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八年考
“我在憤怒的時候保持微笑……我做著身不由己的事情……”
《In My Secret Life》,微信第一次有了開機音樂,而伴隨著輕快的電吉他聲,原先那地球前孤獨的背影已不復存在,一朵風中搖曳的大波斯菊佔據著整個介面。
“因你看見,所以存在”,這是題在微信7.0版開機介面上的話。
音樂、花朵與題語,扁平化的介面與性冷淡的色調,新版微信滲透著濃厚的文藝氣息,同時,在朋友圈寫下王陽明“語錄”的張小龍,彷彿為微信增添了幾分哲學核心。
作為一款超國民應用,全球10億的使用者資料令其成為移動網際網路的洪水猛獸,即使資訊流、短視訊等新模式不斷湧入,剋制的微信似乎仍巋然不動。
但這不意味著微信是一款缺乏創新的產品,在七次大版本迭代下,微信平均每月都會有小更新,在不斷修復已知問題的同時,微信還力求在每次更新中為使用者創造驚喜,這或許正是它令人著迷的地方。
小步快跑
和國內眾多網際網路產品類似,微信的早期模式起源於國外。
2010年10月,kik Messager登陸蘋果和安卓商店,這款在本地通訊錄上建立聯絡人關係,並實現免費簡訊聊天的軟體讓人們感受到了即時通訊的力量。
彼時,國內社交市場上SNS仍大行其道,微博成為入口網站追逐的新方向,最接近IM的產品還是中移動旗下的飛信,國內的網際網路人早已嗅到這塊市場上的商機。
2011年1月21日,距離農曆新年還有12天,微信1.0版正式登陸ios商店。
在這款版本中,微信實現了點對點的文字聊天和圖片傳送功能,並可以隨意更換個人頭像,同時在手機通訊錄的基礎上,微信還在2.0之後的版本中新增邀請QQ好友功能,這擴大了其在使用者流量上的優勢。
但嗅到IM商機的並非微信一家,2010年12月,成立不到一年的小米推出首款產品米聊,上線時間相差不到一個月,兩款產品很快站到了同一起跑線上。
上線之初的四個月內,微信進行了近三次迭代,實現了群聊、黑名單和通訊錄分組等功能,同時在底部頁面上確立了“微信、通訊錄、找朋友、設定”四大板塊並延續至今。
2011年5月,微信2.0版上線,語音聊天功能橫空出世,這令微信使用者從日增一兩萬提高到了五六萬。
隨後,在邁向3.0版本的路上,微信又經歷三次左右的迭代,好友驗證、關聯通訊錄、檢視使用微信的QQ、微博好友,微信不斷強化熟人社交的基底。
打造熟人社交關係,這也成為微信後來的核心能力之一。
到2011年7月,累計更新近七次的微信,其使用者數達到300萬,與米聊相差無幾,但後者的屢屢宕機也在損傷著使用者體驗。
更關鍵的是,一項新功能在微信的登陸,徹底改變了其與米聊的戰事。
2011年8月,微信ios 2.5版本上線,“檢視附近的人”功能登上歷史舞臺,使用者可在此檢視同時使用該功能的陌生人,而在10月上線的3.0版本中,“搖一搖”和“漂流瓶”功能的問世,更強化了微信的陌生人社交屬性。
熟人+陌生人,微信打造著自己的社交生態,也讓其獲得源源不斷的增量使用者,從2011年9月到12月,其使用者增長近四倍之多,數量升至5000萬。
此時,糾結於是否切入陌生人社交的米聊,已被微信遠遠甩開,使用者增長止於700萬。
從微信最早期的成長中不難看出,騰訊“小步快跑”的理念得以應驗,其通過不斷的試錯迭代,在速度和質量上趕超對手。
到2012年9月的4.3版本中,微信可解綁手機號和QQ號,意味著在社交層面的微信有了獨立進化能力。
雖切入陌生人社交,微信仍是一款專注於熟人關係的產品,社交也是其不變的主線,但若要真正留住使用者,僅通過關係還難以支撐起來,內容也是不可或缺的利器。
在2012年4月的4.0版本中,微信新增朋友圈功能,好友間相互晒出的照片和文字正代表著微信將介入的新領地。
朋友圈功能上線後,微信再度迎來使用者增長小高潮,四個月內增長近8000萬,在2012年8月使用者數突破1.8億。
彼時,微信公眾平臺正式上線,它逐漸成為內容創業者的新陣地,大批傳統媒體人開始湧向微信,新的時代悄悄到來。
在內容維度,3.6版本上線的騰訊新聞和微博推薦頁便是其嘗試的第一步,而加之朋友圈與微信公眾號的出現,微信無疑構建起了內容生態的基石。
內容,是微信在社交之外的又一發動機,而內容+社交也逐步成為微信的重要發動機。
從2012年8月開始,五個月內微信使用者增長過億,在當年12月達到2.8億;一個月後,微信使用者突破3億,成為全球下載量最高的通訊軟體。
比使用者增長更關鍵的是,移動網際網路滾滾而來,根植於移動端的微信引領著新的社交潮流,朋友圈與公眾號又在這層關係上構建內容生態,鞏固著新增的使用者流量。
此外,4.3版本中出現的“掃一掃”更是打破了線上線下的界限,也使得“二維碼”開始風靡起來,為微信未來在交易場景維度的拓展開了個頭。
同時,微信的崛起也在影響著他家社交產品,無法脫離簡訊的飛信很快被人遺忘,微博的使用者開始向朋友圈“逃離”,在這之上,使用者量與日俱增的微信正昂首向前。
這種迅猛的增長勢頭,源自於微信在社交和內容上的建構。
通訊錄好友關聯,以及“搖一搖”代表的陌生人關係,這是微信打造的社交體系;另一維度,公眾號、朋友圈等功能問世,代表的是微信在內容端所做的文章。
內容+社交,這是微信前期發展時不能忽視的兩條主線,基於此,其也開始顯露出拓展邊界的野心和實力。
拿到移動網際網路站臺票的微信,正雄心勃勃駛向下一航道。
進無止境
微信的新航向瞄準了“交易”。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資料顯示,到2013年第二季度,支付寶的市場份額達到60.7%,位列全國第一,財付通則未進入前三,市場佔比僅為4.6%。
缺乏交易場景,財付通難以找到突破口,但若想再度啟用使用者,實現真正的交易閉環,強有力的支付工具是必不可缺的。
而如果QQ無法啟用支付,那蒸蒸日上的微信能做到嗎?
進入2013年,微信使用者數仍保持高速增長,從Q3到Q4,微信的MAU同比增長30.6%,達到3.55億,為近兩個季度來最高的使用者增幅。
這種高增長或許與微信支付的出場不無關係。
當年8月,微信5.0版在蘋果商店上線,這一版中新增了表情商店、遊戲中心等小應用,同時推出了收藏、訂閱號摺疊等“經典”功能。
最為重要的是,微信與財付通聯手在這一版中上線微信支付,可以繫結銀行卡,並且通過“掃一掃”等入口充值話費、購買車票,微信支付的場景可謂初具形態。
但有著財付通的前車之鑑,如果僅僅是支付工具,微信支付或將再次陷入困境,面對著其沉澱的海量使用者資料與社交關係,微信需要更多新的交易場景。
於是,微信率先祭出了紅包這一大殺器。
進入2014年1月,馬化騰親自測試紅包的截圖不脛而走,微信紅包山雨欲來;在當月26日更新的微信5.2版本中,“九宮格”橫空出世,新年紅包功能正式上馬,此時距離2014年春節還有五天。
據騰訊之後的官方資料顯示,在除夕後40小時內,共有500萬用戶參與搶紅包活動,總計搶紅包超7500萬次。
“微信紅包如同’偷襲珍珠港’一般”,馬雲事後在來往中感嘆道。
收發紅包的使用者都需要繫結銀行卡,新年時上億次的紅包流轉本身就在為微信支付開疆拓土,到2014Q3,財付通的市場份額達10%,排名僅次於支付寶。
使用者通過微信支付在平臺上產生購買行為,沉澱消費資料,完成交易閉環,紅包的問世無疑強化了這一屬性,但新年紅包並非天天有,微信還需要更永續的消費場景。
這時,上線不久的“九宮格”顯得尤為重要。
在早期的九宮格中,訂餐、打車、買電影票等O2O功能已基本完備,這得益於騰訊早年的投資佈局,以及微信不斷放大的流量入口屬性。
隨著微信流量不斷增長,九宮格被分為兩大部分,接入的第三方應用獨立成軍,佔據12席,其總入口增長到20個之多,這讓微信支付有了更多“用武之地”。
2014年,微信支付市場份額一路增長,5.4版本上線的收款二維碼進一步強化支付場景,到2015Q3,財付通市場份額達到19.2%,不斷縮小與支付寶的差距。
同時,微信的月活使用者也在當年一季度達到5.49億,同比增長約39%。
微信支付與九宮格的問世,一方面反映出社交關係基本完備的微信打造交易閉環的決心,另一面,九宮格在強化交易閉環的同時,也創造出更多生活服務場景,使得微信的流量勢能得以放大,進而形成新的入口。
在騰訊“資本+流量”的核心能力下,微信的作用功不可沒,京東、拼多多、摩拜等應用隨後入駐九宮格,也體現了微信換取投資回報的實力所在。
因此,微信的腳步始終進無止境,社交工具已無法精確定義這款超國民應用。
但在社交和內容的維度,微信始終不停止前進腳步
在2014年這一年間,微信公眾號再度升級,打通微信支付並新增微店功能,同時開放企業號註冊,由此可見公眾號在媒體屬性之上也在突破著商業界限。
同時,在當年9月的6.0版本中,微信朋友圈6秒小視訊上線,加之此前實現的聊天頁小視訊收發功能,原先以圖文為主的社交溝通形式再度升級。
拓展公號生態,升級資訊傳輸形態,微信還在強化內容與社交的“兩條腿”,並保持著“小步快跑”的節奏。
2017年5月,微信6.5.8版本上線,“看一看”和“搜一搜”出爐,被認為對標百度和今日頭條、類似興趣推薦和搜尋引擎的功能上線,微信“內容+社交”的生態還在擴張。
如今,坐擁全球十億月活的微信,以“社交+內容”為原點,由此沉澱使用者資料,通過支付工具打造交易閉環,同時拓展消費場景,不斷吸引新使用者,微信構建起了新的商業系統。
但前進的道路仍未止息,2016年9月,微信小程式宣佈內測,社交、內容和支付,其均有望在小程式生態下連線更多可能性。
進無止境,或許是在小步快跑之上,對微信的另一層定義。
超國民應用
雖有著進無止境的恆心,但微信仍然不忘社交與內容的本。
在此次7.0的版本迭代中,頁面設計上更加直觀清晰,更加扁平化,性冷淡的風格好似要溢位螢幕,“錢包”頁面也更名為“支付”,“銀行卡”和“零錢”也被收至新入口“錢包”中。
而在功能設計上,微信7.0的最大更新發生在內容層面,公眾號文章右下的“點贊”替換為“好看”,被點選“好看”的文章將出現在“看一看”的內容頁面。
同時,“時刻視訊”也是本次微信更新的重要功能之一,使用者在“我的”裡可以拍攝時刻視訊,儲存時長為24小時,好友間可以“冒泡”互動,但其入口卻極為隱蔽。
微信在內容功能上的改版引起轟動,位元組跳動成為外界眼中其對標者之一。
但從微信的角度出發,“好看”出世和“時刻視訊”,其目的並非在於迎戰演算法推薦和短視訊,因為萬變不離其宗,微信的迭代升級仍是以社交關係為原點。
被好友點選“好看”的文章將出現在“看一看”的時間流中,相較於冷冰冰的AI技術,好友之間相互薦文顯得更有溫度,並且讓內容在社交裂變中廣泛觸達使用者。
在演算法推薦大行其道之時,微信仍堅信好友推薦的模式更符合自身定位,在不驚擾使用者使用習慣的前提下,再次啟用微信的媒體屬性。
由此可見,即使微信在內容維度新增了推薦和短視訊等功能,但均是圍繞著社交關係展開,進一步強化微信在使用者維度的核心競爭力。
以社交關係為原點,微信更要參透使用者需求,做一款“明察人性”的產品。
當你參加一場演唱會,想通過微信小視訊儲存下來,但刷屏式的內容又會令你的好友有所不適,因而,入口較深、閱後即焚的時刻視訊面對這種情況更得心應手。
當微信訊息繁多到不便檢視時,上司或戀人的“加急信”又被淹沒在訊息海洋中,強提醒或許就是最優的解決之道,能夠讓你第一時間接收到上述訊息。
如果把時間拉長,這種滿足使用者小需求的細節屢見不鮮,從朋友圈分組到搶紅包,這都滲透著微信對使用者需求或是深層人性的洞察。
朋友圈晒圖滿足了人們喜好炫耀的虛榮心,分組遮蔽則符合現代人圈層交友的特性,搶紅包能興盛不僅是因為節日氣息,其也滲透著“天性好玩”的人性特點。
正是從這些細微的功能出發,微信對於人性的把握有著自己的邏輯,其也一直在追求更大範圍地滿足使用者需求,努力做一款真正讀懂使用者的產品。
但微信同樣堅持“不為1%的需求傷害99%的使用者”,剋制也是張小龍的產品信條之一。
即使參透人性,微信的大量功能並未成氾濫之勢,因此你可以發現,時刻視訊的入口很深,好看是通過好友推薦,朋友圈廣告數也控制的相對合理,就連自家的微視也只能獲得一個所謂的“推廣”入口。
可見,作為國內移動網際網路世界最豐厚的流量金礦,微信的創新仍保持克制,其核心仍建立在社交關係之上,由此延伸出內容、交易等環節,此外的功能都不會過多打擾使用者。
對人性的洞察為微信吸引來大量使用者,產品創新上的剋制讓微信更受使用者青睞,即使湧現出的後繼者無數,但利用微信的打法打敗微信,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剋制與洞察人性的相平衡成就著今日的微信,但其前進的步伐也並未停止。
八年長河已過,“好看”和時刻視訊等功能仍有著耳目一新的體驗,在演算法資訊流和短視訊如日中天的當下,微信前進的步伐仍保持冷靜,於細微支付創造驚喜。
據不完全統計,微信總計經歷超70次版本升級,這也僅是ios和安卓的資料,伴隨著其使用者量的增長,微信的創新步伐和突破邊界的腳步也一直向前。
當然,前進之中也不乏質疑之音,由於7.0版在整體介面上的大改觀,部分使用者吐槽稱“別更新”,但從另一面看,這恰恰反映了微信超國民應用的屬性。
但關鍵之處在於,“好看”、時刻視訊等功能誕生,微信再一次強化社交屬性,變演算法推薦為好友推薦,關係與內容得到繫結,通過社交裂變打造資訊流,或許只有微信能做到。
聯絡此前ios 6.7.0版中將訂閱號展示轉換為時間流,可見微信在內容生態上仍在突破。
同時,微信自身的邊界突破也讓人們感受到更多可能性,一個個創新模式在此生根發芽,流量的優勢也讓其成為優秀的孵化器。
八年飛逝,微信步入壯年,我們期待下一個顛覆者並非外來的和尚,而是微信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