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L將進軍半導體裝置領域? | 半導體行業觀察
來源:內容由 微信公眾號 半導體行業觀察(ID:icbank) 穆梓 原創,謝謝。
據彭博社昨日報道,國內電子大廠TCL正在謀劃收購荷蘭ASM International(以下簡稱ASMI)在港上市子公司ASM Pacific Technology(以下簡稱ASMPT)25 %的股份。按照當天的股價估算,這是一旦涉及10億美元的交易。彭博社進一步自出,TCL正在探討這筆交易的可行性。而相關審議工作還處於早期階段,不能確定最後是否會達成交易。
後續的跟蹤報道也指出,TCL集團的投資者關係部門並未就這件事立即回覆外媒提出的郵件置評請求。不過ASMI方面則發出公告強調,堅信ASMPT公司股權的價值,但目前還沒有關於ASMI部分或ASMPT股權的潛在出售正在進行(詳細迴應如下圖所示)。

考慮到ASMPT在半導體產業鏈中的位置,還有國內半導體產業在全球面對的困境。TCL的這個潛在交易將會是國內半導體產業的一個有力補充。
ASMPT是做什麼的?
公開資料顯示,ASMPT是積體電路後道工序的主要參與者,能為半導體工業提供封裝和測試的裝置及材料。自2002年以來,ASMPT一直穩居全球后工序裝置市場老大的位置。據瞭解,後續工序業務與物料業務、解決方案業務一起,成為ASMPT的三大主要營收來源。
2017年的營收資料顯示,公司2017年實現了175.2億港元的收入,同比增加了23%。綜合除稅後盈利28億港元則同比激增94.4%。其中後道工序裝置業務以11.1億美元的收入,49.3%的營收佔比,成為公司最重要的營收來源。至於其他兩個業務,物料業務收入達到2.752億美元,SMT(表面貼裝技術)解決方案業務收入更是高達8.659億美元,也是ASMPT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後道工序業務,相信也是TCL所重點關注的一個業務。
所謂積體電路後道工序,就是指分割好晶圓代工廠的晶片,並將其封裝測試後,製成晶片的過程。而ASMPT在這個方面也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援。
資料顯示,ASMPT的後工序業務分部主要由裝嵌半導體及LED裝置的傳統固晶及引線焊接機、封裝相關裝置、測試處理機、覆晶焊接機、鐳射切割開槽系統等裝置業務組成,這國內積體電路產業未來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組成。
以積體電路的封裝為例,ASMPT提供了一種裝置,能夠幫助實現一種相對古老、低成本的互聯方案——引線鍵合。這種裝置能對晶片內部的引線接合器進行焊接,能被用於製造如BGA、PDIP、QFN、SOIC和TSSOP等各種封裝型別,是汽車等多種應用的封裝首選。
中國半導體裝置的重要拼圖?
在半導體領域,半導體生產裝置和材料是產業鏈的最上游。全世界每年銷售的生產裝置和材料,加起來總共800多億美元左右,劃分到半導體裝置只有一半。細分下來,晶圓製造裝置大約佔整體的80%、封裝及組裝裝置大約佔 7%、測試裝置大約佔 9%、其他裝置大約佔 4%。與積體電路產業4000多億美元的銷售額相比,這個數字不算太顯眼,但明顯又相當重要。
我們必須承認,在這些領域,基本都是被國外廠商所把持。

在2018中國積體電路創新應用高峰論壇上,SEMI中國區總裁居龍釋出了由SEMI統計的2017年全球前10的IC裝置廠商排名。從榜單我們可以看到,排名前十的積體電路裝置供應商基本都是來自美歐日等國家和地區,而中國在整個市場中的佔比僅為1%到2%。這對於近來正在面對外部追攔堵截、但又市場龐大、崛起迅速的中國廠商來說,是一個令人擔憂的數字。因為一旦這些國家停止了機器的供給,對於國內的積體電路工廠來說,真得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我們也應該看到,就算是這樣小的份額,也是國內廠商多年攻關取得的結果。
在半導體裝置領域,我們有晶盛電機、北方華創、電科裝備、中微和盛美等一系列廠商,他們能提供單晶爐、刻蝕機、離子注入機和清洗機器等裝置,為中國半導體裝置的崛起而努力。但在封裝裝置領域,我們卻沒看到太多中國廠商的身影。如果TCL真能成功拿下它,在積體電路產業鏈上,又解決了重要的一環。
TCL和李東生的算盤
在過去,TCL以各種電器著稱,但進入了最近幾年,因為在華星光電上面的大投入並取得了不錯的效果。這就讓他們對進入產業鏈上游,把握關鍵領域,產生了很濃厚的興趣。這些投資對公司的轉型,掌握核心技術,也有百利而無一害。
TCL旗下的深圳市華星光電技術有限公司(簡稱華星光電)是2009年11月16日成立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作為面板行業的新生力量,華星光電始終致力於提高國內面板自給率,提升中國顯示面板的國際競爭力。
據公司官網介紹,現在的華星光電擁有第8.5代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件(TFT-LCD)專案、第8.5代TFT-LCD(含氧化物半導體及AMOLED)生產線建設專案、第6代LTPS(低溫多晶矽)顯示面板生產線專案、第6代柔性LTPS-AMOLED顯示面板生產線專案、第11代TFT-LCD及AMOLED新型顯示器件生產線建設專案和第11代超高清新型顯示器件生產線專案。這些產線能夠提供大中小不同尺寸和型別的顯示屏。
在過去幾年,華星光電和京東方的雙龍出海,幫助中國液晶產業在全球打響了名頭,也讓臺灣、日本和韓國等一些廠商在某些面板上變得不堪一擊。他們開始投入華星光電的時候,正是在面板大批量使用爆發前夕,而國內也在這個產業有一些扶持。而李東生的TCL想切入半導體裝置領域,也正式看中了國內的積體電路建設風口。
自國務院在2014年頒佈《國家積體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以來,國內從中央到地方政府都從政策上加強了對國產晶片發展的支援,也催生了很多企業和創業者。但在封裝裝置方面,好像並沒有太多廠商參與者。TCL的這個操作萬一成功,將會迎來下一波更好的成長動力。
TCL李東生早前在接受媒體訪問曾講到,國內外晶片差距大,落後海外20~30年,但他不會輕易投入到晶片競爭中去。因為在他看來,這是一個耗資巨大的行業,就連五百億造芯也是根本不夠。為此他很專注於投資。
TCL董事長李東生早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TCL已成立了半導體晶片積體電路的投資產業基金,計劃投資的主要是晶片設計專案。按照他的說法,公司目前已有兩個專案成功了,其中一個晶片公司已經上市,未來還將有其它企業陸續上市。
“TCL不會輕易進入晶圓晶片製造領域,而是專注於投資”,李東生強調。
在這裡,雖然沒有李東生沒有談到裝置,但如果這個傳言真的成真,這無疑是一個正確的選擇!