追風者的水冷接頭配件,不過實際安裝補了一些BARROW的,因為目前追風者水冷接頭產品並不是很完善,作為一個新進的分體水冷品牌,目前他家的水冷配件均為臺灣代工生產,並非大陸生產的,可能因為這樣才賣得這麼貴吧,質量其實也還可以。
因為機箱比較大的原因,所以選擇16mm的快擰,管粗量足唄!比較有難度的地方均採用推料的方式完成的,追風者的接頭設計有稜有角的,視覺效果十分的硬朗。
顯示卡選用的是華碩ROG猛禽的1080TI O11,其實這次的新卡也就2080TI值得買,不過目前的價格,還是讓我再觀望觀望吧。
散熱規模相比1080猛禽,會來得更厚一點,佔用到了2.5個的卡槽位,散熱器整體的設計ID還行,2000系列的散熱器也還是延用了這套模板。
相對差不多的散熱器造型,其實這款顯示卡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其背板上的那個大號的ROG信仰燈,支援AURA神光同步,而供電部分則採用的是雙8PIN的設計。
電源選用的是安鈦克金牌HCG650,雙卡什麼的個人是不會考慮的,650W的設計應付整個平臺綽綽有餘,全模組的設計也是習慣之選。
定製線也是習慣之選,就為了好看!除了24PIN選用義大利國旗配色(之前為了搭配主題),其它均為黑色,用的是包網蛇皮方案。
最後就是915這款機箱,長得是有點奇葩,也可以說是創新吧,至於好看與否,人見各異咯。
對於915前後圓弧行的設計,倒也不是為了追求外觀上創新而設計的,實際是採用開門式的功能設定,前門開啟後可以加強散熱(其實也只需開啟一個縫隙也就夠了),關閉可以起到很好的防塵作用,而後門其實和之前的90X系列是同樣的設計ID,起到一個收納藏線的作用,不過相比下便捷性得到了明顯的加強(通過側面的兩個手擰螺絲解鎖)。
說實話背面可以收納線材的設計真心的是GET到了我,大大的提升了機箱擺放的可行性,不在侷限於傳統機箱尾部貼牆的擺放模式,即使背面作為前臉擺放,線材佈置合理的情況下,個人覺得應該也不會難看。
這款機箱最大亮點還是其頂部玻璃的地方是可以升降的,設計ID其實都是一致的,就是在保證最大化防塵的同時,且具備一定的散熱功能,炫酷又實用的一個設計吧。
翻開後門,即可看見升降裝置,馬達了和傳送帶一目瞭然,結構看似挺複雜的,不過只需通過底部的兩顆手擰螺絲就可以輕鬆的卸下來了。
採用外鋁內鋼的設計,拆解的話也還是蠻輕鬆,不用花多少功夫和步驟即可扒光它。
除了尾部的風扇位,915其它的風扇位均配有支架,對於安裝冷排和風扇來說,會比較便捷一些,前進風口實際只相容30MM以內的冷排。
頂部稍微富足一點,含風扇的厚度需控制在70MM以內。
機箱後面的3.5寸硬碟,實際對於我來完全是可有可無的存在,這年估計沒多少人用3.5寸的硬碟了。

機箱背面部分位置上對於安裝及走線均有不同程度上的開孔,比較遺憾的是並沒有對理線和藏線做出相應設計優化,不過通過側板玻璃上貼滿LOGO圖案來理解的話,迎廣本意就是用來遮擋線材的,所以對於強迫症來講,後期想擁有好看的理線效果需多花點心思才可以,本人手殘也就不展示了。
效能測試:
測試部分,既然已經是分體水冷散熱,那肯定得超頻下,同理為了更好看的溫度,CPU也開蓋了先,之前87K上5G溫度肯定是破百的,也沒有好好摸摸它的實際電壓,這次試了下貌是體制還不錯,1.26V(防掉壓4級,實際電壓1.248),算是達到了8086K的水準了。
溫度測試就AIDA64烤雞跑了20分鐘,日常使用的話估計問題不大,溫度表現核心最高74度,最低64度, 360薄排,不知道算不算合格。
顯示卡部分由於沒有上水,不過底部補了兩顆ML120的,所以溫度表現的話,也還算是蠻不錯的,滿載10分鐘核心溫度為67度。
3DMARK跑分測試下,遊戲測試就不搞了,對於這套平臺的效能,相信大夥估計也是瞭然於心的。
整機圖賞:
最後搞一組點亮後的整機效果作為結束!感謝你的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